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及矫正

侯君菲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第六中学 318000

摘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心理品质以及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且缺乏自制能力,容易走上歪路。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分析他们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对其进行引导,矫正他们的品德不良行为。本文从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入手,找出其形成原因,并总结出相关矫正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矫正;培养良好品德

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

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是指学生个体在错误的道德意识与观念的支配下,出现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如盗窃、考试作弊、赌博、打架斗殴、破坏行为等。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屡见不鲜,经常会干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若教师任由不良品德行为肆意发展甚至会致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我班学生冷欣,他有攻击性行为,喜欢与人争执,并时常讲粗话、骂人,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踢人等行为;常惹是生非,恐吓、欺负同龄或比他小的同学;经常说谎;有破坏性行为,有时故意损坏学校公物;有对抗性行为,犯错以后不接受批评,顶撞老师;多次逃学、离家出走,染上了抽烟等不良习惯。曾多次受到学校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处分,但依旧我行我素,见效甚微。该案例中的小明同学,就是典型品德不良的学生。针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应从他们的行为入手。

二、不良品德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四类。

一是道德观念薄弱或错误,行为放纵。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荣辱不分,不辨是非好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行为上放纵自己,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打游戏、泡网吧。

二是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看作一件苦差事。因此,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懒散、睡觉、做小动作,不懂装懂,作业拖拉或抄袭了事,考试随便应付。

三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等长辈的溺爱和娇惯,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艰苦的磨炼,不仅意志薄弱,而且情感十分脆弱。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小公主,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再加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对他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

四是生活上追求享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卜低要求,在生活上高标准追求名牌、高档衣饰和学习用品,互相攀比,比吃、比穿、比用、比家庭收入,甚至比谁家的车高级、谁家的房子亮化,个学生以借贷消费甚至用敲诈勒索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三、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

学生不良品德往往是外在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内在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产物。外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内在心理因素是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积淀的道德观念及道德准则,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影响且决定了学生的品德素质。

品德不良行为形成的主观原因有五点: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缺乏正确的道德感情、具有较多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中学生抽烟,有这一行为的中学生都知道,这是不正确的,但是心中不合理的欲望使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继续这一不良行为。

品的不良行为形成的客观原因有三点: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父母以及家庭成员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比如父母酗酒、赌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他也极可能有不良行为。有的家庭里,家长缺乏正确管教孩子的原则和方法。有的放任不管,有的极其严厉经常打骂。在不正确不恰当的教育下,子女的不良行为则会越来越多。当代社会家长过度宠溺子女的事例很常见。家长视他们的子女为掌上明珠,时刻捧在掌心里。过度的爱与“保护”,只会让子女的成长之路不完整甚至是走上歪路。家庭变故也会对子女造成影响,比如父母离婚,再婚,对父母来说,这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但是对子女来说,他们的精神上会受到打击,可能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1. 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

面对品德不良行为的学生,我们坚决不能放弃,应对每一学生都抱有希望。

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首先要立足在教育上,通过教育纠正品德不良行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培养起积极地道德情感,锻炼其道德意志,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总之一切都要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

对于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

  2. 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

  3. 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学生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变

  4.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5.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6.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7.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8. 阻断与不良同伴群体的交往,回归正常群体

其中第一点是基础,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点。在现实教育的例子中,有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后面的教育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面对品德不良学生,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关心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方能入人心。要满腔热情地和他们交知心朋友,耐心细心地开导他们,使他们相信教师的善意。

参考文献

[1] 黄文建. 浅探如何矫正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2-3.

[2] 刘芹华. 学生品德不良的因素及其矫正[J]. 考试周刊,2013(75):170.

[3] 代小红. 当前部分中学生品德不良现象形成原因之研析[J]. 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3):150-151.

[4] 刘芹华. 学生品德不良的因素及其矫正[J]. 考试周刊,2013(75):170.

[5] 王钢,刘衍玲.国内关于学生品德不良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9):19-21+24.

[6] 任嗣.当前中学生不良品德和不良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南方论刊,1997(2):37-38.

[7] 陈泽河.中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正[J].山东教育科研,1998(4):18-20.

[8] 张驿清. 中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基于关怀理论视角[J]. 才智,2017(13):3.

[9] 高显敬.中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现象与对策[J].甘肃教育,1994(6):9-10.

[10] 张志林. 矫正学生品德不良的基本原则[J]. 读与写,2019,16(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