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理论指导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肇新窑业厂区旧址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场所”理论指导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肇新窑业厂区旧址为例

李欣哲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性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大量的旧工厂、老建筑和场地在城市更新不断扩大的进程中遭到不断的废弃和闲置。因此,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保护和有效的再利用,是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肇新窑业厂区旧址改造再利用作为研究对象,在“场所”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参考对策。并探究如何避免传统的消极的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关键词:场所精神;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

  1. 绪论

    1.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政府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推进了博物馆视野发展的契机,作为老工业基地,沈阳经历了逆工业化时期的衰败,在“东搬西建”中,保留了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的原始场地,是今天中国工业博物馆内最重要的工业遗址,见证着沈阳工业的发展历程。

    1. 研究意义

沈阳市作为我们国家曾经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遗留的工业遗产,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选取肇新窑业厂区旧址为研究对象,在“场所”理论指导下分析对肇新窑业厂区旧址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提出参考对策。并探究如何避免传统的消极的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模式。


第二章“场所”理论指导下肇新窑业再利用探析

2.1 肇新窑业厂区背景与现状

2.1.1 历史背景

肇新窑业公司由杜重远创办于 1923 年。九一八事变前, 该厂生产的陶瓷全面占领东北市场。九一八事变后,厂区被日本人接管。解放后恢复为肇新窑业公司,是东北地区第一家生产出口日用瓷器的企业。1966 年改为沈阳市日用陶瓷厂。1984 年改为沈阳市电瓷厂。肇新窑业公司创办人杜重远(原名杜乾学)先生 ,不仅是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工业家 ,也应当是推动沈阳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先驱。

2.1.2 现状分析

肇新窑业厂区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沈铁路 39 号,位于大东区北部,东临东站街,周边环境较好,居住区围绕。厂区内北部和东部为棚户区,是原来厂区职工宿舍,建筑质量较差,西部为车间生产区,南部为办公区和生活配套区,生产区东部是厂区的仓储区。主要车行道路在东北及西南方向呈十字交叉,次要车行道路连接在主要车行道路上并承担该区块的通行需求。

2.2 肇新窑业再利用的要素

2.2.1 人文环境要素

肇新窑业公司生产的杯、碗、盘这类生活必需品,以及少量的纪念性的杯盘,设计上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简单质朴,广泛采用山水、仙鹤、鲤鱼、福娃、花卉等象征幸福吉祥的题材,更为重要的是杜重远先生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在瓷器的设计上,其中一款“提倡国货”的青花瓷盘就是明证,因此肇新窑业出品的瓷器堪称为“爱国瓷”。这些要素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反应了深刻的艺术价值和爱国情怀。

2.2.2 历史人工要素

历史人工要素包括工业生产、运输、仓储以及管理等,以及厂区内部的构筑物、装卸设备、建筑物等,同时也包括区城的肌理、空间尺度等,这些留下来的工业遗存,它们含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为厂区空间注入了灵气,是厂区更新的特有要素。历史人工要素的遗留,为城市特色表达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本次研究设计中,通过对当初的生产车间进行维护改造,使游客可以体会厂区原有的生产环境,通过实景再现,VR 体验等还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陶瓷的生产过程。

第三章 肇新窑业厂区旧址的改造设计

3.1 基于“场所理论”的肇新窑业厂区改造目标

3.1.1 社会目标

通过运用不同手法对厂区环境进行设计规划,创造有场所感、以人为本的开放空间,缓解城市居民精神压力,丰富文化生活。通过珍贵实物和图文影像资料等对陶瓷工业的工具、 设备、窑炉、工艺流程、产品,陶瓷给来访者展示了近百年来肇新窑业工业经历的沧桑变革和历史华貌。以此弘扬陶瓷文化,红色爱国文化、工业文化。

3.1.2 生态目标

在改造的过程中,对生态进行修复,打造亲切宜人的自然环境,并且呼吁游客和市民保护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1.3 经济目标

在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情况下,规划地区保留了工业历史记忆,合理利用现存厂房。在符合各项要求的情况下植入商业、文化、休闲等新功能。为整个地区注入活力,发挥触媒作用,带动大东区经济发展。

3.2 基于“场所理论”的肇新窑业厂区设计改造

结合肇新窑业厂区本身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以及上位规划的要求,将“瓷旧迎新,多元共荣”作为厂区的规划理念。“瓷旧”:对沈阳红色文化进行梳理和整合,主要通过图文资料进行展示,使参观者感受沈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增强沈阳文化的国际感染力,为沈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助力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通过图文资料展示的方式,沈阳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对沈阳工业城市曾经的辉煌进行总结。用此来展示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工业历史。“迎新”:在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情况下,规划地区保留了工业历史记忆,合理利用现存厂房。在符合各项要求的情况下植入商业、文化、休闲等新功能。对原有生态进行修复和更新,

使厂区旧址迎来新面貌。引入新型技术,交互式物理触摸屏技术、3R 技术 :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混合现实 MR 等再现陶瓷的工艺流程。“多元”:厂区内部设置多种功能,营造丰富的空间,设置完整的旅游路线以满足各类市民的多元化需求。餐饮娱乐、VR 体验、文化展览、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学习教育……通过将传统地面步行交通及地面车行系统,新型立体廊道步行系统,达到了交通的多元化。除此之外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达到廊道多元化、建筑功能多元化、旅游路线多元化、生态景观多元化等……

“共荣”:将多样化的空间相互融合,通过异质空间的组织提升区域品质。通过红色文化旅游让游客“游中学”、“学中悟”、“悟中传承”使游客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有效传承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区,这对游客增长革命历史知识,丰富革命精神内涵。同时在沈阳历史大背景下,沈阳近代工业文化进行介绍,每个阶段标志性的工业文化的宣扬,以及现存工业遗产保护的探讨。展示肇新窑业陶瓷文化历史进程,挖掘其深层内涵,宣扬沈阳陶瓷文化,法库县飞地经济做支撑。由此达到多元文化的共荣。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由于笔者所掌握信息的局限性和实效性,对肇新窑业厂区旧址的改造更新研究仍有很多方面并未涉及,其具体全面的运作和实施策路还有待于探讨和验证。需要再接再厉,在新的环境下保持勤思多多实践,在此领域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与思考。

第五章参考文献

[1]徐兰兰.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工业博物馆记忆场所的游客代际记忆研究》[D].2019

[2]谢明阳.合肥工业大学《城市更新视角下的煤矿废弃地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2019

[3] 张娜.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小麦岛废旧码头改造再利用研究》[D].2018

章明,张姿,秦曙.锚固与游离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一期[J].时代建筑,2017,(1).

[4]张天洁,李泽.世界性与本土性--新加坡克拉码头的复兴[J].新建筑,2014,(3).doi:10.3969/j.issn.1000-3959.2014.03.008.

[5]陆邵明,刁嘉辉,赵浩林,等.港口城市的集体记忆“码头遗产”--以上海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0).




作者简介:李欣哲(1997.5.17),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城市规划,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