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0
/ 2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临床意义

张婧宇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康复科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时,选择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的效果对患者治疗优势进行评估。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调选我院中收入资料登记有效的72名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6名患者进行研究。本组患者入院后均选择腰椎后录单节段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医务人员给予患者早期功能康复,在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进行记录,判断患者治疗质量。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估评分明显更低,实验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选择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方案,不仅能够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控制,值得作为一种优秀的首选手术方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腰椎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案;临床研究。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术方式[1],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治疗产生的效果良好,但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后,大约有40%的患者对于手术效果不满意,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手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并且患者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进而导致患者全身状态变差[2]。所以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医务人员认为需要对患者进行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的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通过这种方式则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消除患者的疼痛感,并在短期内使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运动,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来说极为重要。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进行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治疗时,选择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的效果对患者治疗优势进行评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调选我院中收入资料登记有效的72名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6名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中包含男性患者19名和女性患者17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为26~79岁,患者年龄均值为49.5±8.5岁。实验组中包含男性患者18名和女性患者18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为25~80岁,患者年龄均值为50.1±7.9岁。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资料由数据统计人员录入Excel表格进行对比,确认两组患者可比性良好(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PLIF方案进行治疗,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麻,病室患者保持俯卧位,在患者腰后正中做1切口,将患者的双侧椎板以及小关节。在患者合适椎体部位拧入椎弓跟螺钉,将患者板的上下椎各切除1/2左右,显露患者的硬膜囊以及神经根确认患者个体状况,尤其需要避免棘突间韧带出现损伤,同时保护患者的上位椎板关节突以及关节囊,避免患者后期临近阶段出现不稳定的状况。在对患者进行处理时,需要采用神经拉钩,将硬膜囊和神经根轻轻拉向一侧,将患者的椎间盘完全显露,并将患者椎间环切开切除患者的椎间盘,采用环状刮勺,将其中的中板软骨完全清除,医务人员按要求对之间高度进行测试,并取患者的自体洽骨块植入或者合适型号,填入碎骨的椎间融合器植入完成患者的加压固定。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后常规卧床护理,并要求患者自行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在拔除患者引流管后,可以引导患者在腰围的保护下下地活动。

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腰围保护下离床活动,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15~20分左右,患者每天训练次数为3~4组,而在进行治疗时,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对训练频率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患者可在临床状态下进行下肢功能训练,患者每日训练3~4组,每组训练次数控制在25~30次左右。在进行训练时具体的训练活动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做出相应的调整,训练期间注意保护患者的引流装置,避免出现脱落或者阻塞的情况。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表格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和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判指标:显效:患者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等症状消失且生活能够自理,活动自如;有效:患者腰部疼痛和下肢麻木有明显改善,可以轻微活动;无效:患者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无明显变化或疼痛加剧。(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采用VAS、JOA评分对患者的康复状况进行记录,判断患者的个体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统计数据应用SPSS2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实验数据择分别应用X2与T进行组内比较,由我院数据统计人员对结果进行记录,并对组间差异进行分析,若P<0.05说明组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估评分明显更低,实验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优,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36)

6

21

9

75.00%

实验组(n=36)

10

23

3

91.67%

X2




9.6541

P




0.0000


表2 两组患者的JOA以及VAS评分对比。

组别

JOA

VAS

对照组(n=36)

13.54±1.63

7.29±1.58

实验组(n=36)

17.15±0.98

3.89±0.96

T

9.1298

8.2978

P

0.0000

0.0000


3讨论

腰椎椎管狭窄症,在目前临床上发病较为常见,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腰椎椎管狭窄症特殊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上并没有一种方式对所有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效果[3]

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在应用过程中效果良好,这种手术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创口[4]。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存在双侧神经根损伤症状,则需要双侧入路切除峡部局部的疤痕组织,以达到充分减压的效果,所以对于这类患者并不建议采用这项手术进行治疗[5]

综上所述,在进行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选择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方案,不仅能够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控制,值得作为一种优秀的首选手术方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坤,许刚,叶雨辰,张知理,吴楠,赵睿.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09):1192-1197.

[2]郎禹. 腰椎后路融合术使用单向椎弓根钉或万向椎弓根钉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21.

[3]葛腾辉,吴静晔,李观清,李加宁,孙宇庆.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对手术节段力线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21,41(03):141-148.

[4]丁红涛,海涌,刘玉增,关立,刘铁,潘爱星,韩渤.腰椎后路融合术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43):3437-3442.

[5]袁驰,丁凌志,滕晓,张招波,张景生,冯明宣.后中线腰椎融合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11):1129-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