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标识系统的研究思考与分析——以昆明团结乡乐居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3

未来乡村标识系统的研究思考与分析——以昆明团结乡乐居村为例普熙涵、莫婕、李萌

云南大学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愈发高效的城市化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着保护主体单一化、主体保护意识薄弱、保护与活化模式转型难等问题。本文旨在以农村标识系统为对象,论证农村标识的价值。利用创新人文的思维进行分析,推动农村快速化发展做出贡献,为传统农村添加新活力,促进农村的交流及未来乡村设计规划。


关键词:标识系统、村落保护、创新、未来乡村


传统村落是由人们的社会、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系统等相互联系的总和构成的稳定的系统,在村落本身的位置和村落内部所营造的环境、建筑风格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活动与外界环境形成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存。传统村落积淀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蕴含在乡村的标识被赋予了神秘的面纱。然而,城市化带来的时代进步和环境剧变,对于古村落自身携带的标识系统面对冲击,显得较为局限,或丧失自身价值甚至消亡。因此,对于乡村标识系统的研究思考可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及活化发挥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村标识运用现状分析

1.1村落闭锁导致标识隐藏

云南多山地,地处云贵高原环境,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因受环境制约,大多村落交通闭塞且单一,同时,因山地环境导致其结构分散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同理,中国光大乡村也因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村落发展出现了特定的现象,最简单且直观看到的就是村落发展速度降缓,同时,广大青壮年劳动力因城市发展吸引力外出进城务工,村落发展空间因发展速度变化重而受到相应的挤压,村落发展产生了畸变,人口少了,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家庭社会关系发生改变等等。特别是一些传统自然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同城市化而快速进入衰落,显得格外陈旧。

笔者所调研的乐居村村落是近邻昆明城市的一个民族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自然村,因受城市化影响,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村落人口逃离村落,村落开发缺乏条理性,村落开发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等。

笔者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乐居村落的发展单一,且现状原始环境处于对外界的封闭状态,导致村落凋敝。因村落所属场地位置特殊,在山顶上,并且开发资金投入小,村落远离已铺设好的城乡道路,唯一解决方法便是延长村落出入口,将出入口靠近城乡道路,同时,保留原有晒坪和护寨河,在空间上依然保持外部空间与内部村落空间的距离及私密性,为明确出入口位置,乐居村民在出入口处种植大乔,起到视觉上的引导作用。

乐居村是传统彝族村落,长期的村落发展,构成了典型的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性的“熟人社会”环境。村落内人与人之间具有多元的家庭邻里结构。因此,笔者希望做到在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村落空间布局及结构,以记忆点的形式将标识作为设计对象进行创作设计。例如:依靠口传心授,确定村落内的原有事物位置,通过判断标识方位,明确确定记忆中这是一棵大树,一面墙,一幅画。

1.2道路狭窄且繁多

乐居村的道路连接着村内外关系,乐居村内,受地形影响导致变化较大,家庭建筑因受地形影响而呈现多元化的不规则布局,作为连接家庭入户的外围村落道路自然结构多变。作为村落内联系内外交通的道路,受地形和家庭所属位置的影响,道路自然的穿插在家人院落间。道路有的开阔,有的在建筑物间,还有的在矮墙间,变化多样化。就像自然的纽带-样将各个建筑串联为一体。一般而言,道路多夹在两栋建筑间,而且台阶较陡。或者出现一侧是房屋台基,另一侧则顺着山坡往下或往上行径,造就了道路成阶梯状。

由于地形较陡,房屋布局紧密,家与家之间紧密相连,导致了道路前后高差相差数米,对于这样的山地居住环境而言,只能采用对折线的道路方式来减缓道路的坡度,从而解决交通构成问题。

笔者认为,道路需要标识作为引导,特别是西南山地环境下的自然村落构筑的道路需要设立具备代表性的标识系统。然而,现实环境下的村落,因村落发展及变迁而自身形成的道路网,无科学排列组合,更多的是通过自然活动需要从而逐步发展建立起的个体主观行为意识,因此,对于整个标识系统的介入设计具有着相当的挑战性。

1.3保护主体单一

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进行保护,因此保护主体单一性。因主要依靠政府扶持,所以扶持资金方面缺口较大。 同时,受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村落内现有已有遗存标识物破坏程度较大,加之村民和乡村基层管理组织的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其破坏性加大。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村民和乡村基层组织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认为村落公共空空间及部分设施若长久不被使用是没有必要进行修缮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对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起到的重要作品和相关价值,因此出现了随意拆除的现象。村落的发展是村民的发展,村民发展最直观的是收入的增加,受城市化影响,传统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形式及内部构成情况已不适应当下村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功能需求,因此在现有村宅基地限制的基础上,贸然拆除历史建筑用以腾建地基,满足新房建造,为此破坏了村落整体的传统风貌。


1.4村内景观标识的消散

保护、活化、创新模式转型难。乐居村作为的传统彝族村寨,传统民族文化的浸润,传统社会活动的确定及规律化规则化,物质景观环境早已融入了人文标识。

从村寨入口直入其内部,需穿过护寨河,而护寨河的边界意象就是人们认知村落的第一道边界,而行至依山而走的村寨最高点,则是土主庙及其背后供祭祀用的两颗“猎神树”,树高参天,格外雄伟,于笔者而言,可以说是对村民认知的第二道边界。随着村道的深入,进入村寨中可感受到不同位置带来的不一样的边界氛围,这充分证明了乐居村其空间格局的丰富性与多变性。

根据传说可知,村寨口原先建有一座石板搭成的双孔石桥,而桥头建有彝族风格的牌楼,来自远处山头的溪水沿着道路两边于村内房边穿流,这是何等美景!如今这些都已不见踪影,只能成为老人口述中的一抹清凉。但通过口述讲解,也可以感受到甚至发现村民在村寨中的传统日常活动是何等的自然贴切。久而久之便是将民族人文活动逐渐的融入到村落景观,进而形成强烈记忆的标识记忆点。

笔者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村寨延续的传统文化活动正因各种各样的冲击逐渐消散。因此,需要对有价值,民族文化深厚的传统村寨进行保护,并在其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介入激发传统村落内在活力,将原有资源进行赋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


  1. 村落标识系统建议

2.1制定科学的村落标识系统方案

上诉文章中,可知,文化的沉淀反映出的社会特征及空间属性作为可识别性的标识而言,具备重要的属性特征!同时,现代标识系统体系里强调以标识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因此,可以清晰的看到传统民族文化村落标识系统具备非物质性的文化属性及物质性的客观存在特征属性。

笔者认为,在未来对该民族文化传统村落标识系统的设计应注重首先从保育传统民族文化村落的地域性出发,强调在地属性,满足标识特征的准确性,简单讲暨以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为基础作为出发点,结合村落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传达有效信息,特别是村落空间内的最高点,以及西南地区特有的山地村落空间内的的转折部分与空间的竖向结构特征,特别要重点关注关于该传统民族文化自然村内的相关生活生产用的村落公共空间环境及村落内的巷道空间环境,这是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落标识系统里的核心要素!

同时,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对现代景观环境的打造与局部结构造型上,其信息表达功能上要同基础要素暨村落风貌相辅相成,做到设计的构建类型多样化,同时,传达的乡村标识信息需准确。

例如,新建乡村标识系统里的导识牌的设计必须有别于城市中的标识系统里的导视牌设计,设计时需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尽可能的使其乡土化,建造过程建议采用当地材料建造,例如当地的石材、竹子等,多用本地可得的生态材料,减少混凝土和玻璃等城市化的材料。同时,设计设计过程做到主题明确,标识系统给人的感觉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落乡村特色相符,设计符合民族文化村落的乡村文化艺术主题、开发主题等。

植入村落内的整个标识系统设计在说明性、引导性和管理性方面上统一形式,避免杂乱无章,设计元素上体现出来的点、线、面、色彩、字体做到统一,给人以整体的完整的印象。这样,在村庄以后的宣传推广方面能起到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有效的乡村环境设计,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与当下环境相融合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景观设计就是一个好的景观。就地使用特有的建材可以减少花费,同时体现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同时,唤起使用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创造使用者与观赏者的文化的认同。

2.2乡村标识系统多元化主体介入

传统村落内通过历史的发展实现的具备文化特征属性与物质特征的标识系统是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公共社会的共同财富。对其保护、活化、创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但是,单一主体作用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对于文化特征属性与物质特征的标识系统的活化和创新模式却问题重重。例如,保护力度不全面,容易受内部因素影响导致保护的失败,再如,开发思考的单一性,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保护开发思路。整体而言,单一主体作用导致的问题容易呈现出系统性的问题。因此,多元主体的参与显得格外重要。

多元主体参与能系统化的考虑问题,顾全整体。将问题进行全方位考虑,实现系统整体的决策,同时,也能在村落优化方面相较于单一主体问题的解决有着所整体性的提升,实现减少相关的矛盾与漏缺。

现代社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受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价值导向已从单一的生产及居住功能逐渐向生产、居住、审美、研究等一体化多功能转化,同时,多元化价值也深刻的影响着农村内部公共空间,使其公区空间产生了多元化的属性与价值,最终反作用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落这一主体的多元化现象。

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向,村落的发展,更需要政府的指向,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资金扶持,推进传统村落发展,并完善建设村落标识系统,有效促进村落与外界的交流。

笔者认为,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健全村落文化历史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一般而言,传统村落内,村民大多因血缘或地缘纽带而组成,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相关的乡规民约。开发就必须注意和组织协调社会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多元主体之间利益。以旅游公司对传统村落为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例子来看,通过旅游开发能够实现传统村落及个人的收入提升,同时,还要注意开发过程中,易产生开发的偏向,导致只针对有效且资源禀赋的物质环境开发,从而忽略了非物质的文化属性,特别是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开发更要注意此项条件特征!

因此,根据要求,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开发需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与方案创作,明确制定“一村一案”,避免粗制滥造的设计拷贝!保证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村落的文化传承。以旅游开发为前提,通过社会运营实现村落在地性价值的创新并且活化社会环境。将标识系统纳入村落环境,达成与旅游开发公司互利互动关系。

随着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的提出,乡村开发,乡村改造已成为社会热题。利用上诉内容结构实现村落开发是一种尝试。可为村民实现自家生产生活,以及如巷道空间环境等的村落内公共空间的使用,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够有效保护及修复传统文化及相关行为方式在村落内的存在价值。

修缮村落内的特定物质空间环境,强化或增加村落内的特定标识系统,为外界提供强烈的村落标识效果,满足对外界的吸引关注。甚者,吸引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者与专业人士或者具备相关专业技术的企业进入乡村。成为距老村乡民以外构成的新乡民。新乡民有着较强经济实力,同时,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并且很大程度认同村落文化价值,在参与过程中,亲身投入村落建设,能够更加有效的带动村民,实现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环境的认同。因此,传统民族文化自然村的导识系统设计具备重要的价值及属性。


结语

传统村落标识保护是系统性工程,在进行设计时应注重整体村落社会属性的发展,而传统村落标识系统的利用的前提是基于对其本质与特征的科学探究及准确认识,以乐居村村落标识系统的设计思考为参考利用现代景观生态学科学设计与村落地域相结合,还原村落独有乡土气息,避免同貌化的困境。


参考文献

从时间、空间、物质三要素认知传统村落的保护——剑河县南加镇柳基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侧记史维炜 《中华建设》2020年第3期0056-0057,共2页

黔东南州苗族传统村落聚落格局辨析——以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村为例 史维炜 《北方建筑》2020年第3期39-42,共4页


作者简介:普熙涵、莫婕、李萌,单位:云南大学,性别:女,民族:彝族、汉族、汉语、出生年月:1999.03.28、1999.07.30、1998.03.14,籍贯:云南省红河州,云南省澄江市,云南省宣威市,学历:本科,无职称,专业: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