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下的产业园区布局策略研究—以玉溪科工产业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4

产城融合发展下的产业园区布局策略研究 —以玉溪科工产业园为例

刘皎琳

西安天地大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00

产城融合研究背景

产业园区是产业和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物质空间。新中国建国初期是仿造苏联的产城分离模式,即用地的一边为工业区、一边为商业区,而另一边为住宅区。因为中国那个年代大多城市规模小,很多重污染工业区不能靠近生活区。自从1979年在蛇口设立第一个工业园起,到1990年以来,各地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大量兴办产业园区[1]。在新的发展形势、产业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对产业的升级、更新及转型需求日趋强烈,原有粗放式、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趋势。

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引导,常常“重产轻城”,导致“产城分离”、“产城脱节”等突出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并不协调。因此,随着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产城融合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脱节。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就是“空城”,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产城融合不仅是对产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深入思考,更是新时代进一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现的内在要求[2]。

  1. 产城融合理论发展与现代内涵

2.1产城融合理论发展

产城融合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针对随之而来的城市居住、生态、交通等环境污染问题。1920年恩温提出著名的“卫星城”理论,旨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1944年完成的大伦敦周围建立了8个卫星城,居民可在所生活的卫星城享受到居住、交通、工作、休闲、娱乐、教育、购物等日常的基本生活服务,这样可使其周边区域性的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1943年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和自然一样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提出将密集的城市地区分割成若干地域相关联的小面积镇区,并使各个镇区之间即有联系、又有隔离,是一个城乡差距较小的城乡区域均质体[3]。为了缓解城市压力,西方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在大城市周围培育职住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以英国卫星城建设和有机疏散理论为开端,成为了产城融合理论的实践雏形[4]。

2.2产城融合现代内涵

2.2.1.现代内涵

“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以城市为空间载体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手段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以及驱动城市更新[5],使得市民实现就近就业,做到以城带产,以产旺城。

产城融合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实现居住与就业的融合,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的融合,建设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乃至城市新城[6],其基本内涵可界定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2.2.2基本原则

  1. 功能复合

61b7fe1587ab2_html_5a7764ff04e74ad.jpg 能复合是指产业、居住、商贸、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兼容状态,是不同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布局、空间形态混合的结果,使园区既要具有生产职能,还具有城市职能,集产业、居住、商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城融合体,实现生产与生活、就业与居住的统一。功能复合在于各功能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但不是完全的单一依赖,且保持高密度的使用[7],强调 图1.功能复合产业园区模型

各种功能之间的系统组合以及高效的产业协作联接。功能复合下的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和生活服务等功能适度混合,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布置,促进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推动产业高端智能化发展,夯实园区产业基础,实现产业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

2空间融合

空间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在实现生活居住、工作就业、娱乐休闲、商务服务和公园绿地等空间相互有机融合,转变过去各产业空间相互分离的空间布局形式[8]。产业园区各功能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互补与融合,使得最大限度形成互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实现1+1>2的效应,形成多元化功能的组团式布局,结合网状道路系统构建职住平衡、空间融合的空间体系。

3)产业集聚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大量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因相互之间的共性、互补性、关联性或其他特征逐渐高度集中,形成了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产业上相互支撑、发展上相互依存的协调效应和集聚现象[9]。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纵观全球,产业园区表现为以高新技术集聚的趋势越发明显,产业集聚的发展导向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技术带动的产业集聚发展;第二种类型则是依靠企业带动,向产业集聚发展,其中第一种模式应用范围最广。

  1. 生态宜居

在产城融合背景下,“产”是园区发展的动力源泉。“城”是促进园区城镇化发展。产城融合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共振,将产业园区塑造在拥有山、水、城、田、林等众多元素构成的地域生态格局中,形成“产”中有“城”,“城”中有“产”的三、二、一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及融合。随着国内很多城市产业园区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更多的产业园区更加重视从技术产业园区向着生态、高效、品质、宜居的理念转型,将改善园区的环境品质,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产业园区的重要手段,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因此,需要积极将绿色生态空间纳入园区,加快实施“碧水”“蓝天”等生态保障,创造高质量的产业园区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入驻。

  1. 玉溪科工产业园产城融合策略

3.1引擎带动与区域协调

3.1.1战略引擎

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会议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指出从发展规模向发展质量转变的历史使命。

玉溪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上确立的打造云南数字经济第一城发展新目标,绘制玉溪数字经济发展作战图。玉溪市入列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玉溪数字经济发展作战图上标定的五大主攻重点:聚焦加速构建优质新网络,确保“新基建”领跑全省;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产业能级;集中攻坚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系统推进城市数字化,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向广度和深度迈进;融合运用推进政府数字化,实现治理现代化和大数据惠民。在上述背景条件下,玉溪科工产业园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是云南省数字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是数字经济的底层基础建设。玉溪科工产业园项目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是联通“城市网”、“交通网”、“边防网”的重要信息交汇中心,以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建设。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

3.1.2区域协调

玉溪市位于滇中腹地,是连接省外和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推进,玉溪将迎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凸显区位优势、拓展开放发展内涵的重大机遇,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格局的新高地。江川区隶属于玉溪市,东南与华宁、通海两县交界,西南与红塔区接壤,西北与晋宁区、澄江县相邻,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省会昆明市100公里。

61b7fe1587ab2_html_1e4789c62690be53.png 项目位于玉溪市江川区偏西部,是江川区的西门户,与玉溪市红塔区通过玉江快速路相连,约20分钟车程;与昆明长水机场通过呈元高速、银昆高速相连,

约1小时30分车程。

在玉溪七县两区中,江川距离玉溪中心城区红塔区最近,按照 图2.玉溪市城市发展方向

61b7fe1587ab2_html_f674a6ef637794f4.png 溪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思路,江川已经融入玉溪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且江川具有临近昆明的区位优势,江川区有助于玉溪市与昆明市各种产业的对接与协调,玉溪主城区向东部扩展,江川区成为玉溪东城,玉溪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江川区是玉溪的东门户,航空、城 图3.江川区区位关系

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公路立体交通全面覆盖。江川区已成为玉溪-昆明产业转移和产业接替的理想区位。江川地处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生态城市群的中心,玉溪已从红塔时代走向三湖时代的战略高地,产业融合推进产城集聚发展,促进玉溪产城融合,新老融合、提质扩容,提升城市能级,完善区级功能。

3.2园产城融合实践

产业园中的产业要素是“产城”二元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产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其他要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传统的产业园区只为各企业提供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企业之间缺乏联系性,孤立的运作。产城融合下的产业园需构建产业集群,通过产业之间的协作合作,达到服务共享。产业集群的构建一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传统产业;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的形成。

本项目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领域的数字经济产业为核心,打造玉溪科工产业园。以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城市网”、“交通网”、“边防网”,打造ST全域数字项目,形成“产、城、景”融合的国际化园区,实现“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发展。

3.2.1优化空间布局,实现产城分工协作

61b7fe1587ab2_html_a3f2500f2effb481.jpg 溪科工产业园围绕三湖管控中心为主导的数字产业引入相关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区域数字产业新高地,并通过核心产业的带动,进一步完善周边居住、教育、酒店等相关配套,聚集人气。同时,引入特色地方餐饮、文创等为主的特色商业,最终形成集科技产业、生活配套、文旅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产业园区。总体结构形成“一产、一心、两 图4.总体结构图

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产”为仙水大道与玉江大道交叉口所形成以数字科技产业聚集的产业园,是项目内企业较为集中的核心发展区域;“一心”指以中央生态公园为核心的绿化景观,为区域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两轴”是沿产业园与人才公寓内部所形成的的东西向视线通廊,以及沿台湾文创风情街、中央生态公园绿心、人才公寓内部的南北向视线通廊,视线通廊内形成良好的视觉沟通效果;“多组团”是指数字科技产业园组团、人才配套设施组团、中央生态公园组团以及文创风情街组团。 整个项目内形成多样化的产业体系,以人才公寓组团为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体。

3.2.2确定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集群

产业园作为项目内重要的核心发展动能区,需建立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及产业集群并错位发展。围绕“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思路,依托两岸科工园——台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技术,引进台湾智慧型产业人才以及擅长文化创意、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的高精尖人才,提升数字经济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附加值,以信息化引领促进产城融合,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空间品质。

61b7fe1587ab2_html_a0f1ed8343f47c50.png
5.延长完善产业链条 促进产业集聚

项目定位于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聚焦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以5G+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为载体,重点发展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产业为龙头引领,将研发培训、相关生产、物流服务、总部商务办公等辅助产业集聚,延长并完善产业链条,加强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体系。倡导园区内构建循环经济,强化各类产业资源之间的互补化利用,并实现各类资源集约利用。产业园内除产业外建设第三方数字产业服务平台,重点进行企业入驻的咨询服务、人才交流、产品交易等平台建设,并以园外人才公寓内的生活配套做支撑,引人才为保障,促进江川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3.3.3营造蓝绿交织,促进产城绿色发展

项目地玉溪江川区是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坚持“生态立县”,境内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是重要的生态保障,为推进绿色玉溪建设,项目地数字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先行”为实施战略,构建产业园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实现产业空间生态化。产业园区建设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整治河道,结合自然要素如山体、河湖水面,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自然山水格局,通过“依山傍水,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塑造,突出对山水生态环境基底的保护与利用。

61b7fe1587ab2_html_dff082cd287fb673.png 目地数字科技产业园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点、线、面”网络骨架,构筑有机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休闲等功能,创造人性

化的公共环境空间,构建“绿山为屏,蓝水为带,绿廊相间,田园城市”的生态格局,促进产业园区内人地和谐相处。除中央生态公园区域核心景观节点,每个功能组团均设置组团级别绿地公园,人才公寓内均有居住组团级别绿地,共同成为园区 图6. 园区绿地系统基本模型

61b7fe1587ab2_html_59d3861782d2028c.png
“绿化点”。这些“点”依托于“一横一纵”的线性绿廊,最终形成“一心、一轴、两廊、四区,五节点”的绿地系统。“一心”指借助大菁坝水库原有的水

图7. 产业园区蓝绿相织模型图

体实施生态修复,建成的中央生态公园为景观主核心以形成公共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轴”为沿中央生态公园绿心所形成的东西向景观轴线;“两廊”为沿科技产业园与人才公寓内部所形成的的东西向视线通廊,以及沿台湾文创风情街、中央生态公园绿心、人才公寓内部的南北向视线通廊,保证视线通廊内良好的视觉沟通效果;“四区”分别指数字科技产业园区绿化、人才配套设施区绿化、中央生态公园区绿化以及文创风情街区绿化,各绿化功能区根据功能组团组织不同的绿化效果;“五节点”分别为各功能组团内的主要景观节点。同时在各大组团内部打造多个景观节点,完善绿化景观体系。

  1. 结语

本文研究产城融合理念下的产业园在我国的发展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产城融合的现代内涵加以阐述,明确“产”、“城”二者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云南省玉溪江川区——玉溪科工产业园项目为案例,提出建设产城融合型产业园区的三大发展策略,包括优化空间布局下的功能复合,确定主导产业下的产业集聚,绿色发展下的蓝绿空间营造,促进区域内地块向功能完善、产业升级、生态宜居的多功能城市空间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本文案例研究探讨产城融合理论指导下产业园的发展策略,以指导相关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为其产城融合下转型与重构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高吉成,程永辉,宋月董,马骞宇等.基于聚类分析的陕西省城市影响力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增刊)[J].2015,03(17):16-19.

[2]高吉成.基于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研究——以定西市经开区为例[D].西北大学,2016.

[3]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张超.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形成及其与城市功能整合发展演变规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7):31-34.

[5]米慧蓉.以产城融合为核心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D].江苏:江苏理工学院,2017.

[6]高月静,赵玉娟.“产城融合”的辩证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巧(电子版),第21期,1449-1450.

[7]翟强.城市街区混合功能开发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8]孟姝真.济南市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以济南创新谷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2):1-5

[9]孔黎明.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