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划转型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3
/ 2


我国城市规划转型之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张文花

乐昌市城乡规划设计室 512200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发展迅速,同时对于我国整体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面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城市发展和规划方式的探索,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也迫在眉睫。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以及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阐明我国城市规划为什么需要转型,进而引出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转型;生态城市建设

引言

我国城市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各行业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提前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目前城市城镇化快速发展,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变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党中央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城市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把生态城市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五体一位”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

1健康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开展健康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协调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在开展规划设计时,对影响城市建设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调查,经过科学的分析后做好统筹规划,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二,平衡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规划,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作为条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节能性原则,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能源和资源有着大量的需求。我国能源和资源总量虽大,但人均却较少,再加上很多资源和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大量消耗对于经济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开展健康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坚持节能性原则。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提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对能源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能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对能源和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

2我国城市规划转型之生态城市建设

2.1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

由于城市的中心比较拥挤,想要对其陈旧部分翻新,容易产生环境问题,所以应该加大对城市的管理整治力度,及时迁移或是清除城市中心的违章建筑。同时及时推广建筑的节能技术,让城市具备更好的环境条件。要结合城市的工业布局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调整,将城市土地进行集中有效的利用,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让城市经济得到更好的提升。

2.2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转变生活方式,倡导全民参与

生态文明的构建从来不是哪一方的单独努力,应是全民共同参与的结果。将政府主导的生态城市建设行为转变为人们自主的生态保护意识,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怀特也曾指出:“生态城市一定要建设,将主要由人们在地方层面上操作,而不是单纯地仰仗规划师和政府”。政府应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职能;开发商与投资者应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落实生态城市的建设;媒体应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市民是生态城市的主体,城市向生态城市的转型必须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

2.3生态建筑规划设计

建设生态建筑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运用,同时施工过程中也应坚持以绿色、生态为目标,因此可以建造出既能够满足人们舒适性要求,又能够实现与自然协调的建筑,满足生态城市构建的要求。生态建筑不仅需要实现与外界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必须要善用有利条件,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全面提升建筑的舒适度,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科学合理地运用生态建筑施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与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间的矛盾,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缓解项目建设过程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情况。城市建筑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为核心;通过采用节能材料、自然通风、遮阳、热能回收等节能措施,减少建筑能源损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4完善绿地低碳规划建设体系

建立模拟碳中和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立低碳城市的评级综合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包括土地使用控制性指标和环境控制性指标,其中土地使用控制指标包括土地性质、地块容积率、用地混合度、地块建筑密度和道路网密度等;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包括植被覆盖率、人群活动强度、公共交通分布密度、人群活动强度等。构建有关城市碳中和的评估模型,分析城市碳排放和碳汇时空变化特征,有针对性提出有关减排技术体系。建立基于城市功能分区的碳排放核算平台。建立城市碳排放和碳汇的计算模型,形成碳中和评估模型,形成碳排放与碳汇可视化表达。动态检测城市碳排放现状,动态识别城市高碳排放区区域,为低碳城市提供技术支撑。将碳中和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编制碳中和相关专项规划,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过程中改善城市环境,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将城市碳排放技术纳入国土空间“城市体检”中,从经济、环境和社会多方面定量评估城市碳排放尺度。

2.5框架制定科学严谨,廓清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制的干扰

从技术手段上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制主要包括融资机制、风险机制、购回机制、建设及管理机制等。由于我国水生态文明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建设项目)大多具有公共资源类景观属性,融资过程中可选择PPP模式、BT模式、BOT模式等,风险机制既可以围绕着项目设计,也可以基于建设方(主体)设计,在购回机制方面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关键参数、工程变更等,而建设及管理机制方面,则涉及业主、发包方、监理方等多个主体。一言以蔽之,具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制构建中存在许多干扰因素,制定科学严谨的框架,应从城市水资源禀赋出发、明晰影响水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筛选切实可行的水资源治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制定水生态文明的评价指标。换言之,每一个城市在着手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时,应该将有利因素、不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以廓清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制的干扰。

2.6加强智慧载体之间的交互水平

从评价结果来看,智慧交互是掣肘大部分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智慧性的主要原因。针对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智慧交互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加大教育与科学技术支出,完善高校、科研院所、智慧基础设施等智慧载体的配套,创新融资模式与渠道,增强其知识转化推动力。同时,加强智慧载体之间、智慧载体与创新成果之间的碰撞与交互,并通过舆情监测、信息反馈等互动机制加速创新成果的更新迭代,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全场景应用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7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需要变革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生态技术的运用一般到景观、建筑施工阶段才得以实现。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评估体制已经不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应该将规划与设计以及专项设计统筹考虑,转变原有的规划编制体制,同时也应注重后期的实施管理,完善实施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中国城市规划转型,生态城市建设,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1-7.

[2]黎祖交.正确认识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从学习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谈起[J].绿色中国,2013(5):46-51.

[3]仇保兴.“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8):1-6.

[4]沈清基.RodneyR.White的生态城市学术思想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6):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