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保姆式”管理的弊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浅谈大学生“保姆式”管理的弊端

赵萍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市 617000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保姆”式管理给高校辅导员带来的苦恼,提出了“保姆式”管理虽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在校期间显得更加轻松,家长更加放心,但从长远发展而言,却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迅速成长成才,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偏离了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保姆式” 管理;辅导员;综合素质

何为“保姆”?古代宫廷或贵族之家负责抚养子女的女妾。后泛称为人抚育、管领子女的妇女。《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於宫中,择於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文选·枚乘<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李周翰 注:“傅、保,谓傅训保养者。”晋 王献之 《保母砖志》:“郎耶王献之保母,姓李,名如意,广汉人也。”隋 贺德仁《栖岩道场舍利塔碑》:“宜简择保姆之才,鞠养於清浄之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五通》:“妾一跬步,皆以保姆从之。”现代称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主要职责是买菜做饭、洗碗、洗衣、家居清洁、协助带宝宝。

  1. 前言

现今的社会,家庭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父母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为孩子担心各种事情,包办各类事务,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问题时,家长们也亲力亲为,更有甚者为孩子灌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从而导致孩子进入高校后,出现生活无法自理,不合群,遇事不知道如何解决等问题。

  1. “保姆式”管理的弊端

  1. 忽视了教师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的需要

“保姆式”管理的实施者往往都是高校中的辅导员、班主任。这部分教师属于学校里的老师,除去教师本身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兼顾学生各种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类琐事中,导致教师更多的时间放置于日常琐碎中,包括寝室卫生、寝室晚归、上课纪律、班级活动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果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寝室出现矛盾等,都需要老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监管,沟通,心理疏导等。教师被大量的琐事事务缠绕,无法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017 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师生比不低于 1∶200 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此标准很难推行。专业教师时间充裕,能够完成各类科研、有各种专业素质能力培训提升机会,在晋升职称时,有充足的资料予以支撑,这往往是辅导员无法达到的。职称晋升出现问题,工资收入上不去,职业认同感低等各类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辅导员岗位的流失严重。

2、形成了“嫌、招、避”的状态

“嫌”是指很多高校领导不重视辅导员岗位,认为辅导员岗位上的教师都是无能力教学的老师,更有领导在会上直言辅导员就是不能上讲台的教师担任的。故在考虑各种专业能力培养和绩效发放时,往往都会忽视辅导员岗位的教师的付出,也致使辅导员岗位教师各种付出得不到认可而觉得委屈。

“招”是指辅导员岗位事多且杂,而且责任重大,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各类事务均与辅导员有关,学生感冒生病需要看医生而找不到医院、学生购买东西找不到超市、学生外出游玩不知道如何坐车、各类请假、学生奖助评比不知道如何写理由等等,各种奇葩问题,让辅导员疲于应付,而且学生从未考虑时间,只知道自己需要,一旦教师未及时答复,学生各种不满,甚至投诉,而一些学校从未考虑具体原因,总归为教师问题,导致教师在辅导员岗位上感觉疲惫不堪,甚至招收不到辅导员。

“避”是指辅导员岗位的空缺需要教师的填补,一旦无人自愿,领导就需要找寻各类符合条件的教师进行座谈,但因辅导员晋升困难,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大,培训绩效靠边站的状态,导致专任教师纷纷退避三舍。

3、限制了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进入大学,本来是学生离开父母,独自与人相处的开始,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高校都舍不得松开学生的手,盲目的认为他们还没有长大。学校为了让家长放心,将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不断细化,正式开启“全程服务”模式。学生因为“保姆式”管理,形成依赖,甚至觉得理所应当,这导致他们在应该成长、应该独立完成各类事务的时候,仍旧如同“婴儿般”一无所知;甚至连最基本的阅读文件的能力都不具备,无法确认文件中的关键内容,无法独立完成各类填表问题,甚至给出具体表格模板都会随意进行填写,理由只有一个—辅导员一定会进行修改。其次,进入大学,如同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一般,同学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家庭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个小环境,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学会与人更好地沟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都将因这种“保姆式”管理而导致学生手足无措。最后,这种“保姆式”管理给给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带来的苦恼,导致大学生不成熟,以及毕业后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展开介绍。

  1. 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

大学阶段,是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个明事理,辨是非,懂得感恩,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是做父母的责任。“保姆式”教育,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他们有义务付出,所以导致很多孩子并不懂得感恩,理直气壮地接受老师为他们做得一切。[2]

5、助长了学生“唯我独尊”性格的滋长

对孩子过于周全的照顾,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最容易滋长孩子的自大性格,让他以为全世界我最大,唯我独尊,我的意志就是他人意志,最终会形成两种消极人格,一是极度自尊,个性叛逆;另一种是极度自卑,没有自信,任何一种都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2]

  1. 总结

高校“保姆式”管理方式,虽然能让父母放心,但却培养出了“巨婴”,新型“啃老族”,这与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相违背;同时,学生在毕业之后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会有心理落差,不适合社会环境。这样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保姆式”的管理教学下,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能力水平也低,在现实社会中很难生存。


参考文献:

[1]浅谈保姆式教育的悲哀,https://www.xzbu.com/1/view-14813315.htm,

[2]保姆式教育的悲哀,https://www.jianshu.com/p/6e137fffe948,2019.07

[3]贤冰冰,诊改视阈下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路径探析,轻功科技,2021(9):175-176


作者简介:

姓名 :赵萍

出生年月:1977年9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四川泸州

现任单位:攀枝花学院

学历:硕士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项目管理、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