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碳中和的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面向碳中和的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思考

陈展明

(广州德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各个区域均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生态环境风险,而且生态环境风险的预测和防范的难度较大。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系统脆弱。同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逐渐累积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我国能源的总量丰富,煤炭作为其中占比最多的资源,其储量大、分布多且种类全,过度依赖煤炭能源将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能源行业投资状况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是指人类排放的CO2与人类从大气中消除的CO2达到平衡,即实现净零排放。碳中和城市联盟把“碳中和”定义为温室气体排放在2050年(巴黎协定)前相对1990年排放水平减少80%~100%。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面向碳中和的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思考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碳中和;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思考对策

引言

当前,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目标,到2035年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美丽中国的目标将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将得到全面改善,国家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将得到现代化,因此,下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将是整合节能、减排和碳固存等内容,有效保护和修复山区和湖泊的低碳土地综合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1深刻认识做好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义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要求,彰显了碳中和工作的战略定位和重大意义。

1.1有利于减少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大部分都来自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问题。做好碳中和工作,有利于推动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实现减污与降碳、改善环境质量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总体上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可以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1.2有利于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气候变化是人类未来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做出共同努力。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致力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并努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了我国坚定的决心和切实的行动,是中国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方案和力量,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彰显了大国担当。

1.3协助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运作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都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和频繁发生极端气候事件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挑战。碳中和不仅有助于减少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而造成的生命、物质和经济损失,也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频率,更有助于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丧失的风险。

2常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崩塌和滑坡

  1. 崩塌。矿山崩塌是岩石块和地面在陡峭坡度上的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突然的下降。采矿造成的崩塌是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之一。矿山长期露天开采留下了大量陡峭的边坡,受到人为干扰(如爆炸和挖掘)和自然气候变化的长期干扰,很容易出现矿山崩塌事故。

  2. 滑坡。滑坡是沿通常的剪切平面发生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我国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后果不仅对周围人口和环境设施,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更加严重。滑坡往往造成大量工业和农业生产、生命和财产损失,毁坏农田、房屋、伤害人和动物,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和水电设施,并在某些情况下给村庄带来毁灭性灾害。在一些采矿区,不注意采矿顺序、不加区别地开采和挖掘边坡均有可能造成滑坡的事故。

2.2土壤植被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山开采区的地表植被、土壤遭到破坏,松散的泥土和岩石暴露在地表,大大加剧了土壤的侵蚀和风化风险。同时,开采区分布有大量的土石堆场(如煤矸石堆场、尾矿堆场),这些堆场大多都随意堆放,占据大面积的土地,开采矿山的堆场粉尘飘落于土壤表面,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人土壤中,造成土壤的强酸污染、有机毒物污染或重金属污染。矿区的地形地貌、植被等环境条件和自然风貌将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3面向碳中和的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思考对策

3.1低碳土地整治

(1)研发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术。通过研发低碳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探索开展低碳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保护土壤有机碳库,培育土壤固碳的微生物群落。同时,开展土地整治全过程碳收支评价,研究土地整治工程的减排固碳效果。(2)农业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如轮耕、秸秆还田、种植覆盖作物、轮作施肥、更多地结合种植固氮豆科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使更多的碳返回土壤,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壤碳储存,还可提高农作物的收成。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固碳贡献率非常可观。(3)合理发展转基因农业。抗除草剂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之一,种植该类作物,可以利用低毒的化学除草剂除草,避免了传统的翻耕除草,可以减少农田扰动,大幅减少由于机械作用而产生的CO

2和其他温室气体。

3.2在碳增汇领域,充分发挥各地质体在固碳过程中的作用,助力实现碳增汇

地质体具有多样性,发挥着多元化的碳捕集功能,碳汇实体包括岩石、土壤、海洋、森林、生物体等,直接接触空气捕获,是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最经济的途径。岩石圈碳库是地球圈层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最大组成部分,通过岩溶作用、矿物碳化、土壤固碳等均可产生较短时间尺度的碳汇效应。我国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碳汇对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耕地是我国最为普遍,也是受人为管理措施影响最为强烈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碳库最为活跃,未来也必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目前,碳中和的目标已经锁定,国家已开始研究实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以及“十四五”期间要做好的重点工作。作为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重点依托绿色建筑、矿山修复、国土整治、污染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紧密结合地质环境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做好施工期低碳生产和绿色施工,做好修复后矿山碳养护和评价,为国家碳中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昊.面向碳中和的地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思考[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9,17(04):9-12.

[2]孙伟.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3):51.

[3]马风娟矿业生产过程中地质及生态环境的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17):292-293.

[4]刘玉想.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8(16):207-208.

[5]黄奇晗.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18(0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