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营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1
/ 2


地铁运营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叶伟毅 林俊

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部,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中的各项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完善,这也使我国城市居民更加关注城市公共服务的细节问题。而地铁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工具,它缓解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有效提升了国民生活质量。就此,文章针对地铁运营系统危险事故出现的原因展开分析,结合地铁运营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流程,提出了提高地铁运营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措施。

关键词:地铁运营系统;有害因素;措施

引言

现阶段,建设一条地铁需要投入数百亿资金,但是其回收成本的周期较长,许多城市的地铁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地铁又需要高质量的维护管理,否则很容易出现危险事故,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

1地铁运营系统危险事故出现的原因

1.1设备因素

(1)供电系统运行危险。包括人员触电和电气火灾两种类型,前者的出现主要和违规操作、设备未接地、跨线作业等有关;后者的出现主要和设备老化、线路绝缘皮老化、线路电流过载、线路短路、连接点锈蚀等因素相关。(2)车辆系统运行危险。主要原因在于列车控制系统内部线路短路、轨道出现较大损伤、车辆系统中的零件老化严重、地铁内饰质量不满足安全要求等。(3)环境控制设备出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通风口堵塞、疏散路径过长等,引起二次灾害、系统零件出现锈蚀,使环境控制设备腐蚀严重。

1.2人的因素

员工是地铁运营管理制度的施行者,为了更好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每一个员工都能基本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具体的实施流程、对企业的影响等,然而,部分企业并不重视这一点,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宣传,员工并不了解地铁运营管理制度,这影响了工作进度,同时,员工的专业素质不足,且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与管理有关的知识,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由于地铁运营企业的特殊性,相关管理指标涉及机电、车站管理、车辆、环控等十余个专业,这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员工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1.3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洪涝灾害、地质活动、台风等,影响地铁内结构物的稳定性,严重时还容易出现结构错位的情况,导致事故。(2)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干扰地铁正常的运行环境,如毒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相关行为等,是危害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3)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工作人员的操作环境,工作环境恶劣会对人员的工作心态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干扰环境运行过程的安全性。

2地铁运营系统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流程分析

2.1确认危害因素种类

(1)火灾事故。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设备短路故障、人员携带违禁品、材料可燃性较强等。(2)列车脱轨事故。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线路设计不合规、列车行驶超速、异物入侵运营线路等。(3)踩踏事故。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站内人员负荷过大、危险事故发生后引起恐慌、通道设计不合理等。(4)撞车事故。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员出现违规操作、设备运行异常等。(5)中毒与窒息事故。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火灾事故的衍生灾害。(6)其他危险事故。如触电事故、电梯卷入、机械伤害等,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员违规操作、设备运行异常、设备老化等。

2.2合理选择风险辨识方式

考虑到现场员工更了解、熟悉现场实际情况,风险识别的结果对于现场工作的指导性更强,所以选择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风险辨识。每个生产现场(车站/班组)通过辨识形成一个风险数据表,即“一站一表”,分别经过部门和公司审核、调整、通过后,录入《安全风险隐患管理系统》,实行系统动态管理,正式为每个生产现场所用。取消公司和部门层级,由原来的三个层级调整为一个层级,既解决了不同层级之间数据风险交叉、重复的问题,也保证了风险数据表的全覆盖和实用性。

2.3建立风险评价模型

为了提高危险事故因素的辨识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根据模型内容中标注的参数提高评估结果的使用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完善模型中的评估指标,对因素进行细分,计算风险因素的权重,根据计算结果优化现有模型。在权重计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辅助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度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等,也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优化数据分析结果,提升分析结构的使用价值。

3提高地铁运营系统运行稳定性的措施

3.1做好系统更新工作

通过做好系统更新工作,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实用价值,营造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目前地铁运营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软硬件都处于先进的应用状态,考虑地铁交通的密度后期会多元化发展,因此系统需要智能化发展。在智能化技术融入的过程中,需要对运营系统的组件进行调整,适应目前的工作要求。系统更新过程需要保持定期更新和不定期更新,维持系统的先进状态,满足系统的应用要求。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企业内部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员工了解基本概念,明确地铁运营系统管理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施行管理制度创造条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定期开展培训会,也可以邀请相关团队开展演讲会,帮助员工了解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将员工划分为不同批次,实现针对性培训,同时,在培训完成后进行测试,如果员工的成绩超出平均水平,则给予资金奖励;地铁运营系统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且环环相扣,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影响制度的运行,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地铁运营企业可以进行内部选拔,唯才是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将企业的地铁运营管理系统自上而下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任务的落实及日常巡查,如果出现问题,则追究相关责任人,以此保证地铁运营系统管理制度能够完全落实到基层岗位;为了提高负责人的专业水平,企业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学习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

3.3地铁运营系统管理模式创新发展思路分析

考虑到地铁运营在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中的重要意义,地铁运营管理模式应基于公共政策不断完善与创新发展。在地铁运营管理中,相关负责人需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双方需要根据公共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对于地铁运营企业而言,在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既要认真严格执行,又要有适当的灵活性,以确保将公共政策落到实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系统更新工作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实用价值,拟定应急处理措施可以降低事故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入新的技术设备能够确保系统使用过程的先进性,完善检修养护计划可以提高潜在问题的发现速度。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地铁运营系统运行安全性,对于提高系统运行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昊.北京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S1):34-35.

[2]陈燕申,陈思凯.英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统计和报告解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17(1):11–12.

[3]鹿颖.基于风险矩阵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18)275-276.

[4]张明锐,于猛,蒲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11):3–4.

[5]徐国祥,王芳.上海市民地铁安全意识与安全评价调研报告[J].科学发展,2011(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