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实现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 + 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实现路径探究

吕晶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404100)



:“大思政”育人格局旨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使非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形成互促互进的协同效应。基于此,将党建工作有机的嵌入到高校学生社会服务中,形成全新的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社会和政治观点的挑战,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复原力文化非常重要。文章据此出发,指出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是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价值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思政工作的领导者和基层工作者,有必要将党建思想内嵌到社会服务实训中,同时将社会服务理念融入到党建工作中,以此实现“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大思政;党建+社会服务

  1.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创新改革,“大思政”理念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主导到位。在此背景下,于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构建“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有助于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为优质的综合型人才。[1]鉴于此,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实现路径,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实践提供思考。

  1.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1是高校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必然要求

毋庸置疑,今天的青年是明天的承诺,明天的承诺是今天的教育。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优质接班人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社会建设者个人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高校学生不仅能够提前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还可以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促进思想的成熟和健康发展,让高校学生切实的作为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参与者,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自身有机的嵌入到社会结构体系中,从而实现社会与环境对现代高校学生的要求。[2]由此可见,在“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院校构建“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模式,是引导学生的潜力和技术技能,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落实我国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关键和基础,是反映现有实践中的范式转变,以解决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问题的基本前提。

2.2是高校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价值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基于社会服务的教育模式为高校学生带来了多种潜在的教育好处,包括在人际层面的学习等,使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可以看到自身潜在的问题,使用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来促进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此同时,基于社会服务的教育模式也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公民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然而,缺乏党建思想引领的社会服务教育模式,极易造成高校学生社会和政治观点的缺失,即不能提供高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正确性。[3]因此,在“大思政”格局下,通过“党建+社会服务”的双重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为高校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思想价值引导,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指引方向,有效规避“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让高校学生的社会服务落在实处;另一方有助于积极科学的传达党的价值观念、优秀思想。

  1.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实现路径

3.1将党建思想内嵌到社会服务实训中

高校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训是将有意义的社会服务与专业指导和教学反思结合起来,旨在丰富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经验,培养高校学生的公民责任,是一种通过缩小高校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来弥合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差距的方法。作为一种广泛的体验性教育活动,甚至作为一种教学技巧,学生以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式参加有组织的服务活动,以便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对学科有更广泛的认识,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并进入社会来提高学校所教授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让学生亲身体验,以提高学习内容。主办机构从接待实习生中获益,但主要的重点是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机构等。虽然对社会有益,但这只是次要功能。

相比之下,在“大思政”格局下将党建思想内嵌到社会服务实训中,不仅激发了高校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训的动机,而且有助于实现“党建+社会服务”协同育人,让高校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训中更好的理解党的思想、党的原则和党对社会发展、国富民强的重要意义。换言之,将党建思想内嵌到社会服务实训中,是一种既能提高专业水平又能培养思想认知的科学设计。例如,主修教育、马哲和传媒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播工程中,这基本上意味着,他们的学习目标与他们的专业课程相一致,有了明确的服务经验,与非服务性学习课程相比,还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于此同时,在不断传播党的思想的过程中,参与社会服务的学生夯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坚定了对党的信任和理解。

3.2将社会服务理念融入到党建工作中

高等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在本质上是为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未来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指引。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极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和不健康思想所侵蚀,同时,部分高校的党建工作流于表面,未能将党建工作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不能达到党建工作的原始意义和未来目标。鉴于此,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应该从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等方面视角出发,将社会服务理念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实现“党建+社会服务”的协同育人,将课堂学习与满足真正的社会服务需求结合起来,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手段,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真正的社会需求。它象征着对特定学习目标的考虑,通过批判性的反思创造新的意义,让学生在整个服务——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和学习。

不仅如此,将社会服务理念融入到党建工作中还意味着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的经历与党建工作联系起来,是一种经验教训反思的形式,是一个包括体验-分享-概括-应用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发现和学习周期。这是导致学生思想意识成长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重要机会。换言之,使他们能够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服务经验,从而帮助他们审视和形成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意见、假设、态度和实践,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所有各方共同工作并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探索和加深对党建工作的理解,并在服务提供者和受益者之间建立一种更成熟和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互惠可以促进一种共生关系的存在,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激发社会服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担当,提高专业素质和思维意识,使得社会服务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1. 结论

综上所述,“大思政”格局为全球化时代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和专业实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此,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主管领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为实现“党建+社会服务”的协同育人保驾护航。一方面,以党建思想引领社会服务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以社会服务提供党建思想以实践依托。在“党建+社会服务”的协同育人下,最终落实高等院校对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国鹏.新时代开放教育大学生“党建+”新范式探析[J].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21(04):1-5.

[2]徐莉.“双带头人” 培育工程视域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X”工作模式探索[J].求贤,2021(06):48-49.

[3]张宁,楼甜甜.新时代高校“四维协同”模式开展党建工作的可行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8):239-241.


作者简介:吕晶(1981年10月),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19年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圈构建研究 (基金号:19SKSZ082)》;重庆市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知行合一 ,三教融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金号:19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