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机制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3

基于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机制构建

曾一凡 张文欣 王方艳 *

青岛农学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摘要: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高校教育应尽的工作。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对深化育人关键环节、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育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育人机制。以青岛农业大学的攀峰科研创新团队为案例,验证了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功能及培养成效。

关键词;科研团队;育人;创新;机制;构建

  1. 引言

高校科研团队育人是为了推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的。近几年,国家出台各类重要的文件,反复强调科研团队育人的重要性。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校需要将科研优势、师资优势、学科优势集中起来,通过将各种举措转变成培养人才的优势,从而改善学生们的现状,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实践和创新的热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益成熟,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面对新的生活该不知如何去面对,如何吸引他们进入科研团队并且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在大学中,科研创新团队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快速的运用到实践上来,使学习的成果更为显著,更有利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起到引领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的作用。青岛农业大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领,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育人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攀峰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以来,已经走向成熟而且在各种竞赛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学院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证明了科研团队的育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育人问题

(1)育人管理意识不足

在高校中,科研创新团队在育人方面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出科研团队育人的宏观框架后,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制定出可靠的实施机制,增强高校教师在科研育人方面的意识,促进从事科研教育的老师主动地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但是,有些高校对科研育人方面并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对于老师鼓励少之又少,在经费方面支持不足,无法调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使得科研团队育人的风气难以形成。

(2)育人主客体重视不够

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老师的创新育人目的存在差异。因为科研创新成果在高校考核和教师职位晋升的比重所占较大,所以不少老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在于完成个人考核和职位晋升的问题,使得教师对科研创新的关注较多,对于学生的关注则较少。在科研创新团队的学生方面来讲,如果失去学校的鼓励、老师的指导,学生们对于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会减弱。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客体数量的减少,影响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效果发挥。1

(3)育人载体状态不佳

科研创新团队在育人方面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对于一些科研实力弱的高校,从事科创活动的教师也不是很多,导致科研创新团队育人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深度创新。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团队的科研任务艰巨,老师和学生们的重点放在科研活动本身,从而造成科研创新团队育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科创能力的提升,而在个人品质和科研素养方面的提升则很少,违背了科研创新团队育人的初衷。这样如何发挥高校科创团队在育人载体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的重要。

(4)育人方法有限

科研创新团队育人,不同于课堂上的教学育人,有其自身的特点及方法需求。一些高校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并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但对科研创新团队的老师没有针对性指导,使得老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大部分老师只能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工作。每个老师的能力不同,育人的效果自然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良好的育人效果。

.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机制

创建良好的育人科研团队,可在学生发展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及示范作用。整个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机制。

(1)建立完整的组织制度。

深入开展科研创新团队活动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完善组织机构和健全制度机制的重要保障。对于创新团队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重点就是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健全的组织制度是保障团队中学生健康发展及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对创新团队的规模、发展目标、进出和运作模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学生们的实践创新确定方向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还需要筹划创新团队的布局,以此来保障创新团队可持续地运行。

(2)建设合理的纳新机制

为保障科研团队合理运行,团队中的成员与科研项目相适应,需制定一套合理的有目的性的纳新机制。高校科研团队纳新分为提交个人简历—团队科研讲座—新成员面试三个阶段。在这种纳新过程中,报名的同学和团队的同学相互了解,从而筛选出具有各自特点且与之前成员互补的新同学。由于团队成员的能力和专业界限相对模糊,因此需要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来适应团队中的不同课题,进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协作互助发展。在后期科研团队搭建临时科研小组时,便于选取适合课题的成员,提高团队的科研效率。

(3)建立可靠的指导机制。

科研创新团队中的指导是一种领导行为,包括成立团队和制定团队目标,安排团队工作时所需要的资源,帮助团队排除工作时的障碍,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团队中的资源来实现科研创新团队的目标,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科研实践能力,提高团队的效率。一群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教师团队,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开设学科前沿讲座课程、邀请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保证大多数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团队中来。老师的正确指导是团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4)制定灵活的奖励制度。

科研创新团队以自主学习及自主创新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科研竞赛[2],对投入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学校通过制定了创新学分制度,来激励学生们积极参加科研竞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同时,还设立科研创新实践奖学金,用来表彰那些认真做科研,勤奋吃苦且取得更大突破的学生以及组织。科研创新团队对内部也要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以确保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设立健全的保障机制。

团队内部设立课程组,实行团队老师带头领导、课题组长负责制,并成立产学研委员会,指导推行产学研合作生态化教育新理念,实现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3]。同时,为保证团队建设活力与持续创新,建立团队成员的准入与更替制度。在保持总体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吸纳新的成员,为团队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层次提供坚实保障。定期召开团队建设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引导团队成员与院领导加深对创新团队内涵的理解,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组织老师定期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予以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政策及技术上的保证[4]

  1. 科研创新团队的育人成效

攀峰科研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为核心,树立“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吸收程度不同,分阶段引导,重点培养大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大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能力的提升;鼓励大三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提升自主动手的能力;推动大四学生借助实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创新创业、综合竞赛实践等环节相融合,形成“一条龙,不断线”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增强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能力。

攀峰科研创新团队背靠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传承三农文化,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从成立至今一直从事农业机械方面的研究,为学院和学校的农业文化品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科研创新团队改变平常单纯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培养了学生们对科研问题的解决能力,丰富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育人成果显著。在教务处领导及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团队载体培养学生100余人,指导学生获批大学生立项30余项,发表论文4篇,申请专利20余项,获各类大赛奖100余项,其中获国家奖14人次(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获省部级奖87人次(一等奖20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34项),并斩获山东省挑战杯特等奖,山东省创青春银奖,仅2020年团队成员考研上岸15人,学生就业率100%。在攀峰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团队人数不断壮大,团队始终秉持“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的育人宗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自主科研能力。

六.结语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育人的独特载体,小到创新创业成绩的取得,大到国家创新才培养,科技创新团队都成为不可忽视的育人力量。通过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吸引大学生们加入其中,把学生们所吸收的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且推动学生们积极参加科研竞赛,从而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动手实践的热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可靠方法。科研创新团队育人机制不仅为高校的科研工作增加活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主动创新,为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乔祖琴.科研团队育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15-16.

[2]聂磊,丁善婷,翟中生.以竞赛为导向的创新团队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32):6-7+10.

[3]王成蹊,孙奋勇,郑康帝,梅文杰.浅谈科研团队模式对药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3):26+37.

[4]曾勇,张纯姑,封顺.新时代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81-82.


基金项目: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科研团队的教科协同育人模式研究(QNSZ2021012);青岛农业大学 “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械设计》课程教育研究(ZCJG202112);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重点建设项目(XJG201702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及运作机制—以攀峰科技创新团队为例(202101011047),思政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202101018030)

作者简介:曾一凡(1998-),男,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及管理。

通讯作者:王方艳(1979—),女,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