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方法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4

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方法研究综述

徐雅婷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本文针对21世纪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方法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不同进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在“实践”与“实践哲学”的定义,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的关系研究,关于实践哲学的研究范式,基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今后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中应更加关注将马克思的实践研究切合于中国具体实际,关注实践哲学相关概念的研究,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实践 实践哲学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实践”一词作哲学定义的,他运用三分方法,提出了人所特有的活动包括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和创制活动;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技艺知识。正是他的“实践”与“创制”,构成了后世实践概念探讨的框架,对“实践”和“创制”的不同理解,也促进了实践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以此作为实践哲学发展的源头,是众多学者认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也在学界取得了共识。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实践”、“实践哲学”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研究中,关于“实践”与“实践哲学”的界定一直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学术界中虽然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但是其中一些学者的解读是具有代表性:

黄其洪认为学界中一些学者在讨论实践哲学时,对于自己所使用的实践概念没有形成完全的自觉,在同一篇文章会出现概念的不明确、不同层次含义的混用,他总结出关于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形上的实践,是基于本体论、生存论的视角谈论实践,主要体现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使用的实践意义;第二是道德意义上的实践,是基于自由意志的前提,主要体现在康德对实践意义的运用、以及在中国古代运用的“实”和“践”;第三是经验上的或者是认识论的实践概念,即通常意义上的“行动起来”,指把握客观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并加以运用,这在毛泽东的哲学中体现出来,也是中国大多数普通民众使用的概念意义。对此,黄其洪指出明确自己实践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进行研究。[1]

冯叶和雷龙乾认为现行教科书对实践的界定关注在实践的客观性上,而忽视了主观性,没有突出实践性。他们认为实践是人和世界关系的基础,是人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实践哲学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哲学观,致力于推动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改造,所以实践观方法论体现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问题。[2]

张汝伦认为,马克思对“实践”的使用包括作为日常用语和作为哲学概念的两种意义,而我们需要考察作为哲学意义使用的实践概念。体现在马克思文本中的是“感性活动”,等同于“实践”,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一“感性活动”不是自然的,是一个蕴含着社会性、历史性和政治性的概念。虽然这一概念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实践概念,但是马克思没有把人的生产劳动的活动形式作为与实践并列的另一种活动形式。[3]

肖峰认为,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即证实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也对传统实践观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他认为人工智能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智能观和通过模拟人类心智功能而体现实践哲学精神的一种可知论来再现实践哲学精神。智能时代产生出一种具有更强的信息性、延展性和虚拟性特征的新型实践,这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于工业文明时代的马克思哲学实践观。[4]此外肖峰还提出了一种作为新哲学范畴的延展实践,认为这是人类实践在当代的新形式,对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身体哲学等理论的研究产生新的启示。[5]

在中国,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复苏源于对“真理问题”的探讨,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列宁的关于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进一步强调,获得广泛的认同。认识论的“实践”,即把实践看作认识论中的一个环节。这种认识在苏联的哲学模式中被遗留下来,也是中国的传统教科书的理解,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世纪中国学者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解读实现从认识论向更深层次含义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

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实践哲学的界定从与“理论哲学”相对立的角度进行分析,王南湜认为虽然以此划定了一定的界限,但是却又陷入了“物”这个极端。他指出哲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只有两种可能的排列方式,并由此得出两种最基本的对立的哲学理论,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在实践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根本性地位。中国实践哲学研究的早期,人们大多数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以主体性思维为研究范式的代表,虽然在实践唯物主义学说中,实践的地位的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实践哲学的兴起,在这作为后主体性哲学的理论中,才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根本性问题而重新提出。在进一步回答如何确立思维与其对象的符合这一问题中,人们构筑起一座桥梁也就是实践,认为在实践中能够获得成功的理论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进而形成了一种实践与理论合一的理论。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合一的理论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僭越提供了某种理据及合理性。

[6]

贺来认为从作为理论、思维哲学的对立面的实践哲学的角度解读实践哲学,是基于外部的规定,是一个区别于理论哲学的思想品格与旨趣的重要视角,但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哲学,应该从更深层次,即从内部内涵方面来进一步阐释实践哲学的意义和旨趣,即回答什么是实践?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是什么?以及实践哲学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是什么?[7]

俞吾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是实践概念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他考察一切对象的出发点,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哲学,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他的实践哲学本质就是始终保持实践维度的优先性,体现在对感性直观的优先性、对理论态度的优先性和对逻辑范畴的优先性。[8]

丁立群认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内涵着三种关系,包括知识形态的关系、存在论关系、和认识论关系,其中知识形态的关系体现在当代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存在论关系是指理论作为实践的派生,理论世界是实践世界的结果;认识论关系是以工具、技术理性取代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在这三种关系中,丁立群认为只有知识论关系和存在论关系是真正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含义。[9]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实践哲学必须面对的,我国学者在针对这一关系问题中有出现理论从属于实践、实践从属于理论,或理论与实践二元论的观点。但是前两者容易出现一种重视一边而容易忽略另一边的极端,而在理论与实践二元的观点中也不能凸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具有复杂关系的观点,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关于实践哲学的不同研究范式

从哲学范式的角度界定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衣俊卿指出对于西方哲学史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划分,有按编年史划分的或者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划分依据。衣俊卿认为以哲学内在的演化机制为划分依据,可以将西方哲学史分为两种哲学范式,第一种是以追求具有普遍性知识的、思辨性的理论哲学范式,第二种是关注于人类的生命、生存价值与意义的文化哲学或实践哲学范式。[10]衣俊卿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超越了其他哲学家而更彻底的发展了实践哲学是因为他始终都在现实的历史和实践中考察实践和历史本身,而没有脱离于历史,成为悬于历史之上的必然。

徐长福学者提出了从实践和理论的异质性角度去研究实践哲学,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角。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预期在运用于实践中出现的反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他通过进一步反思认识到了实践的复杂性,以及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深刻的界限。徐长福认为到21世纪初,许多学者都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同质性这个前提去考察实践,而没有意识到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异质性以及实践自身也存在着异质性。接着,他提出了异质性哲学,旨在重新规定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让多元的实践和多元的理论能更加合理的运用。在其《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的著作中,徐长福进一步展开了异质性哲学如何给实践提供一套处理实践异质性的思维方式。[11]

但是其中关于“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观点上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争论,比如杨学功认为徐长福是基于一种预设的完美理论,过渡的关注理论而忽视了实践,他认为历史上一些悲剧不能够只从思维理论层面去寻找原因,因从多个方面的视角包括历史观、政治哲学等的视角来揭示其更深刻的原因。

刘永福学者对实践哲学开展了元思考的研究,即对被忽视了的前提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考察。如有人称的实践哲学与无人称的实践哲学问题、关于实践哲学的判定以及可能性问题。刘永福学者认为“实践哲学”包括“从哲学的角度看实践”与“从实践的角度看哲学”两种视角分析,再进一步将前者划分为学科与非学科意义上的,后者分为学派与非学派意义上的。[12]这种元实践哲学的思考是在更深层次上的追问。

丁立群认为,哲学史上的传统实践哲学大多数都把生产性活动和技术性活动与自由道德的活动相对立,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二元论到培根的认识论的实践观、康德的本体论的实践观,都割裂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总体性,致使实践的庸俗化。而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基于人类学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他继承与发展了前者的宝贵资源,他的终极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生活世界,内涵含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13]

邹诗鹏从生存论的视角出发,他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着生存论的转向,蕴含着人类性。[14]张以明认为生成与存在的矛盾是当代的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底层逻辑,即如何面对确定性的存在与永恒生存之间的矛盾。在面对这种二律背反,有两种路径,一是企图超越生成的世界,由生成向存在转变,这也意味着实践哲学向思辨、理论哲学的臣服;二是坚守在生存的世界,拒斥和解构虚妄的形而上的世界,但是这也将会把实践哲学带入虚无中,而在马克思哲学中,历史辩证法揭示了生存与存在的辩证互动,没有脱离存在的存粹生成,也没有脱离生成的先验存在。在认识到了历史性的实践中生成与存在的辩证,也为解决生成与存在的矛盾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15]

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进行分析,我国学者主要包括从哲学内在的演化机制、从生存论、本体论范式进行分析,其中徐长福学者提出的元思考是更上一层的思考。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随着对某个研究的深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与已知范式出现悖论的证据,从而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提出新的假说。在不同的范式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可以丰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

(四)从传统西方实践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在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中,也有许多学者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视角去解读、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包括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葛兰西、胡塞尔、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实践派等思想家延续下来的传统西方实践哲学理论。通过这些实践哲学的传统思想,对于如何界定“实践”概念和“实践智慧”,什么是形而上学传统以及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区别于西方实践哲学的独特性等问题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

其中以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黑格尔为一个系统,分析其实践概念的演变,认为马克思继承发展和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实践哲学。以葛兰西、卢卡奇等为代表西方马克思主义,许多学者对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狱中札记》进行分析考察,发现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及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实践,突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规定即实践范畴;南斯拉夫实践派则基于人道主义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认为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就是人道主义,并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哲学;哈贝马斯的“交往关系”也是许多学者的关注的重点;张能为通过分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指出经典诠释学在其深刻意义上是哲学解释学而不是普通解释学理论,哲学解释学其中具有的实践维度阐释了经典诠释学的实践向度。以及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进行考察等。

二、总结

21世纪以来,对实践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颇多,涉及的问题较广、视角多元、观点也各异,在研读这些学术成果时,即有合理、重要的理论资源,也有一些不合理的,与研究目标不太相关的学术观点。抓住实践哲学的本质是做文献综述时需要把握的。同时既要关注问题从何而来,也要关注问题向何处去,因此在对实践哲学研究从何而来,学术界中已有许多的研究,而在研究中关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实践哲学定义中,虽然有学者提出要对相关概念进一步的明确,但是在整体上,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将会长期共存的背景下,如何去坚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仅仅是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领域,还应当在实践领域上看待出现的一些新的活动,如人工智能它不仅仅代替人的劳动、甚至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进行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交流。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参考文献:


1[] 黄其洪,蒋志红.论实践概念的三个层次[J].现代哲学,2009(02):1-6+19.

2[] 冯叶,雷龙乾,.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三重发展进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4)

3[] 张汝伦.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155-163.

4[] 肖峰.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J].哲学分析,2020,11(06):31-45+191.

5[] 肖峰.作为哲学范畴的延展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31-51+205-206.

6[] 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J].浙江学刊,2005(06):7-16.

7[] 贺来.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J].哲学研究,2007(01):3-10+127.

8[] 丁立群.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俞吾金.论实践维度的优先性——马克思实践哲学新探[J].现代哲学,2011(06):1-7.

10[]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J].哲学研究,2005(08):3-10+127.

11[] 徐长福.元实践学与异质性哲学——对一套实践哲学研究方案的说明[J].哲学基础理论研究,2008(00):118-128.

12[] 刘永富.有人称的实践哲学与无人称的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哲学的几点元思考[J].人文杂志,2007(05):17-21.

13[] 丁立群.论人类学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性质[J].学术交流,2005(07):1-6.

14[] 邹诗鹏.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J].现代哲学,2002(01):27-32.

15[] 张以明.论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5):

131-139.




作者简介:徐雅婷(1997.11-),女,汉族,广东惠州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