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 高校共青团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7
/ 3


新形势下 高校共青团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的对策研究

鄢木秀 ,张建青0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工作机制、课程建设、实践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提出高校共青团应发挥自身的政治、组织、资源、载体等优势,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构建实用的课程体系,打造多样化的实践体系,搭建多元化的培训体系,创建立体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提升 创新创业工作质量

2021届高校毕业生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是稳定整体就业局势的一大有效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市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指导和帮助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共青团作为高校内部的重要组织之一,在党和青年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共青团要从举办创业类讲堂、开设创业课程、完善创业竞赛体系等九个方面入手,推动并服务于大学生勇敢地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在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共青团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尽管各大高校的共青团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服务工作质量并不高。高校共青团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组组、平台、资源等优势,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建设和落地执行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东部、中部及西部的横向标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契机,对100多所的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师生进行了电话访谈。

1.管理主体不清晰

调查显示,81%的高校都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组织(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有些高校将创新创业工作并入学工处、团委或教务处等部门,甚至出现创新创业组织不明的现象。这说明高校创新创业管理主体不清晰,进而影响到“双创”教育管理主体的专业指导能力有限。

2.课程内容不系统

目前各高校开设了门类众多的创新创业课程, 但未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完整的、有层次、有逻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缺乏有效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专创融合新课程开课普及度低且课程效果不理想。调查显示,63%的高校使用校本教材,仍有13%的高校使用教师自编的讲义。仅有43%的教师尝试过专创融合教育,最后仅25%的老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后,在教材选用方面还存在“多而杂、繁且浅”的问题。

3.实践指导不丰富

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都希望高校链接一线创业精英人才,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帮助;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有成效;在课堂中渗透创新创业的知识,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建设校内校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成果的转化。目前,各高校虽然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创新创业论坛、沙龙、讲座,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成立社团等。但形式还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指导活动需求。

4.师资队伍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存在“三多三少”的困境。一是兼职教师多,专职少。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少,多是由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来承担,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 二是理论教师多,实战导师少。具有创业实践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学校老师较少,无法针对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聘请校外的实战导师(包括成功企业家、大型企业高管)来校授课比较少。三是科研立项多,成果转化少。目前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项目科研立项很多,但许多科研项目质量不高,且验证性研究不足,因此成果转化少。

5.激励管理不规范

从“双创”教师的管理模式来看,存在“双创”教师聘任流程缺少严格统一的标准规范、考核方式单一、激励政策不明确等问题。一是在聘任流程上,缺乏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二是在考核方式上,对双创教师的考核大多采取结果性考核方式,缺乏过程性考核,而且考核方式没有统一标准。同时计入其教三是在激励政策上,各个高校奖励方式和奖励标准相差较大,如部分学校会根据竞赛级别和取得的名次给予奖金鼓励,并计入教学工作成果,但部分学校则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6.评价标准不科学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一般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创业率、创业成功率;二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三是学生内化的素质和外化的行为的。这些指标都是教育效果的客观呈现,但仅从单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又都是片面的。目前还尚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对策建议

高校共青团作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双创”背景下,要依托自身的组织、阵地、资源和载体等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一个集“课程建设、实践指导、培养培训、平台构建、评估评价”等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生态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开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

(一)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1.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共青团要依托丰富的载体优势,建设校园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体系。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搭建广泛的交流平台,营造全校关注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二是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平台和载体,对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对失败的案例进行积极的反思,使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三是高校共青团要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加大考核力度,对获奖的作品加以表彰,对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2.建立完善的工作组织体系

高校共青团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整合校内各级部门与学生组织的资源,从学校、院系和年级三个层面,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组织体系。在学校层面,整合学校的各类资源,完善对创新创业组织体系的管理,建立各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动工作机制。在院系层面,实施“专创融合教育”,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在年级层面,实行分层分类指导,对低年级的学生以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业意识为主,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以提升创新创业技能为主。

(二)建设教研平台,构建实用的课程体系

1.构建“基础+提升+精英”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高校共青团应发挥作用,引导高校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设“基础+提升+精英”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以“精神意识、知识结构、技能技巧、能力素养”为主线,在通识文化学习基础课中增加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在专业课中融合符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提升课程以“机制先导、教学主导、专训辅导、实践引导”为路径,培育种子项目,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精英课程开设《创业战略分析》、《创业项目选择与实施》等创新创业实战课程,提供实战及项目孵化的“一站式、全方位”服务,通过项目实现孵化落地。

2.实施多元教学方法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使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高校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调查和总结,为创新创业课程提供多样化的方法指导。如直接感知类的参观法和演示法;实际训练类的情景模拟法和实习作业法;欣赏活动类的视频赏析法和陶冶法;引导探究类的发现法、探究法。

3.加强教研平台建设

高校共青团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打造集“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和教学互动”为一体的教研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三)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多样化的实践体系

1. 深化校企合作, 打造育人新方向

高校共青团应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和校友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打造“产教育人”新方向。一是立足校园,开展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二是立足孵化园,建设校内众创空间对普适教育筛选出的人才进行提升层孵化指导,进行项目化、团队化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三是立足产业园,通过与科技园、企业等的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业示范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见习基地等,对创新创业卓越的学生进行精英层孵化指导,促进项目成果的落地转化。

2.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高校共青团要将“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作用,从而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发挥学生社团的独特作用

高校共青团要重点扶持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的发展,依托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举办校园创业风采展示、项目推荐会、科技创新展、星火论坛、创业之星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4.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平台,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社区、街道、企业等密切联系,构建以创业实践、就业见习、挂职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四)增强培训实效,搭建多元化的培训体系

1.组织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学生培训

一是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优势,举办各类将创新创业活动,如开办创新创业讲坛、讲座、培训班和各类竞赛等。二是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针对学校不同群体的需求,分层分类开设创业教育特色班。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多样化的线上培训,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多样化碎片化的需求。四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不同类型的校外人士来校做讲座,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2.实施分层分类的师资队伍培训

一是高校共青团要制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加入社会实践行列,使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和实战经验。二是高校共青团要联合“校校、校企、校研”力量,全方位打通师资队伍建培育路径,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指导水平。

(五)建设综合平台,创建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1.建设创新创业资金帮扶平台

资金缺乏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高校共青团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帮扶平台。一是高校共青团要联合学校其他部门创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资金项目,扶持有发展前途和发展潜力的项目。二是高校共青团还应该与校外各大企业、媒体沟通,得到他们的帮助,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研发和舆论支持。三是高校共青团还可以联系银行、基金会等金融机构,提供无息贷款或者低息贷款给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巨大的支持和动力。

2.加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为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项目筛选和项目评审服务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咨询等。三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为大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分享创业心得提供渠道。四是建立创新创业咨询服务平台,及时、专业地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3.创建立体化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评估指标。高校共青团要引进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量,协同高校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根据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多维视角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估指标体系。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高校共青团要根据学校实际,明确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明确创新创业积分认定范围和每个项目的积分数, 明确积分转化为学分的方法和流程。

参考文献

[1]郑陌阳.大兴共青团在青年创新创业中发挥的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8.

[2]肖瑶.共青团组织参与“双创”工作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

[3]王晓青,邵杰,刘梦平.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实践探索[J].大学,2021(30):155-157.

[4]茅晓薇.双创时代共青团组织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的作[J].2021(21):169-170.

[5]马鸿雁,宋方舟,李梦伟,杨雨润,张文雅.浅谈科技创新竞赛驱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35):50-52.

[6]周叶,王青青.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及破解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36):34-36.

[7]程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21):32-33.

[8]杨旭.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研究[J].2019(17):9-30.

[9]赵宁.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模式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05-108.

[10]许超.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与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01):141-143.

鄢木秀:(1978.05- ),女,汉族,福建省建宁县,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邮寄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柳河路18号,福建社会科学院410室,350001,13514064009。

张建青:(1979.10- ),女,汉族,福建省福安市,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创新创业研究。



0 作者简介:

鄢木秀:(1978.05- ),女,汉族,福建省建宁县,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研究。

张建青:(1979.10- ),女,汉族,福建省福安市,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创新创业研究。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