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10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研究

王晶媚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沈阳市 110000

摘要

文化自信来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科学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义”是集理论、制度、道路、文化于一体的科学“主义”。这一“主义”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世界上一些国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主进步、国防外交等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所以我们更有潜力去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己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在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不断地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鼓励大学生不断的了解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的革命文化;追赶、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真挚情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文化自信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先决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冲突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当代中国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严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不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培养,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认同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1、引言

1.1研究目的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发挥大学生建设文化强国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作用。 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全方位地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探讨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对策,为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提供学理支撑;为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对策建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自觉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导向。

1.2研究意义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是青年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国梦”脊梁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需求,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本课题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通过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旨在探讨提升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有效对策。这一研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及发挥高校文化引领功能的必要研究。全面深入地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二是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三是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实践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通过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地文化态度与情感。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地发展。四是有利于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通过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自觉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力军作用。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1、文化

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总的来说,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劳动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上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认可的,能够互相进行交流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受,是精神上的行为准则,同时文化也承载着本民族主流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地区以及国家的民众蔚然成风的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的统称,是本民族与其他民族间互相区别的特有标识。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强烈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体现在文化的发展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否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文化,能够理解和认同自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它对这种文化的活力和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它是否具有多样文化包容性。就个人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积极的态度,充分肯定了国家和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某一个单一文化,而是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

(1)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引导人们发扬民族精神的层面上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是将华夏民族凝结起来,作为一种向心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文化战略的高度,将其提升至战略层面上,并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意义以及影响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他指出:“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最为根本的、最为直接的来源。我们国家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涵养着中华民族的儿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征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等方面。正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人性关怀的东西、价值追寻的东西,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和自信的源泉。

(2)红色革命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源于中共党史上党性的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共产党人对这种优秀品质的高度认同。这些优秀品质包括实事求是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等。此外,文化自信还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公无私和不断超越自我、创新的政党。这些都是我们党和人民强烈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不是简单地重复对党史的研究,而是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党的历史发展,是从自信的角度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学习后就会发现,贯穿中共党史中的政党精神实际上就是党的自信,在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关头,党的坚定自信精神都十分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史。因为,无论是处在革命阶段,还是上升为执政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都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心,矢志不移,对各个历史阶段从事的社会实践都以坚定的政党自信带领人民大众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在此期间,无论是身处逆境、遭遇险情还是绝地逢生;无论是以弱对强还是破釜沉舟成功逆转;无论是曲折还是前进,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高度自信的精神。所以红色革命文化就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高度自信的精神。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源于开放包容的文化素质,文化交流和与世界文化的融合的良好心态。中华文明向来就不是固步自封的文明,中华民族也是开放的民族,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吸收和借鉴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正是坚持这样的方针和理念,中华文化才源源不断,才成为当今世上唯一没有中断、传承上下五千年之久的历史文明,中华文明才能在与世界各国文明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了解了有关文化的概念我们还需要了解研究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有哪些。首先,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结构的多极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日益频繁。文化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国家综合国力应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类。他认为,硬权力总是有限的,无限张力的实力是软实力。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表现,有利于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它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

其次,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自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型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等领域的冲突与碰撞己不可避免。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人、事、物、甚至环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社会,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之间的冲突都有所加剧。在某些方面严重影响中国文化主体地位和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导致外来思想多样性和本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主义浪潮激起,当代西方文化潮流与社会文化潮流交织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临冲击。这些影响和冲击,渗透在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文化本质上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产物。因此,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时,强势文化的冲击与渗透,为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安全性,就必须要掌握文化中的话语权。在处理外来文化时,不盲目崇拜,应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别人。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进行文化认知,比较和反思,逐渐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性,自信应对世界异质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保持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强大心理支持。

最后,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文化自信应成为衡量小康社会质量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标。

3、大学生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要求大学生,主动地认识、了解、学习、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不断用积极、正确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异同。并能够做到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评论借鉴,积极吸收和学习各类文化的精髓,批判和抵制文化中的糟粕;对于本民族的主流文化积极进行传承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寻找新的文化发展途径。要培育大学生主动认知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地了解、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并且主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及其时代意义、现实作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要培养大学生坚定主流文化信念。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潮冲击、碰撞下,如何坚定主流文化信念,正确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部分。要保持在积极的文化情感前提下,开放包容的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坚信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培养大学生积极践行文化自信的行为。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创新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大学生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选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的践行,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都是文化自信行为的体现,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2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其主要观点有:(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二)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四)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五)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个人与社会自由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了一个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的伟大的科学构想。马克思的“个人在本性上应当是自由的”这一观点,从精神本质上进行探索,得出“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这一观点。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一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一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生产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这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构,生产的发展在产生人的异化的同时,又引导人去打破自身和他人对自己的异化,摆脱陷入社会附庸的可能,而成为一个完善发展的人。他又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句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问题:一是人的全面发展要用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发展;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既要有内在的全面发展,也要有外在的全面发展;三是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是追寻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以人为本,科学理性的文化,先进和谐的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是“人性”,肯定了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体。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也因此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它产生于人类活动,也因此更加包容和宽泛,我国传承、发扬了千百年的文化理念,己经成为每个人的内在价值体系,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的烙印,由此可见,文化的存在与影响都是广泛的。文化也对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动态的反应。作为上层建筑,文化的特点是在适应经济的基础上隐藏而缓慢的发展。也因此,文化也具有了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相比,文化本身是一种具有传播性的历史遗产,没有特定的时空限制,理论、制度可以更新和修改,文化的改变则需要长期的持续渗透。所以文化自信一旦建立,影响将是深厚和长远的,所以提升文化自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具有阶级属性,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同时,人民群众也是文化的缔造者。说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人民的文化。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民共享的,必须始终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同时,要积极发挥文化在引领时尚,服务社会,教育群众,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做到“以文化人”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调整建立合理和谐的社会心态,鼓励人们展示自我,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涌现的社会环境。

3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3.1国内研究现状

学者们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文化自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时期。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研究都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三部分内容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并以有关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方面的研究为主。自2016年以来,文化自信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就目前而言,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研究讨论的空间还很大。现从国内、国外两方面总结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1、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样本对象对“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内容、含义方面的界定,对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主要特征的研究,以及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存在的问题及其培育途径探索等。

我国学者并未给出“文化自信”的确切定义,而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大多数学者解释文化自信的主要依据,并且重在阐释对各类文化的态度和信念。对于文化自信的含义,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刘云山指出的,他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张雷声(2012在刘云山所做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补充,在其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出:“在时代变革中,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既能保持自我又能面对世界的重要衡量标准,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肯定,是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是对本民族或者国家当前的文化状态的清晰认识,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有坚定的信心。”熊晓梅(2017)则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的角度来研究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她指出,“文化自信的涵义,其指一个民族或政党能够站在世界文明的视域下,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文化自信是对外来文化理性的扬弃态度和对本上文化持有的坚定信念,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极其肯定的真情流露。”范晓峰辩证地认知历史,“加强文化的自我认同,把握时代潮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创造性地转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龚正华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文化自信的定义,他在文化自信中加入了文化主体,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信任。

学者云杉(2010)在其文章中,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视角,分别界定了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讨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如何重要。从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如何才能彰显文化自信。在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途径探索。郑玲在其文章中认为:“文化自信,首先是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清晰的认识,并且对自身文化的理念及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要对自身文化的发展有坚定信念,最后要做好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刘林涛(2016)在其文章《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中,从概念价值方面指出文化自信的涵义和价值,“文化自信是通过对所处环境的文化认知、反思、批判、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符合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特性。同时,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依靠”。薛凯文(2015)在文章《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研究》中概括了“文化自信”的特点:一,是在认知、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感;二是大胆、合理的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三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充分自信。张克兵(2017)以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力量源泉的三维审视指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丰富内容、深厚底蕴、合理结构和开放精神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内容,是当代中国之所以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关于文化自信意义的研究,唐穆君在其《全面理解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一文中对文化自信的涵义有下面的概括,她说“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也是应对异域文化冲击和抵抗文化侵蚀的坚定力量,文化自信必然驱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叶欣(2016在她的文章《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中认为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曲青山(2016)在其文章《关于文化自信的凡个问题》一文中总结了文化自信的以下凡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动力,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第二,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最后,文化自信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

2、关于文化自信现状的分析

在有关文化自信现状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对研究样本进行访谈等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出文化自信现状的基本情况。对于当前文化自信的现状,从己经研究得出的成果中可以看到,部分学者不仅看到文化自信缺失及存在问题的一面,还看到文化自信积极的一面,也有部分学者只谈到文化自信缺失的方面。王丽丽(2010)在文章《当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和教育对策》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调查方法,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了解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提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呈现出积极和消极的表现。积极表现为:心理上崇尚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识上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行为上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实践。消极表现为:欠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对文化忧患意识淡薄;文化消费心理失衡;文化践行欠佳自觉性等。朱永民(2014)在他的文章《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在全国五所大学进行了调研,获取了较为丰富和翔实的资料。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后得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积极的表现。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缺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在文化价值的选择上表现的很盲目,没有自主意识,对传统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在分析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分析了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大部分学者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个人层面这五个内在方面和西方思潮的外因层面进行分析。薛玉成(2014)从社会,家庭,校园,个人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成因。他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主要是因为以下凡点,包括国内市场经济具有功利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下,多元文化冲突所引发的价值认同危机等社会原因;有的家庭氛围不强,家庭教育单一,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的家庭原因;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模式单一,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以及实践活动不够有意义等学校原因;还包括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文化追求非主流化、文化知识不丰富等个人原因”。

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无疑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目前,国内学者们就文化自信的界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的培养、历史人物的中国文化自信介绍、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化自信的界定与诠释。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廖小琴从主体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三个维度来定义文化自信。她提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满足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是文化主体自我认同的标志,也是文化主体从文化角度拓展自我的心理诉求。熊晓梅则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落脚点的角度来阐释文化自信,她指出,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能够站在在世界文明视域下,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自信的力量与功效。仲呈祥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文化自信的功能,他认为,文化自信是真正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前提, 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全面自信。靳凤林则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来阐述文化自信的力量与功效,他提出,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而在刘芳看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保障,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王泽应提出,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

3、关于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的探索

如何提升文化自信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综观学者的观点,大多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方面,从历史趋势来看,提高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我们“不忘本来、融合外来、着眼将来”。一、文化自觉、不忘本来。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文化交流、融合外来。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这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但各民族间表达的不同文化也是有共同点的。要加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了解外来文化,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部分,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三、文化创新,着眼将来。创新是国家文化繁荣的动力,通过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从具体措施的角度来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要建立合理、科学、规范的培育体系。其他学者也对文化自信培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永远(2016)认为应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培育坚定的文化意志,践行文化自信行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自信内在地来源于伦理精神自信,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支撑。李辽宁则从实现社会认同目标的视角,提出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价值自信。他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能够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价值自信。如果从文化自信内含传承、开放和超越的视角来阐释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文化自信的重塑和培养。杜振吉先生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培养方法,他把文化自信的培养方法概括为三个方面,一要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二要以包容的态度和开放的胸怀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三要既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又要注重文化的创新。正如廖小琴所说,培养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统领,增强自我价值的肯定;要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要包容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要增强文化鉴别能力,提升主体精神文化价值。阳国亮则从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维度出发,把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凝练为三个方面,要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认识上,从文化发展规律的考量上,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历史人物的中国文化自信介绍。张艳国用特定历史环境论的理论阐述了张之洞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自信论,他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张之洞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高度的自信。张之洞在面临中西文化冲突困境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自信,努力寻找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以达到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的目的。肖平则通过分析毛泽东的文化态度,深刻地论述了毛泽东的文化自信,他指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深深地扎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葛彬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系统解读,概括地论述了邓小平语言的文化自信,他提出,邓小平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学的意义,这也就是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李春林提出,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要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要体现为育人为本,要落实在多出优秀的文化成果上。张杰把大学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具体地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弘扬大学精神基础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通过完善大学科研制度来建设文化传承的大学校园。谢和平院士则从办学治校的视角对大学文化自信的着力点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把传承、宣传中华文化作为大学的使命;二是要把借鉴、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作为大学的职能;三是要把引领社会文化方向作为大学的追求。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要求我们正视历史发展,正视对历史文化的片面认识,树立认同历史文化的信念。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一收的观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为主体内容,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确保我国文化自信沿着正确道路前行。与此同时,有学者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阐述。“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重视民族精神;从社会层面来看,鼓励文化企业参与文化建设,激发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从个人层面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培育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对文化自信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人员使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文化意识、文化自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研究较为充分;对文化自信的含义也有深入的分析;对文化自信现状的分析也比较透彻;找出了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些国内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深入研究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文化自信的价值。但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还很不完整,还比较模糊。首先,在研究中关于“文化自信”中的“文化”的界定,大部分学者都用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这两大文化笼统的界定文化。其次,关于“文化自信”中的“自信”,国内学术界探讨了以文化为重点的自信态度,文化信仰等方面。忽略了自信是一个由内向外表现的心理过程,忽略了自信的建立和建设方式。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培育的体系,但并没有明确阐释文化自信培育体系如何建立,有哪些内容。对“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也是忽略了培育主体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作用。

3.2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文化自信”这一名词,国外学者并没有直接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和研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研究更是涉及不多。但在有关“文化”和“自信”方面的,从不同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层次的独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并且这些己知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知文化、认知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外在关于“文化”的研究上,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的研究成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影响尤为突出。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化认同危机的相关问题。他认为,人类的最高级、最重要的文化发展层面就是文明层面,文化共性是各族人民交流合作的基础,而文化差异则是产生战争和冲突的根源。在该书中,塞缪尔·亨廷顿主张形成共同的“核心文化”来促进内部团结和民族统一。换句话说,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要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首先是要树立对本上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形成我们共同的“核心文化”,也就是“主流文化”。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i edman),在《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一书中,运用了人类学的观点,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全球化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文化认同度与中心化世界体系之间的正向关系。另一位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lifford Greets ),在其文章《文化的阐释》中文化的概念和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详尽的研究,运用深描的方法去解读文化。深描是格尔茨为我们介绍与阐释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模式中去,不具有任何偏见去认知和研究,从而获得可靠、真实的知识。

这种研究方法对其他学科研究也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学者站在中立的角度去观察所研究的对象,深入研究对象的文化模式,将自身变成研究对象文化模式的一元,这样的研究成果才真实、可靠。对于自信的定义,也是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 L.克罗伯(Kroeber, A. L.)和K.科拉克洪(Kluckhonn,Clyde)认为“文化有内隐的和外显的两种模式,它的学习与传播需要借助符号的运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的各种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进过时间选择的、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此外在“自信”的研究上也有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自信的概念、自信的影响因素、增加自信的方法、自信的差异性实证研究等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在指出,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国外学者关于“文化”、“自信”的观点,特别是有关文化、自信涵义上的观点为我们在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上提供了借鉴。对于自信涵义的掌握,也能够使我们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信。只有全面的培育内容、培育形式才是真正的培育文化自信,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文化自信。此外,在国外研究现状中,未能找到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文中的国外研究现状以美国学者的研究状况为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外学术界主要的研究内容还是集中在“文化”和“自信”单独的部分,而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及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的内容不多,关于培育、培养的问题在文章中也有所涉及。国内学者则己经在文化自信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切入点对培育文化自信及文化自信的意义和特征进行了定义和分析,也比较深刻。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也很深入,主要涉及文化自信缺失、文化弱势心理、对外来文化盲目跟从以及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层面进行分析,也提出来可行的对策措施,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但总的来说研究还是很宏观,很零散,缺少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也都是在文化自信研究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的,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内容的片面、形式的单一和没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党团工作中工作重心偏移的问题没有提出。同时,之前的研究也很少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因素融入其中,这也为该问题的后期研究拓展指明了方向。

国外学者们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研究“文化自信”,但却做了很多与“文化自信”有联系的外围性、前期性工作,主要包括学者们对文化认同、群族认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等等的摸索和探究。这些研究均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自信有内在的关联,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研究基础。

1、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国外文化认同研究的代表人物 Geertz 认为,一个人出生的社区、语言群体以及当地的社会习俗,这些与生俱在的共同文化构成其文化认同的前提。①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危机的结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东西,在后冷战后的世界中,各国人民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区别,而在于文化的区别,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及差异性会导致文化冲突。

2、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群族认同的代表人物Verkuy对文化认同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内在本质,所以文化认同就等同于族群认同;另一种则是将文化认同视为族群认同的要素,也就是族群成员对其族群文化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接受与认可的情感与态度。美国学者乔纳森·弗里德曼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比较分析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人民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重新塑造自己民族的认同。他认为,中心化世界体系的衰落与文化认同的增长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3、关于文化反思的研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文明,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将会引起冲突,所以应该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内共存,他还特别强调要对美国文化进行反思。他认为,美国已处于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头,如果不大力发扬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美国就面临分化、衰落的危险。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指出,西方文明的福祉包藏了它自身的祸根,它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上的迟钝,引起很多领域的隔绝,致使人们在复杂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对全局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自信多维度的分析和多视角的探讨,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自信提供了不同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但综观国内外学界研究现状,与文化自觉研究相比,文化自信研究只能说才刚刚起步。为了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评价文化自信,为了进一步发掘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是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的特质、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的灵魂、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国历史人物文化自信等方面,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二是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研究者们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献研究法,而缺少对文化自信的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尤其缺少比较研究方法,导致研究方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多样性。三是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对文化自信的研究视角是一种局部的、个别的视角,而缺乏一种全局的、整体的视角。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文化哲学或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文化自信的内涵、本质、功效及塑造等系列观点,而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哲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的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视域的单一化、研究成果的浅表化。

4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部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令人堪忧,必须培养当代大学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意识。培养当代中国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首先要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其次要确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原则,最后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和情感来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分认识中国先进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才能树立起高度地文化自信意识。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持崇敬的态度与情感,对西方外来文化保持理性的态度与情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坚信的态度与情感,进而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4.1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自豪的态度与情感

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现在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孔子热”,很多开始深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也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是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自信,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心。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①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令人振奋、再现辉煌的良好势头。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引导大学生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到“批判继承”。大学生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深入地挖掘和提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益地的思想价值,理性地摒弃传统文化之糟粕,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要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之不断地发扬光大。

4.2培养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扬弃的态度与情感

防范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想倾向。当代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外来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要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准确地揭露西方自由观、民主观及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使当代大学生认清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真正面目。提高大学生对西方强势文化的警惕性。西方外来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渗透从未间断,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已经威胁到我国的文化安全,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国大行其道。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对西方强势文化的警惕性,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要求大学生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做到“包容借鉴”。大学生对待西方外来文化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也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大学生既要坚守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外来有益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大学生对于西方外来文化,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对西方外来文化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态度。

4.3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信的态度与情感

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也是维系社会团结与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有效的引领社会风尚,可以抵御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侵蚀。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保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认同,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实践。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信不疑。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文化被注入先进地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国先进文化前进发展的根基。要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当代大学生,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信不疑。引导大学生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西方外来文化融合的成果,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拥有坚定的信念,要使大学生真懂、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4.4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原则

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原则,是人们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依据对大学生进行高度文化自信教育的客观规律,确定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原则为引导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因此,要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活动,关键是准确把握引导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等原则,为进一步探讨提升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提供指导。

引导性原则是指社会、家庭、学校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态度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树立高度民族文化自信的方向不动摇。引导性原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则,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地文化观,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态度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那么,如何坚持引导性原则?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自信,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还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二是要引导大学生包容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要引导部分大学生走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困境和误区,使他们认清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本质属性。还要引导大学生对待西方外来文化既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也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三是要引导大学生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认同,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信不疑。还要引导大学生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之中。

民族性原则是指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的实际进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民族性原则。只有坚持民族性原则,才能夯实大学生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坚持民族性原则?一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地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实现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赢。二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渗透于高校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文化自信有如涓涓细流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融合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心。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又要促使大学生拥有开放包容、辩证取舍的态度,广泛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则,而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积极开放的来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只有坚持开放性原则,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从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中吸收养分,进而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那么,怎样坚持开放性原则?一是要培养大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更应该培养大学生以开放的胸怀来对待西方外来文化,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参与文化交流,吸收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有益经验。二是要培养大学生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并不是盲目崇拜,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待西方外来文化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做到对西方外来文化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态度。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转化再造的能力。学习西方外来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我国自己的文化,因此大学生转化再造能力。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借鉴外来文化基础上转化民族传统文化,更要培养他们利用外来有益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能力。

总结

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使当代大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地参加有益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思想上肯定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行为上践行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 一是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学习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兴趣,积极地通过网络数字电影电视或者书籍报刊杂志来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注意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要通过不断地提升文化素养,认清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的本质属性,自觉地抵制西方文化对自身的渗透,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梁兴印.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育——基于宁波高校的调查[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2):182-188.

[2]林晓燕. 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 中国成人教育,2017(11):72-74.

[3]周利娟.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培育路径探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02):107-110.

[4]张欢.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J]. 文化学刊,2017(07):123-125.

[5]许筱靖.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 教育评论,2017(09):104-108.

[6]叶青.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10):84-86.

[7]刘璐. 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5):43-46+65.

[8]杨希燕. 论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139-143.

[9]邱翠云,赖漩,韦美良. 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探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01):61-64+86.

[10]郑萌萌,王玉洁. 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22-24.

[11]卢育强. 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10年回溯及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1):85-92.

[12]马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3):112-116.

[13]潘汶奇. 新媒体时代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探究[J]. 新闻爱好者,2020(05):79-81.

[14]陈淑一,邢光晟.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维路径[J]. 江苏高教,2020(07):112-115.

[15]张锅红.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研究[J]. 高教探索,2020(08):101-105.

[16]余丹. 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四层维度[J]. 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4):118-122.

[17]邹国振. 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05):23-28.

[18]崔小云. 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74-75.

[19]戴楚怡.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J]. 江苏高教,2018(12):107-109.

[20]夏春荣. 大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14-16.

[21]刘召用,赵婧方.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策略[J]. 人民论坛,2019(07):122-123.

[22]宋传盛.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53-55.

[23]林凯.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3):102-106+170.

[24]王桂林,唐吕俊驰. 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基于“青马工程”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4):122-128.


作者简介:王晶媚,性别:女,民族:汉,出生:1972.04,籍贯:辽宁沈阳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中华传统文化,职位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