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教育的公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8
/ 2

浅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教育的公平性

杨洋

贵州省毕节市公安局金海湖分局 551600

摘要:城乡教育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师资力量的不均衡而显现出些差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评价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在乡村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常常因为父母教育观点缺失,或家庭负担较重而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教师进行乡村教育的过程中,应主动地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形成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时与学生父母沟通,有助于日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我国目前的乡村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使得乡村教育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本文阐述了我国当前乡村教育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新方法。

关键词:乡村;城市;教育;公平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工作的开展与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实际的乡村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乡村教育的教师对所使用的乡村教育教材研究并不深入,教学内容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同时对课堂的教学重难点把握并不够清晰。这就导致在进行乡村教育的教学时,常出现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因为乡村教育的学生存在各种物质基础或教育观念的相应障碍,若教师无法深入地掌握其所教授的教材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观念也不断融入指导着乡村教育的教学实践。而当前仍存在许多乡村教育的教师, 其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传统乡村教育教学阶段的情况,会发生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同时在具体的乡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采用直接法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直接法有助于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但在灵活性方面则有待提高。这使得在乡村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仍多为被动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良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1. 城乡教育存在的不同问题差距

    1. 乡村生源不断减少涌入城市

随着我国之前优生优育的政策落实到乡村,乡村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在国家的生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逐渐有了“二胎”、“三胎”政策, 但是很多人们也不愿意再生孩子,因为现在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都十分高昂,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难承担子女成长的费用。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固守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青年劳动力都进入城市打工、外出打工等,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同时人口也在不断流失。这样还守在乡村的大部分人都是留守儿童或是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乡村。这样就导致、城乡的教育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而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也会把孩子送到城市学习。这样,乡村的生源越来越少,没有学生学校就无法正常运行, 最后导致乡村学校也逐渐减少,本就生活在乡村的学生上学更加困难,学校离家越来越远,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上学的路上,有的山区孩子为了上学竟然每天在天还没亮就起床,走几个小时的夜路去上学,放学后又走几个小时的夜路回家, 对学生的安全和生理都十分不益。所以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没有学生导致乡村学校减少,乡村学校减少导致学生更难上学,家长更愿意进入城市打工,以此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

    1. 乡村教师转入城市

乡村学校不仅需要学生,更加需要教师,以教师去引领 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学生数量的不断减少, 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自然也不愿意去乡村扎根,到时乡村师资 力量薄弱,国家的相关政策虽然有意扶持,但是学生数量少, 自然师资的自然配置就少,本身在乡村的学校因为没有老师, 所以经常会有一个老师身兼多职的现象,很多教师缺少不同 学科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再加上在备课时因为相关专业知识 的不同和疏忽,导致学生的相关学科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低下。教师担任不擅长的教学科目时压力很大,所以也会产生倦怠 心理,因此教学质量并不高。在乡村的教师往往也想有更好 的生活,想进入城市发展,而在城市的教师即使进入乡村教 课,有时也存在着“不愿来”、“待不住”、“安于现状”等现 象,这就导致了城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拉大,很难招进来新 生力量的教师,而有能力的教师又留不住。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公平发展的重要路径

    1. 平衡教育生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教育出现了生源严重不平衡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也给予了我们指导,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育环境,改善乡村的办学条件,促进各校之间平等竞争。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在乡村教育教学的学生常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这些存在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许多学生都存在自卑、缺乏自信的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 这些学生常表现出畏手畏脚的状况,这就使得师生的互动交流难以进行,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不自信, 畏手畏脚的情况,乡村教师应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予相应的关怀,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十分亲密且信赖时,学生便会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出积极的评价内容,且在评价时多以鼓励性语为主。例如当乡村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做对一道题时,乡村教师可以 评价道,"你太聪明了,结果非常对!你的速度也很快!"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可以获得学习的快乐,这样便会激发学生 学习自信,能够主动提高以后学习时的参与程度。只有学生 和家长认可教师认可学校时,才会有更多的生源向乡村倾斜。

    1. 稳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发展

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有关教育部门的共同配合,建立完善的、稳定的教师管理体系,减少教师人员流失。同时也要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和课堂的控制力加以培训,重视其职业生涯的长久发展。让乡村教师在其工作中有使命感、责任感,在乡村生活中有归属感。政府和当地教育局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财政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资金作为乡村教师岗位的津贴,让乡村教师有所依靠,制定城乡不同的评职称制度,为乡村教师争取更多的保障,使更多有能力的教师愿意在乡村扎根,使走出乡村的教师愿意返回乡村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他们安心下来为学生,安心下来搞教育。给在乡村扎根的教师一定的制度优惠或者将在乡村的过工作经历设立为评选职称的加分项,使更多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是那些从农村中走出去的教师,更多的愿意回到农村,以此增加乡村教师的人数,是城乡教育达到师资平衡,这样也会有更多的孩子回到乡村上学,使乡村学校可以持续运行下去,还可以兴办校办产业,运行良好的话可以保障学校效益,提高乡村教师权益,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减少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城乡公平发展,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 杨卫安.城乡一体化:问题指向、内涵阐述与方法论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5):78-83.

  2. 潘黎,刘婕纾.我国乡村教育城镇化的生态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5(9):30-33.

  3. 金志蜂,庞丽娟,杨小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实问题与路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12.

  4. 杨雪,马霞.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1(1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