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探讨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林佳芸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 226200

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法,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法,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探讨。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更佳。结论:PICC在肿瘤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有证据表明PICC在肿瘤护理中具备着独特的优势,为探讨其实际运用及推广价值,本院开展了此次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均龄(43.7±7.1)岁,男女比例(22/18),对照组均龄(42.9±7.5)岁,男女比例(23/17),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心理、智力、精神障碍患者。②实验期间死亡患者③无法主动配合完成此次实验患者。两组患者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置管法,实验组采取PICC置管法:

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将PICC相关知识比如优势、方法等对患者进行讲解,

一方面需要帮助患者在治疗期间建立科学的认知,避免患者产生不合理的期待以及过度怀疑等,另一方面争取到患者对临床工作的理解与配合,避免发生抵触和抗拒治疗的行为。在讲解期间对年纪较大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可以采取观看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提升患者的知晓率,从而尽可能提升患者的依从性[1]

置管方法:①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2]。②沿着静脉走向测量插管长度,通常患者上肢右侧插管长度取(37.83±3.25)cm,左侧插管长度取(41.30±3.79)cm[3]。③护理人员做好自身无菌准备工作后对患者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消毒,按照医院以及医学相关标准完成穿刺、置管工作,置管成功后采用透明膜固定穿刺点,后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穿刺点反应,主动并预见性的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防治,当出现异常情况时比如穿刺点肿胀、渗血等需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等变化,调节适宜的滴注速度。每日检查导管固定、通畅等情况并采用规范的冲管及封管技术等,确保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是通过SPSS18.0系统软件分析所得,实验结果用T进行检验,P<0.05则代表存在明显差距,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组别

例数

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

40

34(85.00%)

3(7.50%)

对照组

40

27(67.50%)

9(22.50%)

P

/

<0.05

<0.05


3.讨论

肿瘤是目前医学上较为典型的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治疗周期,在治疗期间必不可少的会经常以及反复进行穿刺以输注营养及化疗药物,加之化疗本身会对患者的外周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患者的治疗痛苦大会导致依从性降低,进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改进穿刺方式成为了临床上和患者共同的希望和需求[4]。PICC相比于常规置管具有许多的优势:①PICC导管具有良好的人体组织相容性及顺应性,可以长时间留置于人体中,并且置管后对人体正常的生活活动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穿刺痛苦。②PICC导管头端靠近心脏的大静脉,血流丰富、循环较快,因此在输注高渗性以及高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时可以对患者的血管起到较为良好的保护作用,降低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比如静脉炎、局部疼痛等。高度契合与肿瘤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肯定[5]

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患者在各项测评数据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证明了PICC置管的优越性,此外本次研究中发现,尽管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置管依然属于医疗侵入性操作,难以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发生了3例不良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依然需要加强干预,尽可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比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导管堵塞、静脉炎、局部感染等:

①导管堵塞:最常见的发生原因为护理人员未规范正压封管,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置管操作,此外导管所用时间过长、导管打折、输液药物分子过大时输液速度较慢等均是常见的原因。

②静脉炎: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比如导管推送过快导致的血管损伤、置管频繁、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等均是较为常见的原因,护理人员在置管时需要保持力度与速度的适宜,此外选择患者条件较好的血管以及及时更换敷料等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发生率,当发生后护理人员需要抬高患者患肢并合理进行药物治疗或者红外线照射等。

③局部感染:消毒不彻底、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穿刺点浸湿等均是较为常见的发生原因,因此护理人员一方面时刻树立无菌意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此外还需要加强患者的宣教,在治疗期间注重对穿刺点的保护,避免接触到感染源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

综上,PICC是目前临床上针对有长期输液需求患者的较为理想的置管方式,因此可以在肿瘤护理中进行广泛推广,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客观看待其价值,只有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护理相结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临床经验在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局保障,同时希望本次实验能够为相关医务人员工作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贾畅.精细化护理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05):37+62.

[2]霍静.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8):98-99.

[3]韩瑞,张琴.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2):14.

[4]夏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分析[J].名医,2020(06):144.

[5]吴静频.PICC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2):1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