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从肺治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从肺治痹”

付康华 [1] , 何青蔓 [2] , 魏蜀君 [3] , 高永翔 [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1

摘要:风湿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易传变入肺而变生他证,肺具有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功能,是人体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参与痹证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脏腑,“从肺治痹”是对治未病思想临床实际运用的一次探讨,旨在提供一种治疗思路,以期能为临床提供借鉴,减少痹证传变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治未病;痹证;肺;脏腑风湿

1前言

痹证,也称痹、痹证、风湿、风湿病等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血气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至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历代治痹,就脏腑言,以脾胃立论者多,如路志正[1]、李济仁[2]等认为治脾胃乃治痹之第一大法;从肺立论者鲜有,虽有叶天士[3]以“以气通则湿热自走”治疗痹症之先例,但肺于痹证的作用仍未得到重视。本文基于治未病思想,从肺的生理特点出发,结合痹证的发病原因,探讨“从肺治痹”的理论意义。

2肺与痹证的联系

2.1肺易感邪,与痹证发病过程一致

《素问·病能论》说:“肺为藏之盖也。”[4]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灵枢·九针论》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4]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是机体卫外之第一防线,故《素问·痿论》说:“肺者,脏之长也”[4];由于肺位最高,与外界相通,故温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风寒燥湿外袭,皮毛受邪,亦内合于肺。故肺为诸邪易侵之脏。外邪侵袭是痹证发病的必要外因。《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4]。故而治痹宜固肺而实卫而为先,否则,肺卫失固,如城塌而寇至,岂不悲矣。

肺为娇脏,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5]。因此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病及于肺而变生他证。脏腑功能异常是痹证发病的必要条件,其他脏腑功能异常可通过肺朝百脉及肺,也可应病势强弱耗伤肺气,因而,治痹欲平他脏,当虑肺之气顺与否,否则,旧邪将去,新邪丛生,或肺卫失固,内外合邪,变生他证,如类风湿关节炎易继发干燥综合征。

2.2肺易生瘀滞,是痹证发病重要的病理阶段

肺主气,肺朝百脉。《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4]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此外,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4]《难经·一难》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6]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可见皮肤、肌肉、关节疼痛。因此,肺失常则易生瘀滞,治痹当治气,而治气则不可忽略肺于气机之重要性。

2.3肺易为痰使,是痹证发病的重要病理产物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又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清·汪昂《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7]。肺气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痰饮可随百脉而行,流于四肢百骸,则生五体痹,可见关节肿胀、皮肤水肿、皮肤麻木不仁等。由于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古人喻之为“提壶揭盖”,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则称之为“开上源以利下流”[8]

3讨论

痹证,作为一类疾病的总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狭义的“痹”,由当世医家将本属“痹”的“身痛”、“历节病”、“痛风”等内容从“痹”中分出,单作一类病症讨论,即指今所称之“痹病(即中医风湿病)”,病变部位多在皮肉脉筋骨[9]。现代中医学将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风湿免疫疾病归入痹证的范畴,这些疾病多具有慢性、反复发作性、渐进性特点,且进展过程均易累及肺脏,如类风湿关节炎伴肺间质纤维化,并成为本类疾病的重要要致死原因。仝小林院士提出“脏腑风湿”理论以论治痹证,认为“伏邪”为脏腑风湿发生的关键

[10],肺为人体卫外之第一防线,同时亦是气血津液运行的最重要的中间环节,肺卫不固,则邪气内凑,肺失宣肃,则邪易合气血津液周流四肢百骸而生伏邪。综上,“从肺治痹”是对治未病思想临床实际运用的一次探讨,旨在提供一种治疗思路,易期能为临床提供借鉴,减少痹证传变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路志正.路志正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李济仁,仝小林.痹证通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

[3]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医经典文库[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79.

[4] 郭霭春.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15-150.

[5]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41.

[6] 滑寿,李玉清.难经本义·中医经典文库[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9:14.

[7] 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06:104

[8] 徐灵胎.医学源流·中医经典文库[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09:50

[9] 娄玉玲,娄多峰,李满意.中华痹病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4.

[10] 仝小林,刘文科,田佳星.论脏腑风湿[J].中医杂志,2013,54(7):547-550.

1第一作者信息 :付康华(1994-),男,汉族,四川叙永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疾病方向的研究,18482107628,2295594428@qq.com。通讯地址: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5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

通讯作者简介:高永翔(1965-),男(汉族),四川犍为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免疫药理毒理研究、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工作。Tel:028-87787542;E-mail:drgyx@cdutcm.edu.cn关于单位、地址: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75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7号

其他作者:何青蔓、魏蜀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