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有机融合

李小涛

焦作龙源湖实验小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文学艺术是利用文字表达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借助语言、绘画、音乐等手段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主观情感的文化。而文学艺术就是借助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运用各种文学艺术表达技巧,与绘画艺术的造型感、色彩感以及鲜明的视觉艺术特征有机融合,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有机融合,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培养学生观察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受到文学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甚至是单元导读,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绘画插图,这些绘画插图种类丰富、风格迥异、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虽然不是文字,但同样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绘画插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 深入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绘画插图设计精美,形象鲜明,有趣味性。据调查,约

60%的小学生很喜欢教材中的绘画插图。结合文中的绘画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深入探究文本,深刻体会文本的丰富内涵。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绘画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升国旗》一课时,利用课文的绘画插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课文中形象具体的绘画插图,使学生深入文本。帮助其理解文章内容。

《爬山虎的脚》一文有两幅绘画插图,从整体描绘了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爬山虎的生机勃勃。又从局部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紧紧粘贴在墙上的样子,直观地理解爬山虎“伸”“触”“巴”“拉”的动作,揭开爬山虎的脚如何向上爬的秘密。

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直观的绘画插图,创设情境,仿佛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深入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图文并茂 提升审美

美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道德情操,以及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绘画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可能超过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绘画插图每一幅都十分精美,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材料。

《秋天的雨》一文充满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文中的绘画插图很自然地与文本融合在一起。纷纷飘落的黄叶,开满各色花朵的山野,穿过田野通向远方的小路,远处密密的树林看不到尽头,淡淡的雨丝……欣赏着烂漫无尽的秋景,朗读着文中优美的语句,仿佛走进了绚丽多彩的秋天,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课文描绘的意境。

教材中的绘画插图色彩艳丽,富有动感。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画面的色彩美、动感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使其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三)塑造形象 突破重点

教材里的绘画插图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是读懂教材内容的无声文字,文本中的绘画插图描绘的是重点场景和重要部位,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表达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正因为绘画插图侧面体现了文本的重难点内容,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绘画插图的作用,塑造具体形象,突破课文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

文字的描绘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少年闰土》中共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绘画插图是闰土看瓜刺猹绘画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碴尽力地刺去。”画面中少年闰土手持钢叉,目光坚毅,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想象场景,感受闰土活泼而又勇敢的形象。第二幅图是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场景,“我”歪着头,饶有趣味地听着,闰土见多识广,一边比画一边兴致勃勃地讲着,充满童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形象---“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是破衣烂衫,一双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与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闰土是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利用绘画插图,让学生探讨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巨大差异的原因,从而揭示闰土深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和贫困生活所迫的中心思想。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蝌蚪发育变化成青蛙的过程” 的内容比较抽象,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课文塑造了小蝌蚪俏皮可爱的形象,语言充满童趣。 三幅绘画插图直观地展现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奇妙经过和变化过程,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中巧用绘画插图教学,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容转化的形象具体,突破重难点,理解文本中心,达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水墨丹青 弘扬文化

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绘画艺术给人以意境之美。文本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不但能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更能欣赏中国绘画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古诗《池上》一文中,教师可以借助绘画插图创设情境,感受到文中古诗的古典韵味。诗文描绘一小儿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故事,绘画插图以寥寥几笔勾画出荷叶、荷花、小艇、蜻蜓和最传神“不解藏踪迹”的情景,尽显小娃的顽皮、纯真,有动有静。边读古诗,边看这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仿佛画中的一景一物都“活”了一般:小娃用力撑篙,载着白莲,在高高低低的荷叶间穿梭,池水涟动,荷叶摇曳。正如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总之,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有机融合,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树立审美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树立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