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

张宪燕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采油管理二区

摘 要:近年来,由于油藏开发重心不断向二三类层转移,造成部分主力层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低。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增产,本文开展了A区块区沙二下亚段主力储层夹层的精细刻画描述。一是建立完善的A区块地层骨架,砂体划分精细到夹层所控制的单砂体;二是基于微电级曲线的夹层定量描述技术;三是明确主力砂体内夹层的展布模式;四是揭示了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五是基于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沙二下亚段;隔夹层;剩余油;A区块

1.研究方法及思路

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观点,开展小层等时地层单元的对比和对比。通过岩电标定,建立基准面旋回的测井曲线识别标准。最后,通过单井基准面旋回划分、井间旋回对比(井震结合、分级控制、旋回对比)建立目的层等时地层格架,保证地层划分的等时性。

2.研究内容

为了满足目前开发需要,在主力储层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开展了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注采流线与剩余油的关系研究,提出层内调整剖面、平面井网调整的两种转流线挖潜手段。

2.1 建立完善的A区块地层骨架,砂体划分精细到夹层所控制的单砂体

通过选取全区砂层发育较全、砂层稳定、无断层或断层较少的井划分出小层,作为骨架剖面上的井。对骨架剖面上井的小层进行对比与闭合,以此逐井类推,在对比骨架剖面控制下,进行全区412口井进行对比通层,最后达到全区闭合,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2.2 基于微电级曲线的夹层定量描述技术

(1)夹层的岩性特征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及亚相。通过取心井的岩性、电性组合关系,建立测井相图版,从而确定各微相的沉积相标志,指导非取芯井的沉积微相研究。

泥质夹层:由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可达30%以上,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重叠,无渗透性,隔层密闭性好。

物性夹层: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2-0.5m。自然电位曲线略有回返,泥质含量10%-15%,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不重叠,低渗透性。

钙质夹层:由钙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高,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重叠并明显上跳,无渗透性。

(2)夹层的电性特征

基于测井曲线精细解释的薄夹层识别技术,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微梯度和微电位幅度差可以用来指导夹层的划分,并建立厚油层内夹层的划分标准。

夹层标准为:微电极幅度差≤0.3 Ω•m,八侧向回返程度≥35%,微电位回返程度≥10%。由图版实现夹层厚度的定量识别。

2.3 明确主力砂体内夹层的展布模式

(1)厚油层内部层次界面

由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主力厚油层内部层次界面复杂。直线型分为直线平铺型、直线交错型2种。曲线型分为波形(底形)、波状交错型2种。斜列型废弃河道成因。总体趋势:垂直河道方向呈树枝型,沿水流方向呈海拔高度相近的凹向废弃河道的弧线型;平面上垂直水流方向上遮挡能力最强,平行水流方向上连通效果最好,垂向上界面交叉处遮挡能力最强,向下逐渐减弱。

(2)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由于不同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背景,尤其是具有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本次研究中对夹层展布特征分相带、分方向开展研究,绘制夹层延展长度与厚度关系图版(见图1)。首次开展夹层平面展布研究,通过拟合不同相带、不同方向夹层厚度延展比,预测夹层在井间及井网未控制区域的展布。通过统计井网密集区邻井夹层厚度差及井距,拟合出了夹层厚度与延伸长度关系。

61b6f20712d2f_html_232034f8002bf0f2.gif
图1夹层延展长度与厚度关系图

统计上述18个小层夹层的发育情况(夹层发育规模、夹层厚度及延伸长度),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看出:夹层延伸长度随夹层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十分明显。

(3)夹层的纵向展布特征

在纵向上,夹层发育并不均衡。同一小层内,夹层厚度及夹层数量并不稳定(如图)。两个井距的距离,夹层数目及夹层厚度改变巨大,夹层的随机性分布导致夹层井间对比困难,剩余油分布零散。整体上看,夹层延伸距离较短,大多不超过3个井距。

夹层主要在厚油层内部发育较好,但夹层厚度及夹层数量不稳定;夹层在S2X2顶、S2X3顶、S2X4顶和底较发育。

2.4 揭示了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建立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地质模型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明确了纵向、平面上受夹层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纵向上顶部夹层对剩余油的捕集能力最强,是高含水后期挖潜的主要方向;中部夹层对剩余油的捕集能力最差,剩余油富集程度最差;底部夹层介于二者之间,也是高含水后期挖潜的重要方向。平面上构造高点及边角部位剩余油饱和较高。

2.5 制定了基于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剩余油挖潜对策

在夹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井优化射孔+水井注采调整,建立3种厚油层挖潜对策,通过纵向上剖面调整,实现主力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对于夹层发育不稳定厚油层主要是采用油井优化射孔,水井变强度注水及调驱实施挖潜,对于夹层发育稳定厚油层,主要是通过细分韵律层组网进行挖潜。

3 结论与认识

(1)利用微梯度和微电位幅度差可以用来指导夹层的划分。因此,我们建立厚油层内夹层划分图版,对夹层展开定量描述,指导剩余油的精细研究;

(2)首次开展夹层平面展布研究,通过拟合不同相带、不同方向夹层厚度延展比,预测夹层在井间及井网未控制区域的展布。

(3)在夹层展布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夹层制定不同挖潜对策,能够有效的提高主力层动用程度。

参考文献

[1]吴键,曹代勇,邓爱居,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02)

[2]杨磊,刘池洋,张小莉,等.利用测井曲线自动划分层序地层的方法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111-114

[3]胡明毅,马艳荣,刘仙晴,等.大型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以松辽盆地茂兴-敖南地区泉四段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3):1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