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以净因寺西侧边坡治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以净因寺西侧边坡治理为例

贾晨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晋祠园林中心 030025



摘要: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而言,灾害风险就是在自然或人为致灾因子作用下,增加不可移动文物产生破坏的可能性。面对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中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可以认识到,需要重视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并系统研究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的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净因寺;西侧边坡治理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具有数量大、地域广、类型多、价值高等特点。1而太原,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还涵盖了寺庙、道观、石窟等多种不可移动文物类型。随着气候恶化,自然灾害呈现出种类多样、分布广泛、时间跨度长,发生频率高、灾情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也成为当务之急。为研究,探讨不可移动文物的灾害风险控制的有效方式与理念,本文以净因寺西侧边坡治理为例,以期今后对此类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净因寺概况和价值分析

净因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0公里处的土堂村,坐北向南,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44°,北纬37.99°。2006 年5月,净因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因寺碑文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之因缘,故在此建寺,取名净因寺。2著名的古晋阳八景之一“土堂怪柏”就位于此寺中。净因寺不仅是一处金泰和年间延续至今的千年古寺,还是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山水地理环境建筑选址的建造思想的体现,寺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

(1)净因寺现状格局奠定在明清两代,见证了山西明清佛教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山西明清时期的佛教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净因寺的部分建筑及院落遭到破坏,但整体建筑格局保存仍较为完整,是研究我国明代寺庙建筑群体布局的珍贵资料。

(3)净因寺大佛阁院落及大雄宝殿院落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风格的建筑,其斗拱、檐部做法具有典型的山西地域特征,是研究明代建筑及山西古建筑地域风格的珍贵实例。

(4)净因寺内保存的大量明代、清代的塑像和壁画,为研究相应时期佛教艺术作品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5)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曾隐居在此读书,为后人留下佳话。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晋阳文化对傅山艺术成就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多处显现出家乡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历史文化对其创作灵感的激发,这些集中体现在他的诗歌、绘画和书法成就上。3

2、艺术价值

(1)净因寺建筑群体在空间构成、造型和装饰等方面体现了我国明清时期的艺术水平,同时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山西木构建筑的地域风格。

(2)净因寺现存的大佛洞内,土佛依山崖而雕琢,高大圆润,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其视线深远,造像比例协调,仪规合度,表现出自然、平静的神态,是目前保留最大最完整的窑洞土佛,是研究我国雕塑艺术和历史的珍贵资料。大雄宝殿及观音殿内的明代雕塑工艺考究,线条流畅,形态各异,是研究相应时期山西地区佛教艺术作品传统工艺的优秀实例。

3、科学价值

(1)净因寺内现存的大佛洞是依土崖开凿,且与砖、石材料木结构楼阁相结合的建筑作品,为研究山西洞穴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2)净因寺内现存的土佛,是山西境内目前尚存十余米两尊土雕大佛之一,是研究我国黄土区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制作技术与工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4、社会文化价值

净因寺东临汾河,北与汾河出山处烈石口、窦大夫祠相毗连,西南依畔崛围山多福寺、汾河二库、悬泉寺等文物保护单位,构成了太原市西北文物旅游景区,是进行文旅融合不可多得的资源。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也是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应遵循本体保护→载体保护→环境保护,统筹考虑的基本原则。净因寺西侧土崖是文物本体中文物院落的有机组成部分,2014年国土部门对净因寺西侧大佛阁两侧范围内的长约80m的边坡进行了初步治理工作,但是对正对大佛阁的长约30m的边坡未做任何加固处理,2017年发生边坡滑塌的正是该段。逐步加剧的边坡失稳、潜在滑移崩塌,将严重的影响净因寺的完整性、安全性、稳定性和自然风貌,边坡滑塌变形严重的危及了净因寺的长久保存和安全,恰恰是文物本体及载体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在持续暴雨、地震、不当工程扰动等自然因素诱发下和人为扰动共同作用下,净因寺西侧边坡由小规模的坡面表层坍塌病害发展到较大规模的斜坡滑移式崩塌病害的趋势加剧,将对净因寺文物核心区域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加快实施遗迹区边坡病害治理工作凸显了其紧迫性。

二、边坡病害后果严重

“依山就势”布局的建筑在使用与传承过程中,其周围的基地环境遭到雨水冲刷、侵蚀或者其他内外力的作用,导致基地边坡稳定性逐步降低或丧失,进而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4净因寺布局亦是如此。净因寺主体文物建筑大佛阁依附其西侧的土崖所建,土崖在暴雨、地震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太原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50mm),西侧山崖坡体结构松弛、卸荷下错裂隙发育,多有小规模的坡面表层溜坍发生,逐渐加剧进一步演变为不稳定斜坡的崩塌性滑移,对净因寺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危及文物及人员安全。

2017年7月18日至20日持续降雨221mm,造成了约200m3的黄土滑塌,滑塌体直接堆覆在大佛阁砖石窟顶上部,严重危及文物本体。这次斜坡失稳削弱了西侧边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如果再次遭受持续暴雨或地震影响,将会发生更大规模的滑移式崩塌,彼时将对下部文物和人员造成不可估量的安全威胁。边坡失稳病害导致的后果严重,边坡治理时间紧迫。净因寺西侧边坡病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大、持续性、诱发因素多、初步变形影响较小、累积变形后果严重等特点。所以,全面地进行科学的边坡病害防治,具有深远的保护意义和具体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采取措施

经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后,为排除滑塌险情,确保文物和人员安全,依据边坡以表层坍塌和潜在崩塌性滑动破坏为主的特点,结合边坡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文物保护的预加固要求,采用嵌入式锚索(杆)框架加预应力锚索的永久性加固防护措施。

1、嵌入式预应力锚索框架

净因寺西侧边坡高陡,为了使治理工程与净因寺原有土崖院落环境自然协调,工程布设根据现状布设,不得削坡刷方,采取就地势展布的嵌入式锚索框架对潜在崩塌性滑坡进行永久性加固,锚索(杆)框架采用折线形分级处理,确保边坡整体稳定性。

2、坡顶排水

坡顶已设置了反向坡,地面采用混凝土面层,在新建的照壁墙后部开挖了排水沟,坡顶汇集的雨水通过反坡汇集到照壁墙底部通过小的排水孔排入照壁后的排水沟。已有的排水措施基本解决了坡顶排水稳定,但排水孔数量不够,孔径不足,不能使降雨迅速排除,应将原有排水孔径扩大至20cm。增设2处排水孔。将已有混凝土面层开裂部分做防水处理。

3、坡面植草护坡

嵌入式锚索框架解决了坡面整体稳定性问题,在框架网格中挂设镀锌铁丝网客土喷播植草技术来稳定坡面表层土体,同时兼顾了边坡生态防护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喷薄植草是将有机质土、长效肥、速效肥、粘合剂、保水剂及凝固剂和草籽、灌木种子等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并搅拌均匀的有机基材,经过特殊的喷播机喷薄在挂有镀锌铁丝网的坡面上,然后在其外表喷播草种。所喷播的草种应是根系发达、生长成坪快、抗旱、耐贫瘠的多年生品种,如果当地的冬季寒冷的话,还应考虑品种的抗冻性。客土喷播植草的特点就是施行喷播植草后,植被与铁丝网联成地表网系,并经过框架梁、根系固定在坡面上,使坡面表层与铁丝网、植被、嵌入式锚索框架共同作用组成坡面防护体系。

4、监测

(1)微环境监测

温度、湿度、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会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影响其稳定性。微环境的监测,可以有效地收集净因寺区域温度、湿度、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变化,为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微环境监测包括雨量监测、温度监测、湿度监测等。

(2)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用以指导净因寺边坡监测及预警工作的长期可持续进行,包括边坡坡体以及内侧结构并设计监测预警系统及监测预警相关管理机制。变形监测包括坡体位移监测、坡体应力监测和内侧结构含水率监测。

四、结语

净因寺这座千年古寺,是集木结构、土崖建筑,彩塑、土雕、木雕、古树为一体的多样化文物区域,是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山水地理环境建筑选址的建造思想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净因寺西侧边坡地质灾害风险治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对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能更好的阐释晋阳文化、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也是牢记领袖嘱托“再现锦绣太原城”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乔云飞.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21(04):4-11.

2. 任新和.太原市明清建筑雕塑艺术浅谈(一)[J].沧桑,2006(05):150-151.

3. 康玉庆.傅山与晋阳文化[J].太原大学学报,2007(03):13-15.

4. 曹琼琼. 文物环境中的边坡治理工程设计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