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张洪

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綦江区脑血管病医院)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以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踝周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升高,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有效控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DVT患者的肢体症状,调节血液中D-D、Fbg水平,减轻患者的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护理;患者;住院;患者;影响

引言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多数患者发病后可并发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由于患者发病后需要长期制动休养,下肢运动量减少,下肢静脉血液易在静脉中瘀滞,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DVT发生率约为21.7%,而促康复措施能够预防急性脑血管病患者DVT形成。本文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VT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DVT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CT/MRI确诊;超声诊断为下肢DVT;入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认识功能障碍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年龄45~75(56.49±4.72)岁,男23例,女17例,高血压27例,糖尿病9例。观察组40例,年龄43~75(56.54±4.35)岁,男21例,女19例,高血压25例,糖尿病10例。两组年龄(t=0.049,P=0.961)、性别(χ2=0.202,P=0.653)、高血压(χ2=0.220,P=0.639)、糖尿病(χ2=0.069,P=0.79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1)适当静力性收缩股四头肌与踝泵运动,监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水平变化调整活动量,即水平越高活动量越少;D-二聚体水平在500~800μg/L,活动量可适当增加。(2))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患者患侧进行主被动活动、下肢关节牵拉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治疗。进行主被动活动治疗时,注意确保踝、膝、髋屈曲角度<45°,并禁止剧烈活动或挤压腘窝与大腿内侧,30 min/次,1次/d,持续10 d;神经肌肉电刺激部位为股四头肌的外侧、内侧、踝背伸肌下支持带部位,电极上下与左右并置,20 min/次,1次/d,治疗10 d。治疗期间,每间隔3 d检测1次D-二聚体水平,若该项指标恢复正常且症状好转,应及时下床活动。

1.3观察指标

测量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踝周径;评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检测D-D(酶联免疫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记录患者下肢皮肤肿胀、色素沉着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b199b1a1826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踝周径比较(表1)两组干预前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踝周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踝周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 1 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踝周径比较

61b199b1a1826_html_3a8f53a305c40e9f.gif 组别 n 股静脉血流速度( cm/ s) 踝周径( cm)

前 后 前 后

61b199b1a1826_html_35adef5588b4f84c.gif61b199b1a1826_html_e2dcdbf09d1e36db.gif

观察组 40 19. 48 ± 2. 17 34. 27 ± 2. 45 27. 31 ± 2. 19 25. 15 ± 3. 30 对照组 40 19. 52 ± 2.20 22. 79 ± 2. 81 27. 34 ± 2. 24 26.82 ± 3. 27

2.2两组FMA评分、VAS评分比较(表2)两组干预前FMA评分、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

表 2 两组 FMA 评分、NVS 评分比较

61b199b1a1826_html_b839929469cb5b13.gif 组别 n FMA 评分 VAS 评分

61b199b1a1826_html_20b9fd87f1f3af3c.gif 前 后 前 后

观察组 40 46. 32 ± 3.38 85. 78 ± 4. 70 2.01 ± 0. 57 0. 86 ± 0. 17 对照组 40 46. 28 ± 3.42 73. 10 ± 3. 46 2. 03 ± 0.51 1. 45 ± 0. 26

61b199b1a1826_html_6ca210194d2f149.gif 2.3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表3)两组干预前DD、Fbg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D-D、Fbg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61b199b1a1826_html_2238fac2333cebb7.gif 表3 两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组别 n D-D( mg /L) Fbg( g /L)

61b199b1a1826_html_fe5da1d20e6eb349.gif 前 后 前 后

61b199b1a1826_html_cc5ef940990d8412.gif

观察组 40 2.16 ±0.35 0.43 ±0.08 4.21±0.96 1. 97 ± 0. 43 对照组 40 2.18±0.40 0.69±0.17 4.18±0.98 2. 89 ± 0. 50

2.4两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出现1例(2.50%)皮肤肿胀;对照组出现1例(2.50%)色素沉着、1例(2.50%)皮肤肿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差异(χ2=0.346,P=0.556)。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类病情发作急骤、溶栓时间窗较短的疾病,针对本病患者的溶栓治疗受益较小,临床上往往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干预。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其机体内将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损伤。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下肢活动功能得到改善,并且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下肢疼痛感,提示康复治疗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早期主动及被动运动,有助于唤醒患者的下肢肌肉记忆,改善患者的下肢活动症状。下肢静脉血栓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非常关键。形成原因十分复杂,预防管理非常关键。加入优质护理理念,构建全新的临床护理模式,针对性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抢救护理流程可以帮助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有利于为患者缩短抢救时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DVT患者予康复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肢肿胀程度,调节D-二聚体水平,并减轻疼痛,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宋鹏延,王丽,黄露.集束化护理模式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VT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1):168-170.

[2]苏灿. 1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9.

[3]廖宝共,卢非,张献,覃君德,陈洪乔,韦彬,蒙莲,黄进瑜.脉血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LPA、Caspase-3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1):2720-2722.

[4]黄凯烨.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凝血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5]李海霞,陈晓珊,马志芬,李佩芬.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4):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