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学苑 贵和家园---校园“和”文化理念阐释与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仁爱学苑 贵和家园 ---校园“和”文化理念阐释与实践探索

赵城年

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中心学校

“和”文化是大通县桥头镇中心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浸润人心的氛围,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在长期实践中,学校追求和谐、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最终形成了校园“和”文化办学体系。

一、校园“和”文化办学思想提出背景

1.社会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区域文化背景

桥头镇位于青海省大通县中南部,是大通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文化悠久。全镇辖22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主要聚居着汉、回、土、藏、蒙古、满、壮、撒拉等11个民族,总人口14.4万人。镇域内有西宁古八景中的“金娥晓日——娘娘山、“奇峰突兀”——老爷山;青海的“八达岭”——明长城遗址。

3.学校发展现状

(1)办学基础良好扎实。经过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荣获青海省绿色学校、青海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西宁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西宁市文明校园、西宁市校园安全管理示范学校.历年来积累的办学成果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改革扎实推进。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符合校情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立足校本培训,用骨干教师的力量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引导教师加强团队合作,充分整合并发挥团队的整体潜能,这是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3)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学风纯真,教风严谨。桥中师生在“师生和谐发展成就出彩人生”这一办学理念指引下,有着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勇于拼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作风。

二、校园“和”文化办学思想提出依据

1.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内涵

第一,和育原理(人与道)。这是所谓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的核心精神。
第二,和立原理(人与人)。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的立己立人的精神的体现。这种和立意识,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精神。

第三,和生原理(人与自然)。这是“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辞传》)的精神的体现。和生意识即以共生意识为基础。

第四,和处原理(人与社会)。这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精神的体现。

2.中国近现代的“和”文化内涵

在教育领域,无论古今中外,“和”的思想都由来已久。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包括“礼、乐、书、数、射、御”在内的“六艺教育”。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主张实施体、德、智、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王国维先生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完美之人物”。所谓“完美之人物”就是一种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蔡元培先生在1920年发表普通教育的宗旨时,强调要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人的培养要“五育并举”,和谐发展。

三、校园“和”文化引领下的办学实践体系

1.刚柔并济的学校管理文化

根据“和”文化的内涵,“尚中贵和”应该成为桥中的一种精神,成为学校管理者与管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精神层面:和生志向,和生智慧,和生质量;和生凝聚力,和生向心力,和生创造力;和生雅思,和生雅言,和生雅行;和生锐气,和生才气,和生大气。

管理层面:轻重相和,重点工作与其他工作相和;缓急相和,紧急任务与常规任务相和;刚柔相和,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相和;上下相和,部门指导与教师执行相和。

人自身层面:德能相和,涵养师德与锤炼师能相合;身心相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合:眼手相合,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相合:言行相合,言语表述与具体行动相合。

人与人层面:互相尊重为和,因为人都有自尊;互相赏识为和,因为人都有潜能;互相协作为和,因为人都有短板;互相包容为和,因为人都有缺点。
2.和”文化课堂建设及“三色”课程体系
课程文化建设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实施,另一个则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前者重点打造具有“和文化”特质的教学课堂,教与学相合、传统教学与信息化辅助相合、教学重难点突破与教学策略相合、课堂互动与教学效果相合、教学行为与学习方式相合。后者重点开发具有“和文化”特质的“三色”课程。基于“关注师生发展成就出彩人生”这一办学理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优化组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色”课程体系。三级课程均衡设置、有机融合、有效互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主色课程、亮色课程、特色课程和谐开设,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快乐向上、身心健康的活力少年这一育人目标。

3.以“五育和谐”为追求的“和谐德育”

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有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行合一。以培养学生的仁爱和宽容德行为核心,道德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观,有效落实“12345”德育工作法。德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所决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体系,三方形成合力促使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4.以“和”为中心,强调和谐、简洁、典雅的环境建设
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承载物。我校物质文化建设除其教育性外,还体现出协调、和合相生的特点。

(1)做好走廊墙面艺术文化。四楼励志走廊、三楼书画走廊、二楼法制走廊、一楼科技走廊等文化设计,力求实现走廊墙面整体文化的创新与突破,既丰富学校德育形式和内容,也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做好书香温馨校园文化。主要由阅读休闲区、漫步休闲区、才艺展示区等构成。让物质文化成为一门隐性的育人课程,对学校师生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做好草木育人。栽种高原海棠花等特色木种,既能美化环境,装饰校园,又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搭建海棠亭等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和设施,与草木交相辉映,使师生受到美感教育的同时,确立爱美、赏美、创美的高雅情怀,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四、校园“和”文化引领下的思想内涵建设

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快乐向上、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学理念:师生和谐发展,成就出彩人生!

办学愿景: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人民满意的“仁爱学苑,贵和家园”!

治校方略:以德立校 依法治校 教研兴校 质量强校

校 训:崇德 尚学 贵和 笃行

三 风:

校  风:和而不同 乐在其中

教  风: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

学 风: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发展定位:

德育为先导 质量为主线 艺体为特色

学校精神:

志存高远,担当进取;勇于创新,海纳百川;

用心用力,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敢为人先。

校园“和”文化引导着桥头镇中心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协调着所有的力量,以合作的方式促进学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