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2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探析

陈旭

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收治的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药物疗法,观察组60例,给予介入治疗。比较两种医治手段对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价值。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肢体发凉缓解时间、静息痛缓解时间、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的应用,可使患者的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胫后或足背动脉状况得到有效的优化改善,值得推行运用。

关键词: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疗效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因动脉供血不畅,致使肢体出现缺血等一系列症状的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症[1]。若医治不及时,患者会从早期的肢体发凉、麻木等症状,一步步变为肢体静息痛,使肢体溃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飙升[2]。常规药物疗法的治愈率较低、各种并发症率较高,与预期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本研究针对目前的现状,比较和分析给予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的运用成果,详细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于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收治的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50~80岁,平均(67.49±5.26)岁;对照组共60例患者,男40例,女20例;年龄52~85岁 ,平均 (69.21±5.09) 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医治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介入治疗:让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局麻后,在股动脉上开小口,放入导管鞘,注射0.3~0.5万U剂量的肝素。通过血管造影检查,细致查看患者的血管狭窄度、血液微循环情况等。继续用导丝探查血管远端的具体情况,若有闭塞、狭窄症状,可在球囊扩张下穿过病变血管,并安放支架。手术结束后,及时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3观察指标

肢体发凉、麻木、无力等临床病症已完全消失,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降幅超过30%,且肢体的血流循环得到明显的优化改善则为显效;肢体发凉、麻木、无力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降幅超过10%,且静息时的踝肱指数增幅超过10%则为有效;无效则表示患者的病情毫无好转迹象,反而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从肢体发凉缓解时间、静息痛缓解时间、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四方面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61b3026d0bcdc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表示,组间相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相比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临床有效率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有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0

51(85.00%)

7(11.67%)

2(3.33%)

58(96.67%)

对照组

60

38(63.33%)

14(23.34%)

8(13.33%)

52(86.67%)

X2

-

13.282

15.159

10.043

5.750

P

-

0.015

0.017

0.021

0.010

2.2临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

观察组的肢体发凉缓解时间、静息痛缓解时间、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61b3026d0bcdc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

肢体发凉缓解时间(d)

静息痛缓解时间(d)

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d)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60

5.36±0.74

6.73±1.28

8.14±1.37

12.34±2.50

对照组

60

7.29±1.49

9.32±1.40

10.52±1.55

16.78±2.71

t

-

9.017

7.946

8.175

9.38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深受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病率在近年来一直呈现的是持续走升的态势,患病群体多集中在45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中[3]。因其初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多数患者都是在下肢出现缺血性溃烂后才到医院就诊,已错过了最佳医治期,不仅医治难度极大,而且难治性感染、败血症、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也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应用范围广、后遗症少等优势广受临床认可,已是临床上医治下肢动脉闭塞类疾病的有效手段。在微创性的介入治疗中,只需在患者大腿根部切开一个小口,把导丝等微创器械放入闭塞狭窄的动脉中,再用球囊扩张血管后,就可放置支架[4]。对于下肢动脉已经出现硬化闭塞患者,必须严格依照医师的嘱咐对其用药,让其进行一些基础的功能性训练,进一步优化下肢护理服务,最大限度的降低局部皮肤的再次损伤几率。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前,要密切查看患者的代谢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情况,辅之相应的抗凝药物,严控过敏、肝肾功能受损、脑出血等并发症率[5]。本研究也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恰好印证了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介入治疗安全性极高,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使其住院时间大大是一种科学的医治手段,值得推行运用。

参考文献

[1]姜国忠,李蕾,刘巍立,等 血管腔内介入联合负压闭式引流术治疗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31(004) :293-296.

[2]刘一强,王天玉,杜丽娟,等.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5(14) : 4048-4049.

[3]莫兴骊,刘惠娟,莫兴骝.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 塞症的介入术后再狭窄机制与

中西医防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9,26(18):143-145.

[4] 李国剑,杨镛,杨国凯,等.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0,32(009) :1070-1074.

[5] 孟晓明,汪建中,贾宝洋.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出现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56(008) :1955—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