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佛山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佛山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探讨

熊丽芳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广州 510315

[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向网络化和都市圈化发展的过程中,本文应用“城市-区域”思考手段,对佛山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以期为类似城市的空间发展思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空间发展策略;粤港澳大湾区;佛山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一方面,作为一个年轻的“拼贴”城市,佛山2002年才完成“撤县并区”形成“大佛山”,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地区;另一方面,佛山历来一直与粤港澳地区互动紧密,也是我国当下发育最为成熟的广佛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带动、圈轴联动”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广佛作为我国时空距离最近的“双子城”的都市圈建设优势,从“城市区域”走向“区域城市”,佛山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趋势

1.1 大湾区进入“极点带动、圈轴联动”发展,广佛深度融合形成超级城市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广佛、深港、珠澳极点为核心的都市圈构建现代化城镇群格局[1],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组织生产网络格局,“圈轴联动”格局逐渐凸显。其中,跨城轨道交通正在形成生活的都市圈化,成为大湾区最鲜明的空间发展趋势。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都市圈正在逐步形成。广佛都市圈作为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都市圈,正由要素集中阶段向全面网络化阶段迈进。

1.2 大湾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更加强调协同创新与城市互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协同和创新相结合形成一股新力量,促使形成跨地区、跨领域、跨产业、跨部门的知识与创新。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发展方面各有优势和缺陷。未来粤港澳三地将随着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创新合作,获取“1+1>2”的效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创新绩效。愈加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联系也将促进佛山与湾区核心城市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1.3 大湾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珠三角逐步成为“走出去的支点”

珠三角过去四十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道”作用的发挥。未来随着大湾区中心城市的提升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内地企业在大湾区设置总部分支机构,进而在“一带一路”沿线设厂生产,这是许多企业由地方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大湾区产业将进行新一轮的集聚和扩散,珠三角将由通道变成企业“走出去的节点”。其中,对于类似佛山这样高强度开发的制造业城市而言,当土地总量不再能持续增加时,如何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吸引总部分支机构的入驻,并提供企业“走出去”所需的一系列研发、环境和服务的支撑[2],成为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之一。

  1. 佛山的区域发展现状

佛山的发展一直与粤港澳区域乃至全球紧密相连。当前,广佛已形成紧密联系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产业互补性强、跨界地区人员往来频繁。受水系和交通廊道影响,广佛肈逐步形成围绕广佛中心城区的圈层式格局。同时,适应大湾区“极点带动、圈轴联动”发展趋势,佛山也在深化与港澳、深圳、东莞、中山等城市的合作,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与挑战亟待解决。

2.1 广佛传统经济腹地面临挤压,深层次的“同城化”面临挑战

随着未来深中通道贯通,深圳新兴产业将无缝对接西岸周边城市,对广佛的产业区位优势产生巨大的挑战,广佛两地传统的经济腹地受到大幅度压缩。广佛两市重点枢纽、重点平台缺乏高效联系,制造与创新要素缺乏高效对流。广佛边界割裂仍较突出,重点发展空间协同不足。广佛双城居住54.86万人,双城社区公共服务共享的制度约束比较突出。

2.2 与大湾区东岸的联系偏弱,不利于创新发展要素的集聚

与深圳、香港等大湾区创新核心城市的联系仍相对薄弱。在物理交通上,目前从顺德往南沙方向与东岸直接联系的主要通道仅有广州绕城高速南环线,连接薄弱。在科技创新联系方面,与深圳、香港等城市的创新合作仍较薄弱,与香港优质的教育与科研资源合作不足,也未能承接深圳优质产业和创新资源的外溢。

2.3 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制造业城市的转型路径尚在探索

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佛山的工业开发强度为37.1%,已超国际警戒线,仅次于东莞和深圳,位于全省第三。但是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仅为9.9亿元/km2,远低于深圳、广州和珠海。近十年间,佛山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比较优势下降,在珠三角经济总量中比重逐年下降。与国内苏州、无锡、宁波等制造业城市的相比,佛山的二产比重最高,但GDP和人均GDP还有差距,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等反映创新能力的指标也不及上述几个城市。未来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佛山如何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1. “城市-区域”视角下佛山的空间发展策略

3.1 东进广州,推进南-荔、顺-番、顺-南深度对接,共建广佛极点

持续东进、推进广佛同城,从局部单项对接走向全地域全领域,加强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打造广佛发展极点与全球超级都会区。

东向贯通,促使广佛联系更加紧密。推进南海-荔湾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广佛新城,成为链接千灯湖、三龙湾和白鹅潭的关键节点,激活广佛中心区。依托广州南站,以广佛先导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进顺德与番禺在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对接南沙,将肇顺南城际纳入近期建设计划,积极谋划升级为国铁。同时在走向上,争取顺德境内通过大良城区,并在德胜西设站,与地铁11号线交汇,强化佛山副中心的枢纽地位。

强心聚合,识别与对接广佛两市都会核心区,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都市圈强核心。充分对接广州主城区,在《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划定的361.6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扩容”,明确城市核心区发展边界,明确优质公共资源的配置范围,同时提升两市核心区快速通达能力,协同共建世界级都市核心区。

3.2 南融内湾,强化顺德作为佛山副中心地位,打造对接东岸的桥头堡

在大湾区进入知识经济更加强调区域协同创新的趋势下,南向融入内湾、积极对接东岸优质资源,打造对接东岸的桥头堡。其中,加强佛港、佛深的协同创新对于佛山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着力提升顺德战略地位。顺德是佛山最接近内湾的战略空间,是佛山向东跨江、承接东岸功能外溢的主要地区,是构建东岸向西、向内陆辐射的主要通道,也是西岸发展主轴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借力广州南沙副中心,利用其丰富的科研和交通枢纽优势,错位发展港澳金融、电子商务、先进制造等功能,构建顺德-南沙协同发展格局。对接协调东向跨江通道,充分利用顺德港可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周边港口“水水中转”优势,争取深港外溢功能,高起点规划建设顺德粤港澳协同合作区、顺深产业城等重大平台,打造承接深港产业和创新转化的高地。

3.3 承东启西,提升枢纽与服务能级,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把握湾区国际化与创新网络化趋势,充分发挥佛山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从区域性通道走向高等级枢纽,培育以湾区为支点、以大西南为拓展、以全球市场为腹地的企业总部基地,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枢纽提升,西向强化与大西南的联系,建设湾区西部枢纽。在大湾区格局下,佛山既面向广州、深圳、香港这样的核心引擎城市,同时也面向大西南广大腹地,具有双向开放优势。一是与肇庆合作开展机场前期研究工作,将枢纽机场打造成为珠三角中西部和粤西地区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门户,带动临空经济区发展。二是要加强区域性交通通道向重点枢纽平台汇集,提升交通枢纽的能级和竞争力。规划广湛高铁引入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枢纽,构建空铁联运的门户枢纽;加快推进肇顺南城际、珠江肇高铁的规划落地,提升机场的枢纽功能。

提升能级,建设总部经济、创新研发等高端服务集聚区,打造具有大湾区区域性服务中心。一是实施“引进来”战略,以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核心载体,积极吸引粤西乃至泛珠地区的总部进驻。二是依托佛山强大的制造业企业基础,完善本地化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等基础设施,构筑良好的资源对接渠道和信息沟通通道,以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发展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保险、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推动佛山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或研发,将佛山打造成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节点城市。

  1. 结语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结合佛山面临的三大挑战,对佛山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出了东进广州、南融内湾和承东启西三大发展对策,是佛山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思考,以期为相关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方远平,彭婷,陆莲芯,毕斗斗,陈再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9,39(05):647-660.

[2]马向明.流空间作为一种权利空间[EB/OL]. 2020-6-1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