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3

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段红梅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职业院校应该发挥专业优势,不断创新发展,对职业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清晰认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明确当前的文化育人现状,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认真汲取营养,传承中华文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学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由于教育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当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文化育人体系,存在与专业课程建设衔接不够、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短缺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缺乏正确指导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育人成效。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将其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以传统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助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的提升。

  1. 职业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鼓舞人、塑造人,把育人主线贯穿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循着内引和外联的路径,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达到“陶情操、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职业教育“三服务三结合”的理论,即服务专业、服务学生,服务于毕业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并确定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理清“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相符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改革。

二、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改革

职业院校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均备的综合技术人才。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00后”学生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滋养教育。不少孩子,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以自我为中心,集体归属感降低,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胸无大志。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陶情操,磨心志,完善人格,养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爱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弘扬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解決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进一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与专业课程构建衔接不当

当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常是以独立课程体系的形式或设立选修课程开展教育,并未与职业专业教育充分融合,所导致的教育问题,则是职业学生本身需要学习自身的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对于需要占用课时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引导,被动式参与课程教学。与此同时,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衔接不当,导致学生无法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契合点,难以真正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且现阶段由于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发的严重不足,从而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短缺

职业院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力量,只有具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普遍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首先,职业院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尚未组建专业师资队伍,通常是由思政教师或班主任作为课程教师。其次,职业院校在进行师资引进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工作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并未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需求,导致人才引进存在诸多问题。最后,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师,缺少定向专业培训所储备的知识和更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同样止步不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教学效果成果展现。

(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缺乏正确指导

大部分职业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体系,对学生展开理论知识教学,但由于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在实践中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实质上举办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相比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修养,对其日后参与实践工作岗位有诸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给予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很难依靠单一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生缺少融入社会实践的机会。

职业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则需要大家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其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切实培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以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以与职业院校所在地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引入企业的多元化资源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学生感恩、诚信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一方面,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予以支持,并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整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由政府部门带头联合社会组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组织多样化社会活动,同时也可以承担志愿者相关职务,有效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另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有效培育职业学生职业素养。

(二)构建专业师资队伍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是职业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力量。当前由于师资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所以,必须着力打造专兼结合,具有高素质文化育人能力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诸多企业和社会组织机构,均引进或着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院校在打造兼职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可以从企业中选取优秀员工作为兼职教师,聘请其定期到职业院校内开展专题讲座、授课等活动,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认知和理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对企业员工职业素养、道德规范提出的要求,了解企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形态,继而重新定位自己的职业观。

(三)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传统文化内涵

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是职业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教育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颁布的相关纲要,对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关要求,主要应加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人文修养以及道德品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程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职业院校要进行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开放,安排具体国学课程时间,采取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使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学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校本教材;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 构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体系

职业院校要丰富师生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中既要有常规的教育学科活动,又要有结合养成教育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和彰显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特长。师生可以共同创作和改编,把枯燥的古文用表演形式再现和演绎,再现古诗文的意境。这样一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师生的视野、心志、人格、情感、个性等方面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延伸的有效途径,是对理论知识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促进职业学生身体力行的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内实践,凸显职业院校特色。一方面,借助职业院校多样化的学生社团,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组织,可以打造多种优秀传统文化社团,例如,汉服社可以在春季鲜花盛开的时节,举办花朝节,组织职业学生共同身着汉服祭拜花神,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文化志愿者协会则可以组织爱心义卖、日行一善活动,帮助当地的福利院、养老院,以及具有先天性疾病和自闭症的儿童。另一方面,在校园内组织竞赛活动,例如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书法大赛、茶艺表演大赛等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多个层面和维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切实强化人文素养。职业院校可以选择走廊墙壁、楼梯台阶等场所作为宣传平台,学前教育专业可以选取书法、手工等,设计专业则可以融入剪纸、绘画等,音乐专业则可以引入传统茶文化作为选修类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校外实践,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职业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外实践体系构建,第一,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区域文化资源展开深入挖掘,为传统文化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资源。例如,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民俗文化村建立合作关系,在当地构建教学参观基地,让学生可以在此参与社会实践,开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视野。同时,与当地的敬老院、福利院、残疾儿童学校等社会机构,共同组织公益类活动,实现对社会的关怀和爱护,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仁爱意识。第二,与民间工艺师傅协同,开设校外技艺传授班,通过学徒制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手工艺,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自觉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累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其中包含人际交往以及道德规范的诸多内容,对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是引导职业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打造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开发教育融合课程与教材、建设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职业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更加理想化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晓慧.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3):93-94.

[2]李彦湄.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路径探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5):52-55.

[3]刘晓明.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江苏高教,2005(4):71-73.

[4]李东霞.在高校德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26-28.

[5]黄燕梅.工科类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才智,2019(30):125.

[6]刘晓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调研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0):63-64.

[7]万建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品位经典,2019(6):97-100,116.

[8]陈伟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