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新课改下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试论在新课改下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东知才旦

青海省海南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随着新课改浪潮的到来,越来越感悟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需要一种新追求、需要有新的境界,新课改、新理念使高中历史课教学达到一个新境界。新课改关注现实生活,因而教材内容变得丰富生动;它鼓励参与合作,因而教学过程变得活力四射;它注重以人为本,因而教育目的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把新课程的生命力融化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使高中历史课教学达到一个新境界,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几点思考

  高中历史教材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将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1.历史教材难度降低淡化知识体系,每课的导人新课环节都将以学生生活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学习动机十分有益。这种切入点可以由教师依实际情况设疑导人,学生在掌握、体验环节按课标要求,而教师则围绕课标和探究主题精讲史实,指导学会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线索的方法。同时,师生要在历史情景中体验、强化应有的情感态度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念。而合作探究环节是通过全班或分组围绕主题在一定组织形式下展开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另一方面又适时启发引导,把握整个教学括动节奏。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对知识点小结。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分组讨论这样做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课标中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爱国情感与智慧。同时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在历史课改实践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资源的匮乏,我们手头有的资料极其有限,而且有不少都是老教材的翻版,所以与我们的课改教学有一定的脱节。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我想在不久以后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1.教师角色定位的准确。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五位一体的角色,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全方面的教师角色定位。在课堂教学中,上述任何方面的角色都不可缺失。一般来说,教师引导者的角色问题却是难以把握准的一个问题。所谓引导就是引领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师生的地位平等,但二者的水平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一个深入其里、二度创作的过程,我们应该做的是以鲜活的教学内容达成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战略的眼光抓住教学重点并善于突破,以敏锐的思维领悟出丰富而新颖的信息。以开放的视野整合多个层面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引导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和赞赏学生的见解上,还要把握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提升的提升,该纠正的纠正。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模糊认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及时澄清,否则就会贻误学生。

2.课堂教学内容向社会现实的开放。

历史课堂学习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其基础性特点,而且也应该是和现实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以体现历史新课标所倡导的“时代性”特点,开放性教学的课堂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理解和体验历史的社会生活经验,开放性教学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内容引人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赋予历史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使历史与过去人类的生活和当前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历史源于生活。又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并服务于生活。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新课改的要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就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多样化、灵活性。如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小组辩论、个人搜集资料竞赛、历史人物扮演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一段《太平天国运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仿照《太平天国运动》的导演,做一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运动篇”。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拍摄目的、地点选择、素材选择等等,讨论后写下拍摄程序方案,由大家来审议,评选出是最佳方案。

4.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各自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这样: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因为紧张而回答错误导致教师不满,进而学生产生担忧心理,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就会让学生缺乏思考的动力,思想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提问方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课堂上的焦虑感。比如可以采用有奖抢答或抽签回答的形式进行提问,来缓解课堂的沉闷,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以集体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中去,广泛交流接触,与学生一起讨论,关注学生差异,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师生互动不应只是知识上的互动,还应包括思维、情感、心灵的互动。这才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互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打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

5.改变作业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提高能力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业应当去除繁琐单调的模式,尽量布置一些精炼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开放地去完成。少作业、多看书、多思考、多应用,这才是有效的作业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全面提高学科能力。比如通过写一段数百字的历史评价或纪念碑文,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自由组织讨论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消除他们对陈旧作业的枯燥感,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奠定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就如同历史永远向前发展一样,但愿历史教学新的追求和境界之妄言能够与广大同仁共鸣,更期待有大师之美玉斧正。

参考文献

[1]fill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叩,历史教学,2004,(8)

[5]刘宗绪,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