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徐翠翠 陈希

陕西省中医医院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失眠患者中抽取 60 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于 2020 年 9 月 -2021 年 9 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 n=30 )及中医组( n=30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中医护理干预,对其睡眠时间、睡眠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比较组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情况发现,护理前常规组及中医组睡眠时间、 阿森斯失眠量表( AIS )评分无差异, P > 0.05 ,治疗后中医组相较于常规组睡眠时间较长, AIS 评分较低, P< 0.05。 结论 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后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建议采纳。

【关键词】失眠;脑梗死;后遗症;中医护理干预

脑梗死是一种由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是全球危害性疾病之一,随着目前医学技术不断进步,通过及时地治疗可使临床病死率有效降低,但治疗后患者仍可存在相关后遗症,如失眠。失眠可使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降低,因此需通过有效护理措施改善失眠现象,提高睡眠质量[1]。常规护理以西医理论为基础,针对患者疾病进行护理,虽可改善疾病预后,但针对失眠现象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护理干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相关中医理疗手段促进患者睡眠,减少失眠现象,改善睡眠质量。本文现针对院内60例患者展开研究,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抽取的60例脑梗死后遗症失眠患者分为常规组及中医组,每组各纳入3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常规组纳入患者男女比15:15,最小45岁,最大85岁,均值(65.34±7.64)岁,患病时长最短4d,最长29d,均值(16.57±2.76)d;中医组纳入患者男女比17:13,最小46岁,最大85岁,均值(65.68±7.57)岁,患病时长最短5d,最长29d,均值(16.72±2.68)d。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组间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按照规章制度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生活指导等护理措施,并减少夜间操作,避免对患者睡眠质量造成影响。

中医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如:①针灸:选择患者百会、水沟、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位,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进针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以患者自感酸、麻、胀、痛为宜,留针后点燃艾条置于针尾,距离皮肤3~5cm,以患者自感温热,无灼痛为宜,每日1次,每次30min。②穴位按摩:选择患者风池、百会、地仓、内关、合谷、足三里及阳陵泉等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提拿、点揉、搓法等手法按摩穴位,按摩时间为30min/次,1次/d。③足浴:将当归、甘草、远志、广藿香、夜交藤、柴胡、枣仁、朱砂、肉桂等中药材用饮用水煮至100ml后保存,给予足浴护理时将药液倒入足浴桶内,另加入2.5~3L左右的温水,温水温度保持在40~50℃,足浴时间为20~30ml,1次/d。

1.3 观察指标

比较组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情况,评估时间为护理前及护理2周后,睡眠情况评估量表为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insomnia scale,AIS)[2],总分24分,>6分为失眠,4~6分为可疑失眠,<4分为无睡眠障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61b1bc218670c_html_56049bc20de46d26.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组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情况发现,护理前常规组及中医组睡眠时间、AI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相较于常规组睡眠时间较长,AIS评分较低,P<0.05,见表1。

1 组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情况比较(n=30

组别

睡眠时间(h)

AIS(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常规组

4.13±0.52

5.07±0.61

13.25±2.43

6.34±0.74

中医组

4.21±0.53

6.92±0.79

13.42±2.45

3.24±0.43

t

0.590

10.152

0.270

19.839

P

0.557

0.001

0.788

0.001

3 讨论

失眠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后遗症,主要由脑梗死后神经受损引起,失眠可造成患者睡眠质量降低,从而对疾病康复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可造成患者神经错乱或自杀,因此临床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轻失眠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常规护理是一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虽可有效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但其在脑梗死后遗症失眠患者中护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理论中将脑梗死归于“中风”范畴内,当脑梗死患者出现阴阳不和、阳盛阴衰、阳气过盛、阴气虚弱等症状时即可诱发失眠,因此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强健肾脏可起到改善作用[3]。中医护理干预是将中医相关理疗措施与临床护理结合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患者稳定心神、填补肾脏亏虚、濡养心神,起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4]。本文经过研究发现,护理前常规组及中医组睡眠时间、AI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相较于常规组睡眠时间较长,AIS评分较低,P<0.05。表明中医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主要通过针灸、穴位按摩、足浴等方式为患者提供护理,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从而纠正阴阳失衡,缓解失眠症状,使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具有良好地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情况作用,在脑梗死后遗症失眠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医辨证施护对脑卒中后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3):4384-4387.

[2]陈爱珍,汪亚男,顾艳荭,等.老年失眠症患者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方案的构建[J].上海护理,2021,21(8):10-14.

[3]何鑫,刘翠.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梗塞后遗症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3):493-494.

[4]蔡敏,高璐璐,陈云,等.中医护理技术联合应用对改善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J].上海护理,2021,2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