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平教授基于“血瘀”辩治慢性湿疹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高子平教授基于“血瘀”辩治慢性湿疹经验

许建中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慢性湿疹是在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皮肤疾病,临床上西医治疗慢性湿疹多采用抗组胺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用药后易出现嗜睡乏力、局部皮肤萎缩、药物易耐受,停药后易复发等不良反应。高子平教授认为慢性湿疹多缠绵反复。结合皮损症状表现认为可从血瘀论治。运用化湿祛瘀、或益气化瘀、或行气化瘀、或养血祛瘀之法,临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子平;血瘀;慢性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1】,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瘙痒明显,容易复发。按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患处皮肤较肥厚,表面粗糙,浸润性暗红斑片上有丘疹、抓痕及鳞屑,渗出较少,伴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病程迁延缠绵。目前湿疹病因尚未明确,有资料指出与血液循环可能有关【2】。而现代研究证实:慢性湿疹与自由基的损伤有一定关系【3】。现代医学认为自由基的损伤参与了血流、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而上述功能的改变与血瘀证的形成关系密切【4】。此外,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抑制氧自由基激活氧化酶、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一定作用【5】。

1、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湿疹属祖国医学“湿疮”范畴。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旋耳疮、脐疮、四弯风、乳头风等不同名称;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又有血风疮、粟疮、浸淫疮等称谓。祖国医学认为湿疮常因先天禀赋不耐,后天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湿热内生,无从运化,又兼外受风邪,内外邪气相搏,侵犯肌肤而发。其发病核心总不离“湿”。

2、“血瘀理论”的病机认识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活血止痒,血行风自灭”,可见血瘀是瘙痒的病因之一,而瘙痒又是慢性湿疹的典型症状。现代有学者提出瘀血阻络是慢性湿疹的主要病机。其认为内有湿热,久病入络,络脉不通,血瘀内生,皮肤失于濡养而致本病【6】。另有学者提出瘀阻是慢性湿疹发病的关键,因久病入血入络,经络阻塞,气血瘀阻,营卫不和,肌肤失养而发【7】。

高子平教授根据慢性湿疹患者皮损色暗,肥厚较显,伴有干燥脱屑,且夜间瘙痒明显,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认为本病病机或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耐,后天调养失司,脾胃受损,水湿停滞于机体无法运化,郁久化热,热久生瘀;或是久病影响正气虚弱致气虚血瘀;或是因为瘙痒、病情反复、损美等引起患者情绪不畅,致肝气不舒,气滞血瘀;或是瘀久耗伤阴血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致。治疗可以“活血化瘀”为基则。

3、辩证论治

高子平教授基于“血瘀”理论论治慢性湿疹时,依据临证表现分4型论治。

3.1湿热夹瘀

此型多见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向慢性湿疹转变时,患者皮损以红斑丘疹、小水疱为主,伴见少许鳞屑及浸润肥厚,瘙痒灼热,伴口渴心烦,身热不扬,小便短赤,大便粘滞,舌红,边尖可见瘀点,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痒,选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此方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去有毒之木通,碍湿之生地黄,加用夏天无粉、赤芍、红花、山楂等药物而成。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夏天无、红花味辛,性温,长于活血通络,制约龙胆草之苦寒,利湿祛瘀不伤正,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痛为痒之甚,祛瘀之中加以止痒之效,山楂活血散瘀,顾护脾胃。诸药合用,湿热瘀并除兼以顾护正气。

3.2气虚血瘀

此型患者病程久,迁延不愈,耗伤正气,气虚血瘀,皮疹边缘潮红,水疱扁塌,伴见鳞屑、抓痕,少许结痂,患者少动懒言,易疲乏健忘,纳差便溏,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涩。治以益气活血止痒,选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扁豆、山药、砂仁、薏苡仁、桔梗、红芪、牛膝、鸡血藤等。方中以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配以红芪,补气之效尤佳。加以莲子之甘涩,苡仁、扁豆、山药之甘淡,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加砂仁之辛温芳香醒脾,佐四君更能促中心运化,桔梗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牛膝活血通经,引诸药下行,与桔梗升降相应,使上下气机畅通。鸡血藤行血补血,以血养气,兼顾气虚与血瘀。

3.3气滞血瘀

此型患者皮损可见较多抓痕,肥厚浸润明显,情绪急躁或低沉,常叹息感慨,或焦虑难安,伴胸胁闷胀,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治以行气化瘀止痒,选方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薄荷、香附、丹参、郁金、川芎等。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且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薄荷少许,助柴胡疏肝郁所生之热。丹参通行血脉、养血安神,郁金活血清心、行气解郁,二者共用,于化瘀之中缓肝解郁。川芎既活血散瘀,又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通达气血。

3.4血瘀风燥

此型患者病程长久,反复发作。皮损为暗红色斑或斑丘疹,伴明显色素沉着,粗糙肥厚,鳞屑较多,瘙痒剧烈,遇热加重,伴口干不欲饮,色紫暗,苔白,脉涩。治以活血化瘀、消风润燥,选方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刺蒺藜、徐长卿、荆芥、僵蚕、蝉蜕、乌梢蛇等。本方取当归饮子养血之效,于其中加入走表祛风之刺蒺藜、徐长卿、荆芥,血至而风去痒止,久病多化瘀入络,加用僵蚕、蝉蜕、乌梢蛇等虫类药物,使诸药入络,流通气血,诸药合用,既养血活血,又祛风润燥。

4、验案举隅

田某,女,50岁,成都人,2021年03月10日初诊。四肢及臀部皮肤肥厚暗沉、皲裂伴瘙痒1余年。刻下见:四肢及臀部皮肤肥厚暗沉,表面粗糙,边界较清,对称分布,部分皲裂,可见较多鳞屑,自觉瘙痒剧烈,情志抑郁,时时欲哭,纳可,眠差,小便可,大便偏稀,舌淡暗,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慢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血瘀风燥,兼有肝郁)。治宜疏肝行气、化瘀祛风。方选逍遥散合当归饮子加减,药用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5g、白土苓15g、白术10g、香附10g、丹参20g、郁金15g、益母草20g、川芎10g、忍冬藤20g、龙骨20g、生地15g、刺蒺藜15g、徐长卿15g、僵蚕10g、蝉蜕10g、乌梢蛇10g。8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150ml。嘱患者禁食牛羊肉、鱼虾海鲜, 辛辣刺激及酒等食物,保持心情愉悦、放松。二诊见皮损肥厚较前减轻,色素沉着减淡,瘙痒缓解,情绪较前放松,便溏,舌淡暗,苔薄白,脉细。于前方去龙骨、白芍,加陈皮10g、茯苓15g、党参15g益气健脾,8剂,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三诊: 诉服药后瘙痒进一步减轻,肥厚皮损明显变薄,部分暗沉皮损脱落,可见新皮肤生长,情志放松,二便基本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于前方去柴胡、忍冬藤、龙骨,当归、生地、徐长卿、刺蒺藜减量至10g,僵蚕、蝉蜕、乌梢蛇减量至5g,诸活血药剂量不变,以活血祛瘀为主,治疗1月余诸症明显缓解,随访3月均未复发。

按:湿疮不必归于湿,本病患者围绝经期女性,因家庭琐事致精神紧张、情绪抑郁,以致气滞血瘀。而因经济压力长期未行正规治疗,迁延慢性,病程缠绵,复受外邪,故见皮损肥厚暗沉,表面粗糙,部分皲裂,可见较多鳞屑,瘙痒剧烈,情志抑郁。高子平教授辩证予以疏肝行气、活血祛风之法,二诊时皮损减退、瘙痒缓解,情绪已畅,但脾胃长期受肝郁所乘,故见便溏明显,故去重镇之龙骨,碍脾之白芍,加党参、茯苓、陈皮取四君子之意益气健脾。三诊诸症明显缓解,继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使邪去而病消。

5、结语

高子平教授基于“血瘀”理论治疗慢性湿疹,改变了过去以“湿”为核心病机的立论,转变了常规以“利湿养血”治疗慢性湿疹的方式,丰富慢性湿疹的治疗理论。但临证仍需谨守辩证论治原则,灵活变通运用·。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10:725-730.

【2】中医外科学

【3】叶静静,曹毅,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年第6卷第1期

【4】葛金文,田应翠,邓常青.自身免疫病血瘀证患者自由基损伤的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4(3):47-50.

【5】薛文隽,吴国忠.活血化瘀中药抗衰老作用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1998,14(1):53-55.

【6】王慧,王红梅.边天羽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4,46(11):38-41.

【7】唐祯,杨志波.杨志波应用桃红四物汤治疗皮肤病验案3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