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偏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8
/ 3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偏差分析

王娜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

摘要: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各类高校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此项措施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偏差,限制了其效能的发挥。本文选取我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探究他们在评教行为中的各种偏差表现,以期为我校评教工作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学生评教;高校;行为偏差;影响因素

一、引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构建教与学关系而共同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理论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拥有对自己学习的发言权,理应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状况。高职学生相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具备判断教师的教对自己学习的影响的能力。然而在学生评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评教结果往往不能真实反映课程质量与教学水平。一些学者专门对此进行研究,指出学生评教在可靠性[1]、稳定性[2]与有效性[3]等方面存在问题。为此,本研究分析总结我校学生评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其根源,以期为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思路。

二、学生评教制度的演进历程及存在问题

(一)历史演进

学生评教的制度起源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普渡大学的雷默斯教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份学生评教问卷,将其命名为《普渡大学教学评价量表》,用于该校的学生评教[4]。上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开始普遍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各国先后出台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政策,均将学生评教作为保障教学质量制度之一大力推广。各高校开始系统收集学生评教信息并由专门机构负责学生评教,用于评价教师的教学。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大约即有80%的系主任和院长将学生评教指导对教师教学的改进,这一比例在90年代中后期上升到88%[5]

进入21世纪后,国外对学生评价进入反思阶段。一是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评教中带有各种偏见,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对教学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与印象,诸如性别、年龄、长相、种族等有意无意地在学生评教中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是评价的作用必须要被重新审视。一些学者对学生评教提出强烈批评,认为学生评教分数与大学教师的聘任、晋升、工资和终身教职等挂钩,直接影响了教师为了赢得学生的好评,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无原则地提高学生课程通过率,产生道德风险[6]

(二)我国当前学生评教存在问题

学生评教本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推动力”,其初衷是帮助教师认识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对教学的改进,在实现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学生评价却在运行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其本真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评教屈服于行政权力

学生评教的主导权应掌握在教师与学生手中,但实际运行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却拥有了绝对话语权,通过控制学生评教的指标和方式,追求评教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分割了学生评教的价值主体与评教主体、评教主体与评教客体。具体表现为以功利化的分数作为学生评教标准,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的过程中急于求成,削弱了评教对教学过程真实反映,也虚化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初衷,背离了以评促教的目的。

  1. 学生评教被过高期待

学生评教这一评价方式被校内行政部门,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相对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教学管理部门将学生评教当作迅速扭转教学弱势地位的工具,通过学生评教,并配套与之挂钩的奖惩措施来激励或迫使教师加大对教学的投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学生评教存在各种偏差,会降低评教结果的可信度,单纯依赖学生评教会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1. 学生评教未与其他评教有机结合

高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教、同行互评、教师自评与督导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并且各种评价应各有侧重。但现实中学生评教却成了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重中之重,主要是因为同行互评、督导评价等在操作上更加复杂,高校由多学科多专业构成的,评教人员自身的专业难以涵盖本校所有学科和专业门类,并且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经验,因而难以与学生评教有机结合。研究表明,判断教师教学不应该只依据学生评教,还需要综合同事评教、外部专家评教、自我评教、课堂录像、学生访谈、管理者评价、校友评价、教学学术进行判断,使结果更客观、全面、公平。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参照已有高校学生评教研究的相关问卷,编制了我校《评教行为偏差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抽样,发放给相关学生进行填报。为保证调查的全面性,能基本准确的反映整个学校学生评教的现状和问题,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发放涵盖了整个学习阶段的三个年级。本次研究通过学校评教系统采集相关数据,并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链接,共收回问卷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65份。

研究后期,根据问卷调查发现的相关结论,通过访谈对学生评教行为偏差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与解释,探寻行为偏差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与背景。为此专门拟定“我校高职学生评教行为偏差访谈提纲”,掌握他们对学生评教制度的真实看法与感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和分析行为偏差的内在结构与影响因素。

四、我校学生评价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教师性别

调查表明,我校学生评价中学生产生较为明显的差异,女性教师的评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关于教师性别是否会对学生评教产生影响,国外学者进行过对比研究,认为学生在评教时会受到性别定势的影响,女性教师的得分低于男性教师。而本研究与此结论恰好相反,通过访谈发现女性教师课下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更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熟悉度,因而能够获得到更高的评教分数。

表1 性别影响因素

因子

N

均值

男性教师

485

2.70

女性教师

485

2.95

  1. 教师外表

调查表明,教师的外表对学生评教不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学生倾向于给外表较好的任课教师予以较高的教学评价,但是本研究对我校学生评教的数据不支持这一结论。学生在评教中对教师的外貌并不看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导要关注他人的内在有一定关系。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可能更关注与教师教学中的神态、肢体语言。

  1. 年龄/职称

调查表明,随着任课教师年龄的递增,学生对他们评教的分数也相应提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如图2所示。

61b040b5122c7_html_dc429248aa174d83.gif

图1 年龄影响因素

我们认为,年长教师的阅历较为丰富,已逐步形成稳定的教学特色,子女基本成人,可以投入较多精力在教学之中,因而学生的认可度较高,评教分数也较好。

同样,职称越高的教师,学生评教也越好。这也可以用年龄来进行解释,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职称与年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达0.87,属于强相关。年龄越大的教师往往职称更高,随着年龄慢慢地增长,积累的教学经验都与教学效果密切挂钩,这并不仅仅体现在职称这一称号上。

  1. 期望成绩

调查表明,学生如果对自己期望成绩较高,则倾向于对严格职教的教师予以较低评价。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严格要求,往往课业负担也相对较重,学生需要在课程上花费更的精力才会获得较好成绩,从而产生厌恶任课教师的心理,对严格职教的教师给与较低评分,这部分学生会对成绩放水的教师给与较高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评教分数与成绩之间产生共谋,导致评教分数和成绩双重膨胀。

  1. 教师魅力

调查表明,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评价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访谈发现,任课教师授课生动、有趣,即使教学内容却较为空洞,学生对其反应也能够很好,评价很高。学生评价更多受到教师授课方式和表达力的影响,与实质授课内容的影响不是太大。学生评教对教师的表达力比对课堂上具体讲授的内容更加敏感,对学生评教的影响要更大。

  1. 所处年级

调查表明,学生所处年级对评教分数有着显著的影响。评教分数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通常大一年新生给的评教分数最低,而大三年级学生给的平角分析最高。我们认为大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后,发现大学教学模式与高中差异很大,且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关注度都不如高中阶段,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大二阶段学习适应了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评分也随之提升,而大三学生临近毕业,对评教打分更为宽松,从而导致评教得分进一步上升。

61b040b5122c7_html_e964d9eb956d7d23.gif

图2 年级影响因素

五、改善我校学生评教方式的改善

  1. 引导学生正确评教

学生在评教过程中会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存在随意的心理。通过对样本学生的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评教显得越来越无所谓,认为即使认真评价也不会被重视,很少有教师根据意见改进教学,于是匆匆评价完事,有时候甚至放弃评教。还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评价不是匿名的,所以不敢评,以不得罪教师为前提。不论怎样,这些学生都只是将教学评价作为一项任务来应付,没有认识到评教对自身权力和利益的维护。

  1. 增加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从形式上看,学生评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首先设定一个确定目标,然后将之细化为各种小指标,学生根据指标进行评判,核查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但严格地讲,学生评教表只提供了指标,而没有提供评判标准,学生在决定每项指标分数时存在不受控制的自由裁量权,所以提供详细的评判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没有考虑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还有不同学科课程的差异性,将教学抽象为统一内容、统一方式的来进行评价,显然有失公平。因而针对不同的课程、不同职称的教师应有不同的指标体系,避免不同课程和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同一标准上作比较,还应考虑不同学科、不同的类型、不同年级的特点,由院系对评教结果表进行适当修正。

  1. 完善评教与教学的互动

根据学生评教的本真定位,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评教中的另一主体,并应全过程的参与学生评教的全过程。教务处需要将学生评教制度的设计和规定传递给每位教师,并通过公开评教手册,让教师了解评教制度全貌,比如评教的目的、规范与程序、指标设计、数据处理与评教结果这些环节与教师利益关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定期吸收各类教师参与讨论,吸收对评教的制度改进意见,最终让教师在学生评教活动中归位。

参考文献:

[1] 李楠.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生评教”的可靠性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2] 王笃美. 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稳定性分析[J]. 江苏高教. 1996(02): 23-26.

[3] 马秀麟,衷克定,刘立超. 从大数据挖掘的视角分析学生评教的有效性[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0): 78-84.

[4] 饶燕婷. 美国大学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9, 31(08): 36-40.

[5] 王建中,刘畅,吴瑞林. 学生评教何去何从——基于美国、欧洲、澳洲4所大学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0): 87-92.

[6] 李盼道,孟庆瑞. 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缘何失效——影响因素、逆向选择机制及其治理路径研究[J]. 教育学报. 2020, 16(02): 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