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型活用语文主题丛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精读课型活用语文主题丛书的策略

林全银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第三小学 广东省 韶关市 512100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中,由于教师没有找准教材与丛书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的阅读效果不理想,借他山之石,攻教材之“玉”,比物假事,学以致用,是活用语文主题丛书,落实阅读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主题丛书;阅读效果;学以致用

主体实践性阅读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和阅读内容间总需要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对话关系。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只有调动起自己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入到文章中,和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1】自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以来,我坚持以一篇带多篇、一节课预留1/3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丛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在课堂内实现海量阅读,尽量避免在课末让学生散漫地阅读,然后草草回答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提出的一、两个问题就算完成阅读的流弊,而是在扎实完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丛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主题丛书的阅读让教材的教学获得延伸,达到巩固知识并且获得提升,获得更多感受的效果。如何在精读课型中用好主题丛书,我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他山之石,以攻玉

语文主题学习是以教材为中心,向课外阅读材料辐射的学习,在这辐射的过程中,找到教材与丛书的勾连点,是活用丛书的关键。在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教师从教材出发,再从丛书中寻找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启发学生通过丛书的拓展内容的阅读来理解教材,达到借他山之石攻教材之“玉”的目的。

如杨丹老师在教学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杨老师为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大量借助了语文主题丛书的现成资料辅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体会圆明园的辉煌中,教师先是从课文出发,让学生围绕“我从课文的 (哪句话),看到了 的圆明园,理由是 。”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为了推进课堂的海量阅读,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进一步加深学生领略圆明园的辉煌,杨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在3-4自然段找出法国大作家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体会雨果的情感。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道:“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于此……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教师借助丛书的补充资料,感受到了世界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极致的赞誉,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

教材是学习的跳板,以教材为引,可以引发学生有效的阅读,而丛书作为补充资料,又反过来为理解教材服务。无论是理解字词,还是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等,只要教师找准教材与丛书之间的内在联系,丛书这座他山之石,就可以攻下教材之“玉”。

二、比物假事,习方法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句话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比较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2】语文主题丛书的文章在某一方面与统编教材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学生比较阅读,深化思维。教师要充分发挥主题丛书的这一优势,通过把内容或者形式上有勾连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发现文章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归纳总结出方法,最终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还原作品原貌,强化写作认知,我让学生比较着读《故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少年闰土由原来“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的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眼睛“肿得通红”、脸色“灰黄”并“刻着许多皱纹”的“石像”。通过对比阅读,梳理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对人物的形象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作者借助闰土的变化,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改造旧社会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对比,由闰土变化的表象,引起对带来这种变化的深层思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初步认知不同的人物形象都传递不一样的感情的,学会了要读懂文章要了解写作背景等方法。

又如在教学《盼》这一课,教师让学生比较读《一双穿在心上的雨鞋》,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的。但是通过比较阅读,在写具体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一双穿在心上的雨鞋》是采用了侧面描写,而《盼》是采用了环境描写。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理解字义,记诵文字,研究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3】在拓展阅读中,充分发挥丛书的作用,你会发现,孩子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味道来,比着比着就比出了不同,发现了规律,总结出了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学以致用,促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4】我们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实践,重视语文的实践,就要教师精讲,将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将教材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丛书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尝试运用,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巩固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师在教学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点”的描写,什么是“面”的描写,教师重点指导了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的敌人引上狼牙山”这样的群体描写是“面”的描写,而写马宝玉、葛振林等的个人描写是“点”的描写,为了让学生能熟练的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师借助丛书的《八百壮士守四行》让学生“练兵”,学生很快找到12——14自然段描写数万名群众向壮士们致敬的场面是“面”的描写,而对杨惠敏的描写是“点”的描写。最后教师还设置了小练笔:请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画鼻子游戏的场面。"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由于有了语文主题丛书这个实战场地,学生的体验变得丰盈起来,以前咬坏笔头也写不出两个字的孩子,也能有板有眼地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好一个场面,我班的中等生秋玲如是写道:大家都在指挥着,“左一点”“上上上”……只见婷婷大笔一挥,鼻子“长”在了头顶上,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月珍趴在佳欣身上,笑得停不下来;晓月直抹眼泪;小宇一手指着黑板,笑得简直直不起腰来……

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作文能写长了,习作更有条理了,表达更有方法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成功的催化剂,我们借助主题丛书,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实践,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只要找准教材与丛书的内在联系,使课本与丛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和丛书就能相得益彰。灵活使用丛书,推进了海量阅读,实现了有效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资料:

  1. 培养“悦读”习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J]. 刘锋.  语文天地. 2020(09)

  2. 重视迁移能力 提升阅读效率[J]. 刘农农.  教育. 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