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朴泰俊艺术歌曲创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青主 &朴泰俊艺术歌曲创作探究

李岩

(韩国祥明大学博士在读)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山东省邹城市 273500

1、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初,随着“西乐东渐”的发展,大批海外学子纷纷留洋归国,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有机结合。艺术歌曲是“西乐东渐”的历史产物,尤其近现代以来,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并以高度的艺术性、观赏性持续发展。从中、韩早期艺术歌曲的诞生与发展来看,青主、朴泰俊在各自国家的艺术歌曲发展史上,地位突出,贡献卓越。本文以艺术歌曲为出发点,选取中、韩两国早期艺术歌曲代表作曲家青主、朴泰俊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分析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对比分析和声、曲式、钢琴伴奏、艺术效果等的异同,了解各自在艺术歌曲领域的重要贡献及历史意义,并尝试总结了西洋音乐的输入对中、韩两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影响。

2.1和朴泰俊的生平及创作理念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曾用名黎青主。中国音乐学家、教育家、作曲家。自幼聪慧过人,四五岁时就开始读《诗经》、《左传》、《战国策》等博大精深的古文,后来接触到中国的经史子集等篇章,为其后的个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912年公派德国留学,主修法律,旁修音乐,并结识了他的妻子,擅长钢琴演奏、作曲、声乐和小提琴的德国人华丽丝。青主曾明确表示过:如果没有华丽丝,他不可能取得那样的音乐成果,尤其是在钢琴写作、和声配置等方面。这对中外夫妇共同探讨和研究,用西方的作曲方式体现着东方诗词的内涵,使中国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更加富有创造性。1922年回国,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开始“亡命乐坛”,受萧友梅聘请,供职于国立音专。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艺术歌曲成为其主要的创作体裁。

61b95a1769ff9_html_3125af29482a8054.jpg朴泰俊1900-1986生于大邱,1916年进入平壤崇实大学,期间受到传教士西洋音乐的影响。1921年大学毕业就职于马山昌神学学校。1931年开始担任教会合唱指挥。1932年留学美国,专攻合唱音乐和教会音乐并获得音乐硕士学位。1936年回国就职于平壤崇实学校。1952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乌斯塔大学获得名誉音乐博士学位。1954年梨花女大合唱音乐会在首尔市公馆举行,韩国音乐史上第一次演奏了亨德尔《弥赛亚》全曲。1964年担任延世大学音乐学院院长。1970年获得国民勋章木槿花奖。1986年病逝,安葬于基督教墓地。

2.2和朴泰俊的代表作

2.2.1《大江东去》音乐分析

青主一生共创作了32首艺术歌曲,为古诗词谱曲占15首之多,其中以《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最为著名。《大江东去》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此曲是留学德国时,根据苏轼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谱写的独唱曲。

《大江东去》为二部性加结尾的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的调性布局为:e小调——g小调——e小调。全曲以没有“引子”的方式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间奏则运用了转调、节奏变化和音区变化的创作手法,节奏密集所产生的紧张感和转调后的色彩对比,为歌曲添色不少。第1小节,作曲家通过左右手柱式和弦反行级进的非功能性和声配置,使得e小调的调性感觉很模糊,在第2小节短暂的稳定之后,第3小节通过等和弦转调向bB大调离调,然后又进入g调。这一系列的调性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情绪的起伏动荡。伴奏上,稳定流畅的织体,左手上柔和、起伏的分解和弦,使音乐由对壮丽山川的描绘转入思古之情的畅抒。

青主留学时期的欧洲音乐,是后期浪漫乐派的风格,这时期的作曲家,使用变化和弦,让乐曲的色彩更丰富,更多元化安排乐曲的调性变化,打破大小调的系统,充分表现不同的音乐个性。青主的和声运用、调性安排,是当时欧洲作曲家们的作法。尤其和声配置方面,主要秉承了古典时期的大小调功能体系,突出正三和弦的运用,间以副三和弦;离调和弦的运用主要通过各声部的就近进行予以实现,很少以功能化的方式运用。

2.2.2《同志想法》音乐分析

创作于1922年代,以友谊表现青少年时期暗恋的李恩尚的诗《思友》为歌词,由朴泰俊作曲。此曲分为3个大乐节,共24句,以ABC流节形式展开,第一个乐句A是由相同间隔的节奏和沉稳的曲调组成,B部分通过半音音程改变了感觉,以4/4节拍开始。在第三乐节C中,变更为9/8节拍,为了营造歌曲的氛围,进行了4种变化。正如前面所说,4/4节拍到9/8节拍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指挥法、快速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歌词部分是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包含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场面和感觉。

A部分描述了四季的场景和感觉,B部分描述了为朋友唱歌的样子,C部分描述了朋友的珍贵。(A 부분에서는 4계절의 장면과 느낌을 묘사하였으며,B 부분에서는 친구를 위 해 노래하는 모습,C 부분에서는 친구의 소중함을 묘사하고 있다.)

2.3主、朴泰俊创作之对比

2.3.1同点

1)中、韩两国艺术歌曲的开创者

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时创作的《大江东去》被学界公认为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1922年朴泰俊创作的《同志想法》被认为韩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二者在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上基本相同,都是在国家动荡之际,新的社会思潮推动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而创作的时代精品。

2)学习西方音乐的经历

1912年,青主留学德国,主修法律,兼修音乐。留学期间学习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及作曲技术,回国后受聘与上海国立音专。朴泰俊在崇实专科学校就读时,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习声乐和作曲的基础,创作了《秋夜》、《小巷》等早期的童谣作品。1932年留学美国,留学期间进一步系统学习了西方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归国后供职于崇实专门学校及延世大学为韩国的宗教音乐、合唱及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3.2不同点

  1. 二者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不同。青主早年投身革命,后“亡命乐坛”六年,对音乐的贡献属“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巧合,其主要的贡献在艺术歌曲和音乐美学方面成就卓著;朴泰俊则把音乐作为终生的事业来追求,创作题裁涉猎广泛,最初进行童谣等艺术歌曲的创作活动,后期主要从事合唱和宗教音乐的普及与推广。

2)二者所受西洋音乐影响不同。青主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主要受浪漫主义时期瓦格纳和胡戈.沃尔夫的影响,极为重视音乐与诗歌相辅相成的结合问题。朴泰俊最初受哥哥朴泰元的影响,自学风琴演奏。随后受传教士的影响,在童谣歌曲的创作中,运用了西洋音乐技法。

3中、韩早期艺术歌曲创作深受西洋音乐的影响

青主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词曲结合、和声运用、还是钢琴伴奏写作、音乐境界等方面,虽仍处于专业艺术歌曲的初步创作阶段,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多年西洋作曲技法的学习的结合,正是青主的艺术风格之所在,对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朴泰俊很早从哥哥那里学习西洋音乐,一生共创作150多首歌曲,包括童谣、艺术歌曲、教会歌曲、合唱、校歌等,是韩国合唱运动的先驱。特别是许多艺术歌曲的形式或调性体系,和声等音乐要素是以西方音乐技法构成的。韩国早期艺术歌曲能够很好地感受和表现20世纪民族的历史和喜怒哀乐,奠定了韩国音乐发展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 《中国新音乐史论集》柳景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8。

3. <서양음악사>, 홍세원, 연세대학교 출판부, 2001.

4.<음악교육의 현대적 접근>, 이홍수, 세광음악출판사,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