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语感教学的研究述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3

语文学科语感教学的研究述评

薛莹

金华市第八中学 321017

摘要:“语感教学”自“语感”概念的提出后,一直成为语文界研究的热点。关于语感教学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浩如烟海,然而,实践操作尚缺有效高效的实施策略。本文主体部分从文献发展趋势和内容述评两方面,深入探究语感教学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语感理论研究及语感教学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语感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本论文的对象是语文语感教学的研究,具体到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文献资源检索。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从语感教学的实施基础:即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出发,着重分析语感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内容,对该领域的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纪要进行一定的资料检索和整合,从发展趋势和内容分析两个层面对其进行文献述评,提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一、语感教学的实施基础

在语言理论层面上,20世纪30年代夏丐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率先提出“语感”一说,将之界定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文章认为老师能援助学生的只有一件事,即教师在文字:知和情的方面努力修养,具备强烈敏锐的语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习得相当的印象。

此后,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发表类似的见解,提出“对于辞类的感觉力”也就是所说的“语感”。两人在1983年合著的《文心》第十七篇《语汇与语感》中提到,用语不仅讲求辞的意义,也要追求辞的情味。

随后,吕叔湘等语言学家从语言文字角度对“语感”进行阐述。时至今日,从语言文字学理论方面对语感内涵进行阐述的专著有6本,最早的是199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尚文的《语感论》,著作从语感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划分了书面语语感和口语语感,分析强调输入型及输出型语感的功能,并对语感的心理机制、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形式、美感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奠定其理论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彰显以生活化和对象化为原则的“语感中心说”与“知识中心说”的差别。其他诸如王培光的《语感与语言能力》;何贤景的《语词·语境·语感》等同样剖析了“语感”概念,为“语感教学”的产生奠定语言学基础。

五十年代,语文教学强调思想性,即“思政中心论”,忽视语文能力,随后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人们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知识中心论”,八十年代中后期人们开始反思、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感中心论”应运而生。

二、语文语感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发展趋势分析

从“语感”概念的提出到教育界有研究者将“语感”与语文教学进行联系,语感教学理论提出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及相应论著出版的时间距离还是值得玩味的。笔者进行了一定的罗列。

从专著发展趋势看,以语文相关的语感教学为关键词,从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资源服务平台读秀知识库中进行检索,整理出相关专著6本,分别为:《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小学语文语感教学论》《中学教学研究 3+X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 中学语文语感能力培养与开头结尾设计》《体悟式语文教育研究》《中学语文语感教学研究》。

除了上面所述,也有一些书目,部分章节提及语感教学。诸如曹明海和钱加清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提到语文课程的教学语感教学方式;张鸿苓主编《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第四讲,提及图示理论与语感教学策略;韩雪屏的著作《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中第二编“语文教学的心理学规律”中的第八章“语感的培育”,对语感教学的意义及训练模式、实例研究进行了详细探讨。谷生华等编著的《语文教育心理学》,花费一章节的篇目,探讨语感学习与语文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期刊的整合,发现研究者们将语文学科各类文体的教学与语感进行有效结合论述,这一点在论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对语感教学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合,我们清晰地看到语感教学研究自世纪之交始有研究的前兆,随后在2009年左右,语感教学的研究得到空前拓展。然而,仅仅从语文教学与语感的结合角度进行研究,这个切点实在过于笼统而庞大,因此,检索还需进一步深化,即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具体教学内容,与语感能力培养的要求相结合。

研究语文阅读的教学与语感教学的密切联系的论文数最为庞大,其次是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部分可以归因于新课程标准,其下的课程目标分支下的积累与整合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并且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大量研究在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当然,也由于语文教学现有的弊端,即大多数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等同于阅读教学或文言文教学,导致上述的研究现状。此后,诗歌教学中融入语感培养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加,一方面,诗歌本身的音韵节奏离不开学生内化的语感能力,另一方面,语感能力的增强能有益于诗歌的学习鉴赏,在诗歌教学中培养语感较为直接有效。作文教学与语感教学的结合研究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本身作文文体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作文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诗歌的学习积累而逐步获得。当然,高考作文中也出现过文言文文体,这是一个厚积方能薄发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相互融合的过程,此类种种素养是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课中点点积累而成,因而如果单纯从写作教学或是作文课来强调语感的培养未免有些平地起高楼的意味。

(二)文献内容分析

在对语文语感教学文献资料发展趋势的归类上,我们发现语感教学的研究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语感及语感教学的研究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那么数量如此庞大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从理论层面的构建来说,不少研究者专注于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寻求理论支撑,界定语感的本质和语感教学内涵,探讨语感的形成机制,分析语感本身的特征,思考语感教学的意义和原则,整合语感教学发展轨迹,剖析其尚存的问题难点,研究传统语感训练对现代语感教学的创新意义。

由于实践层面的操作是本文论述的关键点,因此笔者着重分析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教学的实践策略和可操作性的方法。

洪镇涛老师在《回顾我的语感教学》中,界定语感教学是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强调语言学习所经历的基本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将触发语感、生成语感、习得语感、积淀语感前后勾连,实现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并重,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螺旋上升式发展。提出语感存在于一切语言实际中,本身并不玄妙,首要的是狠抓本体,直面语言。此外,洪老师为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感教学设置七种课型,强调在个人语言实践的“学堂”里“学习语言”。其间的朗读默读教学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忌体察法的交叉混合运用是最为关键的。在《积累﹒语感﹒语感训练——小学生自发仿写古体诗的启示》一文强调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创作中感性兼具理性、直觉兼具思考,形成一定的古体诗词话语系统的语感和兼具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的现代汉语话语系统的语感。洪老师以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建立的语感教学体系是最为系统全面的,提出的具体实践策略最为完备详实。

由于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诸多研究,比如辽宁师范大学王俊娥的《中学诗歌教学中文学语感的培养》;华中师范大学胡争飞的《诗歌教学的语感问题探讨》选择以朗读诵读,整体感知文本;通过诵读示范或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创设意境;借知人论世和炼字炼句品评鉴赏;切己体察感悟生活;实现以读写结合达到意会言传的具体的语感教学操作策略。也有部分研究者深挖一个角度进行探讨,诸如上海师范大学胡小飞《诵读——中学古诗文语感教学的切入点》在传统教法的溯源之后,以实例探讨训练方法。河北师范大学马萌萌《7-9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一文从传统诗词的选材及行文炼字出发,进行实例研究,在前人“诵读感知、触发语感”;“品味涵咏,美化语感”;“背诵积累,积淀语感”的基础上扩展了“多元解读,敏化语感”及“联系生活,广化语感”两种想法。

在阅读教学中,前述的诵读法、情境法、比较法、联想法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而近95%研究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的论文提及上述方法。但是某些论著也增加了一些学生实践操作环节的语感训练方法:动手仿写文本、设计手抄报;对话教学;增加现实生活体验等形式,这些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生动的阅读角度和更形象的思维展示。相对来说,语文阅读课里的语感教学形式的研究更为多样些,有人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出发,根据教材选文的类型设计“对话-体悟”式课型(下设发现式教学;接受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和“学得-操练”式课型(下设教师点拨为主的预设性;学生探究为主的非预设性教学)。其本质都是学生在言语和技能实践中主动构建能力和经验体系,实现语感内化。

由于现代阅读文与文言文的文体差别,两者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方法又有区别。四川师范大学丁洪的《文言语感培养探索》提出利用推断法、联系法、点读法为语感培养服务。诸如对对子、说文解字和研究字形演变的小方法同样能帮助学生内化文言语感。

至于作文教学与语感教学的结合,可操作性层面的策略较为淡薄,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储一鸣的《语感棱镜下的中学生书面表达障碍探因及对策》,从语感角度探讨了全面推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几点思考。

当然,也有人从语感和语文意识(语文知识)关系对语感教学进行了科学化的改造,提出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感: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将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课程论角度思考语感的地位及培养策略,不得不说这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语感教学的另一思路。

三、研究不足与发展展望

从上述已有的学术文献来看,实践层面的语感教学研究虽浩如烟海,但仍存在一些弊端。

第一,死板的研究范例。众多的学位论文,任一语文教学文体的语感教学研究,基本都选择从语感定义性质及要素分析;语感教学的必要性及原则;语感教学的问题成因及实施策略出发,形成了语感教学的研究模板,直接导致论文表层上面面俱到,实则内在创新性匮乏。

第二,单薄的传统溯源。少数研究从回归传统语感教学为旨归,强调对于当下语感教学的启示意义,分析教师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品质和准备工作,但是这类研究缺乏深刻性,对传统的溯源缺乏扎实和深远的探讨。

第三,低效的研究操作。针对研究数量最多的分别是吟咏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情境创设法。学习是个性化的过程,众多的论文缺乏实验、个案研究,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实际操作程序,泛泛而谈的现象较为普遍。

第四,片面的研究角度。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研究者的关注点集中于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体的教学与语感能力培养的结合,而对于对枯燥乏味的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某些实用文体与语感教学的结合却处在基本被忽视的状态,教师在授此类课文时,该如何“培养、训练语感”呢?语感教学是不是应该兼顾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个系统呢?如何兼顾?

这些都值得认真思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深化研究。

首先,跳出研究思维的限制,打破现有的研究范式。语感教学研究可以结合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哲学等理论上的依据,将范围扩大化或深度精细化,考虑更细致更具操作性的训练方法,寓教于练,既能扎实地培养语感能力,充实课堂,丰实学生语感经验,又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平实地运用,还原真实教学,使之成为常态化教学,而非一两次的作秀。

其次,加深传统语感教学的追本溯源。如充分阐述点读法、圈读法等在古代私塾教学中的教学基础、原则和效果,从而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合理运用。明确古代、现代学生不同的文字基础和文化差异,才能真正高效地启迪现代教学。

再次,深化语感教学的个案研究或叙事研究。在语感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语感差异是必定存在的。以诵读法为例,默读、诵读、范读、速读等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作用不同,对不同的学生作用也不同,甚至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过程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此外,任何教学都应该考虑学生的缄默知识,关注学生内在的遗传、经验、积累、阅历的丰厚性。语感教学尤为明显,它所呈现的作用和效果是隐性的。从这个角度考虑,仍需加强个案、实证研究。

最后,兼顾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个系统。不仅仅在阅读、诗歌、文言文及作文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说明文、议论文等学生不是很感兴趣的文本教学中更应加强语感培养。语感教学的具体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单位,到听说读写感的学生行为,再到学生心灵成长上的感悟思赏,如何将这三块教学内容互融互通,不仅是相应教材体系的编写应与之结合,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感衡量要求规定更需要明确清晰,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样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任何研究都不会一帆风顺,语感教学的研究也不例外。诚然,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需要做深刻、细致、全面的探讨和研究,需要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小步。


作者简介:薛莹,女,1991.10,汉,浙江金华,研究生,一级,语文教学。

夏丐尊,刘熏宇. 文章作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1926:17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夏丐尊,叶圣陶. 文心[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24-130.

王尚文. 语感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郭晓峰. 高中语感教学中的问题解决[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11.

洪镇涛. 回顾我的语感教学[J].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7,(2):16-18.

洪镇涛. 洪镇涛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语感训练漫谈之四[J] .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04):19-23

洪镇涛. 语文教育本体论——语文语感训练漫谈之三[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03):18-22

洪镇涛. 积累﹒语感﹒语感训练——小学生自发仿写古体诗的启示[J] . 中学语文教学,2004,(1):13-16

顾贤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段艳敏. 论中学语文阅读课的语感教学方法[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丁 洪. 文言语感培养探索[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王荣生. 语感教学路在何方?语感、语识与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感教学的课程论思考[J] .语文教学通讯,2006,(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