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看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从巴洛克艺术的角度 看宗教与 艺术的关系 》

王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市 200234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间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产生在反宗教改革时期的意大利,发展于欧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区,以后随着天生教的传播,其影响远及拉美和亚洲国家,它的兴起与当时的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我们都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宗教服务,被宗教利用的,但是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撑。那么,教会是怎样把巴洛克艺术当作工具加以利用的?宗教与巴洛克艺术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首先,艺术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宗教的角度说在教会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宗教是艺术产生的主要渊源之一。它不仅可以丰富艺术创作的题材,而且对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制定“规范”也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正常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念发生改变,又会造成对艺术的发展的阻挡,使得宗教影响下的艺术失去了一般艺术的审美面貌,形成了一种刚刚满足了教会需求的大众风格,从艺术的角度说,作为对宗教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有利于增强和巩固宗教的影响力,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为宗教地位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因为宗教一直利用艺术作为信仰的表现形式,在教会强烈的影响和控制下,许多艺术创作的内容都被注入了大量的宗教色彩,宗教艺术创作力图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描绘来表现超自然事物,以使入们对宗教产生直接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会的目地,教会为宗教艺术创作制定的规范同一般审美规范不同。教会的目的是要创作一整套标准化死板教条的超现实作品,从而让相信者的头脑中一下于涌现出来,进而在他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宗教感受。由于审美在艺术创作中处于次要的地位,艺术的宗教规范阻碍了艺术家的想法和意图的自由表达,抑制他们在创作上的个性表现,使得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死板化,很难再出现创新的创作。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从神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教会受人文主义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支持和赞助文艺复兴运动的教皇。欧洲基督教世界兴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它向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发起攻击,与罗马教廷发生了关于正确解释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信奉新教的人们不仅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某些观点,还认为罗马天主教会在神学理念上存在这一些错误,宗教改革严重威胁到罗马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社会,政治地位。天主教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了许多特兰托宗教会议,而且为了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将抵消文艺复兴的所有影响,试图利用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手段来恢复教会的威信和地位。巴洛克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教会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之一的。

61b849c5413db_html_4046d9fa2da237c3.png
主教会为了反对宗教改革,立即创立了之后极具影响的耶稣会,作为维护天主教权威的先锋队,16世纪最后30年到18 世纪,耶稣会展开了大范围的工程建设,反人文主义的巴洛克艺术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并且罗马成为了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和中心,当时也受到了教皇和贵族们的青睐,在17世纪,艺术中心慢慢从意大利随之转到了法国,在法国,巴洛克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最终演变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巴洛克在传往法国的同时,也吸收了带有不同民族色彩和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这些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巴洛克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家们对巴洛克艺术特征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我自己认为巴洛克艺术有五大特征:第一,与古典艺术的平淡朴素相比,巴洛克艺术异常繁华与华丽。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华盖”,就完全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奢侈和豪华。这个作品是贝尔尼尼建造的。第二,巴洛克艺术夸张怪异并且猎奇,在视觉上能够深深地吸引观者,比如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第三,巴洛克艺术复杂动人,充满动态美,这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显著特点。威克斯胜利圣玛丽亚教堂充分61b849c5413db_html_54b3ec127c7b45.png
体现了这一点。第四,巴洛克艺术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艺术于天主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雕塑贝尔尼尼的罗马圣玛丽亚教堂科尔纳罗礼拜堂所作的祭坛61b849c5413db_html_b615a20e7308809c.png
雕塑《圣德列萨祭坛》。

这座雕塑使观众不由得产生了幻觉增添了对神的敬畏,也渲染了雕塑的神秘气氛,激起了观者更大的宗教热情。第五,巴洛克艺术具有综合性,这不仅是指它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结合在一起,还指它可以把建筑物本身的各个部分自然协调地结合在一起。

巴洛克艺术兴起于宗教改革的浪潮中, 是天主教会反击人文主义思想 、重新占领艺术阵地、以巩固教会自身权威地位的工具 。如果说天主教会是巴洛克艺术发展的强大支持, 那么它的直接赞助人和执行者则是耶稣会 。在西方艺术史上, 巴洛克艺术是“耶稣会精神的表现”早已成了不刊之论。长期以来,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一直受到轻视, 其原因就在于人们相信巴洛克艺术是“耶稣会借以笼络人心的工具”“迷醉灵魂的甜蜜舞会” 。在很多人眼中, 巴洛克艺术代表一种颓废的风格 。但也有学者认为 :“巴洛克艺术并不是一种颓废的风格,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家进一步完善了文艺复兴的成就, 在透视、明暗和色彩技巧上精益求精, 创造出了更为复杂、惊人的错觉效果, 可以说它是一种更为先进 、高超的艺术风格 。” 上世纪初,一些艺术家如沃尔夫林等, 曾尽力为巴洛克艺术平反昭雪, 但最后仍然没有改变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巴洛克艺术是耶稣会精神的表现”的概念 。那么, 巴洛克艺术与耶稣会究竟关系如何呢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耶稣会这个宗教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耶稣会也称“耶稣连队”, 是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它是天主教为反对宗教改革而专门设计的, 是对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反馈。1534 年, 西班牙人罗耀拉在巴黎初创耶稣会, 1540 年获得教皇保罗三世批准后正式成立。作为一种新型修会, 耶稣会的组织形式仿效军事组织模式 ———戒备森严。它的活动不受地点限制, 并放弃了统一服装和咏唱日课经的宗教传统, 这样就使得耶稣会成为天主教会指导下灵活、富有成效并胜任多种使命的突击队。,在西方艺术史上,巴洛克艺术是“耶稣会精神的表达“ 早以成了不刊之论,但是我认为将“巴洛克艺术”等同于"耶稣会艺术”是不准确的,合理的描述应当是:以耶稣会为先锋队的天主教会给予了巴洛克艺术巨大的影响,他们怀着利用巴洛克艺术光荣天主教,迷惑人民的企图,扶植并赞助了巴洛克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会预计的作用,但是巴洛克艺术绝非“耶稣会艺术"。最初将“巴洛克风格是耶稣会在其教堂蓄意推广的一种奢华富丽的艺术风格”这一看法转化成理论的是依波利特·泰纳。 他于 1864 年访问意大利, 走访了耶稣会的主要教堂耶稣大教堂。在那里所见到的华丽装饰令他确信, 耶稣会为赢得人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此后, “耶稣会风格”的概念被不加区分地用来形容整个巴洛克艺术, 或者说, 巴洛克艺术从此被视为“耶稣会精神”的表现。20 世纪初这一理论开始遭到挑战 。 德国的耶稣会艺术史学家约瑟夫·布朗指出:“耶稣会采纳的仅仅是当地的艺术惯例, 未曾着意创造自己的风格 。”之后一批德国学者也都曾指出过泰纳理论的漏洞 。然而, 所有这些说法都并非精确的历史研究, 因此泰纳那种明显站不住脚的理论依然在历史学家与公众中盛行不衰。20 世纪六十年代, 牛津大学教授哈斯克尔以其独创性的观点反驳了泰纳的陈词滥调, 他认为, 巴洛克风格是“为耶稣会而创作的艺术”, 而非“耶稣会艺术”;泰纳在提出其理论时信赖的仅仅是他的眼睛, 但却忽视了一个简单事实, 即他在大教堂所见的一切并非都是耶稣会所为 。所以将“巴洛克艺术”简单等同于“耶稣会艺术”是不确切的。合理的表述应当是:以耶稣会为先锋队的天主教会给予了巴洛克艺术巨大的影响, 他们怀着利用巴洛克艺术光荣天主、迷惑人民的企图, 扶植并赞助了巴洛克艺术的发展 。巴洛克艺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会预期的作用, 但是巴洛克艺术绝非“耶稣会艺术” 。

通出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 巴洛克艺术是在天主教会的作用下兴起的, 是教会反对宗教改革的工具和手段, 也是宗教影响艺术的杰出表现 。第二, 巴洛克艺术与其他艺术风格不同, 它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独创的作品,而是在宗教的牵引下逐步形成的。巴洛克艺术的出现, 某种程度上把西方艺术的发展引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第三, 把“巴洛克艺术”等同于“耶稣会主持创作的艺术”, 认为巴洛克艺术完全是在教会的控制下产生的说法并不准确 。并不完全是“耶稣会艺术” 。准确地说,巴洛克艺术虽然是在耶稣会的赞助和栽培下成长起来的,但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耶稣会后来并不能完全操控巴洛克艺术的发展,所以,“巴洛克艺术”是受耶稣会影响巨大的艺术,但并不完全是“耶稣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