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身体素质的研究——以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4

关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身体素质的研究——以西南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

刘媛 凌芷含 刘丹 宋婷婷 朱杰

乐山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 ] 使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的组合,以问卷形式探讨西南地区大学生复原力、身体素质两者及两者间的关系。共分析177份数据,所得数据信度如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5,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03,锻炼意向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结果显示:

[关键词] 大学生 复原力 身体素质 相关分析

1

    1. 复原力

复原力(Reslilence),又称心理弹性、心理韧性,该词的提出始于国外,且由多种概念逐渐集合而成,由于时代、研究方向等因素的不同,目前仍无统一的概念解读,对其概念的理解均基于个体的认知模式。

结合复原力的概念,将复原力结构的内在保护因子、外在保护因子细化,找到相契合的量表(胡月琴,甘怡群,2008)用于复原力能力的具体测量。其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包括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五个维度,五因素二阶模型;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为个人因素,其中目标专注还可归于环境类型保护因子,家庭支持为家庭因素,人际协助为家庭外因素。

    1. 身体素质

运动生理学上认为,身体素质是把人体在进行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基本能力,通常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而运动训练学上认为,身体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除此之外,在顾明远教授的著作《教育大辞典》中,身体素质被认为是“人体机能”运动的一种能力或技能。

综上可知,无论从哪个方面的定义分析,都可以看出身体素质是可以成为测量一个人身体素质状况的重要标志,因为当其把主要包括的这五个方面结合起来时,就可以很全面的表现出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状况。


    1. 复原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理复原力对身体素质的作用力。心理复原力类似于人的身体具有的自我愈合伤口的功能,在人类的压力应对和创伤康复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对心理复原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的研究(葛丹丹等,2021)中,心理复原力、负性情绪、自我控制、睡眠质量之间两两均呈显著相关(P<0.001)。而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心理复原力也能起到类似效果。调查(王沁等,2021)显示,个体的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和心理复原力可以改善人们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方式,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运用心理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段军钢,2005)中,分析研究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对其身体素质所产生的影响,也论证心理健康水平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发展又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宁艳华,裴玉东,2012)。身体素质的表现形式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释放的空间;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从相关性及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张晓龙,2015)得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资本(即自我效能感、韧性、复原力)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资本之间构成了一元或多元回归模型方程,间接地体现出身体素质与心理资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运用SCL - 90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同时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了实测(朱国生,2004),结果表明: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同时也有研究结果(宋永红,2007)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很差;有38.74%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王满秀,200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杜莹,2017)、体育运动(宁艳华,裴玉东,2012)不仅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大学生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联系更加紧密。



    1. 问题提出及意义

大学生,相对来说是一个较为特别的群体,正值法定成年的年纪左右,个体的认知处于较稳定、但存在不确定波动幅度的状态。十二年填鸭式教学之后进入大学,学习模式与以往的大相径庭,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学习主体的转变不恰当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问题。另,在人际交往、独立生活等方面,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有些许的差别,同样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生活主体的转变不能够较好做到时一样会引起一定程度的问题。此外,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面对重大疫情,而在面对意外事件时身体和心理往往会发生应激性反应,故,本项目拟引入复原力的概念对大学生在经历重大疫情后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使用一份针对大学生、且可测评其复原力与身体素质的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测个体身心状态的一致程度或匹配程度。另,问卷的维度指向,指出了大学生的某个具体维度的问题,换言之,可通过问卷测出的内容,结合自身、环境,促进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数据显示差异对现存情况提出科学的可行性建议。

研究的目的,首先需针对所界定的复原力概念、身体素质、及其各维度指标进行验证与检验,再在此基础上,考察目前大学生的复原力与身体素质的概况。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的复原力、身体素质两者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研究设计

2.1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文献查找复原力、身体素质相关内容及研究;②使用问卷调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从而得出所测群体的相关特点;③依据数据分析,结合现相关文献,得出最终结论。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中国在校大学生,限在西南地区高校取样,包括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取样过程中,注意性别、年级上的人数平衡。

2.3研究方法

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查找理论观点、可使用问卷,再经由施测得到数据,进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后依据理论、根据结果写出讨论。

2.4研究步骤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①理论支撑:通过查阅文献与相关问卷,找出理论上可行的问卷;②问卷内容:参考现有的成熟量表,得出适合主题问卷,形成正式问卷;③问卷施测:使用正式问卷对西南地区部分高校进行数据收集;④数据分析:对问卷的数据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以及对特定人口学变量进行复原力的差异分析;⑤讨论:对数据结果的差异进行理论上的讨论。


3问卷分析

3.1问卷取样

问卷阶段中,共发放问卷177份,回收177份,有效率100%,初始问卷被试分布见表1。

3.2研究工具

①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Scale-3,PARS-3)由日本学者桥本公熊(1990)编制、梁德清等人(1994)修订,量表共三个项目,通过三项目所测量内容相互运算转换成一个连续变量,以作为评定标准。具体相关操作及评定标准如下(蒋碧艳,祝蓓里,1997):体育活动量等于强度选项分、时间选项分减一、频率选项分三个项目的乘积;最低分为0、最高分为100分;小于等于19分为小运动量、20至42分为中等运动量、大于等于42分为大运动量。采用5级计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说不清计3分,比较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

②锻炼意向量表:锻炼意向量表为曹佃省(2013)研究中所使用,仅1个项目,得分与被试锻炼意向呈正比。采用7级计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较不同意计3分,一般计4分,较同意计5分,同意计6分,完全同意计7分。

③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由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共含五因素: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

量表共27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其中1、2、5、6、9、12、16、17、21、26、27为反向计分题;总分越高说明其复原力越强。

3.3信度检验

信度,指测量结果内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将通过计算正式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 α)以测量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总问卷在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信度高;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03,信度高;分量表锻炼意向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信度理想;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5,信度高。综上所述,研究所使用问卷均可靠性高、质量佳,使用量表均可稳定获得身体素质、复原力两特质得分。


3.4效度检验

效度,指测验或量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将通过分析正式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对正式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进行检验。合并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总得分,各题与总得分间的效度系数于0.722-0.761之间,相关显著(p<0.01),效度为效度系数的平方:0.521-0.579;计算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得分,各题与总得分的效度系数于0.285-0.538,相关显著(p<0.01)。综上所述,即得分与身体素质、复原力两校标变量间相关程度高,具进行数据分析的意义。


3.5问卷数据分析

3.5.1对象及工具

对象:为中国在校大学生,限在西南地区高校取样,包括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取样过程中,注意性别、年级上的人数平衡。

工具: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数据分析软件:SPSS25.0

3.5.2相关分析

在关于各个数值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使用该指标来测度各个事物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数值量化的形式来揭示与反映不同事物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强弱。

相关性


身体素质总分

总分

身体素质总分

皮尔逊相关性

1


显著性(双尾)



个案数

177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

皮尔逊相关性

.299**

1

显著性(双尾)

.000


个案数

177

177

**. 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身体素质总分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显著性为0.000,说明身体素质总分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99,大于0,表明两者之间为正相关。

对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的合并得分(合并后称身体素质总得分)与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得分(即复原力总得分)做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素质总得分(12.85±4.00)、复原力总得分(83.16±7.17)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305,p<0.001,即身体素质总得分与复原力总得分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如图1所示。

61b6f29d4ff0a_html_2753c3ad8f148684.png

图1 身体素质总分、复原力曲线拟合

3.5.3性别差异


1.在性别上的差异

以性别作为分组变量,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的合并得分(合并后称身体素质总得分)与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得分(即复原力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在身体素质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4.709,p<0.001),在复原力总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469,p>0.001)。进一步分析性别在身体素质总得分的差异:男性得分(14.52±4.24)显著高于女性得分(11.78±3.45)。另,对复原力总得分的各维度进行分析:家庭支持维度(t=2.758,p<0.01)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得分(3.19±0.29)显著高于男性得分(3.32±0.35)。

3.5.4年级差异

以年级作为分组变量,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的合并得分(合并后称身体素质总得分)与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得分(即复原力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在身体素质总得分(F=2.219,p>0.001)、复原力总得分(F=2.042,p>0.001)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对复原力总得分的各维度进行分析:情绪控制维度(F=3.942,p<0.01)存在年级差异,进而进行事后检验,大一得分(3.21±0.61)显著高于大三得分(2.91±0.6);大四得分(3.56±0.77)显著高于大三得分(2.91±0.6)。


3.5.5地方差异

以地方作为分组变量,分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锻炼意向量表的合并得分(合并后称身体素质总得分)与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得分(即复原力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地方在身体素质总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923,p>0.001),在复原力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3.285,p≤0.001)。进一步分析地方在复原力总得分的差异:城镇人口得分(85.01±7.98)显著高于农村人口得分(81.56±5.97)。另,对复原力总得分的各维度进行分析:情绪控制维度(t=2.936,p<0.01)存在地方差异,农村人口得分(3±0.55)显著高于城镇人口得分(3.25±0.6);积极认知维度(t=2.19,p<0.05)存在地方差异,城镇人口得分(3.33±0.51)显著高于农村人口得分(3.17±0.47)。


4讨论

本文将把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身体素质和心理复原力两者相联系,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找等方式发现身体素质和心理复原力在面对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同时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加强心理复原力,而心理复原力的弹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身体健康,避免其身体出现不适。


[参考文献]

  1. Anthony E. J. (1974). The Syndrome of the Psychologically Invulnerable Child. In Anthony E. Koupemick C. Tille Child in His Family[J]. (3), 132-134.

  2. Benard, B. (1991). Fostering resiliency in kids: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Portland, OR: 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44-48.

  3. Garmezy, N. (1985).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 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 Book 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