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3

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思考

梁喻深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发生率和影响力呈上升态势,一旦局面失控将危害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提升网络舆情共同治理,应当关注舆情治理中议程设置环节。加强监管,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发展。厘清真相,尽量客观公正全面。善用直播,实时提供信息疏导民意。提升素养,促进网络言论理性有序。

【关键字】议程设置 网络舆论 传播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公民对各种现象进行评判的愿望强烈,从而伴生的情绪表达广泛存在。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公民在网络上的发言远比在现实世界中更积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公民进行信息交互、意见表达的载体日益丰富。另外,网络群体日益庞大所产生的网络舆情影响力不断增强,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失控频频发生,对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严峻考验。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议程设置理论

1972 年,麦克斯维尔·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在《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明确提出议程设置概念,他们认为大众媒体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影响他们对事项重要程度的排序,决定哪些是重要议题。之后,不少学者更提出,“议程设置不仅影响人们想什么,更影响人们怎么想”;公众网络参与到公共议程中来,能促进政府决策的有效性。议程设置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于显要性转移的理论,包括客体显要性和客体属性显要性。客体显要性的转移是对议题的“重要性程度”的传递,客体属性显要性转移是对议题的“观察、思考和认知方式”的传递,其过程被称为属性议程设置。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代变化要求,议程设置外延不断扩充,功能和目标指向也越来越广,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传播显得格外重要。

(二)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

1.舆论

舆论是一个汉语词语。解释为公众的言论。是人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舆论简单的定义是: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

2.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科技发展到网络时代,在网络平台中出现的表达各种观点的言论,在国内,对网络舆论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关于到底是网络舆论顶起的焦点事件,还是焦点事件引发网络舆论没有人能够说清,但是分析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网络舆论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网络舆论应该包括网络平台中的所有舆论。狭义的网络舆论是指网络中群众的言论,表现为网民对各种新闻事件的评论、留言、发贴、跟帖、发微博,并通过各种不同价值观的讨论、辩论最终形成较大影响力的意见。

3.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4.概念区分

刘毅将舆情,舆论,民意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认为舆情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当这些情绪、态度和意见趋向一致并被大多数人认同时,才会成为舆论,即“社会整体知觉综合意识”。舆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信息型舆论,一种是意见型舆论。网络舆论发生在网络这一特定空间里,我们将它定义为网络使用者的意见和态度的综合。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民,客体是在网络空间里被表达和传播的信息以及意见和态度。

(三)议程设置与舆论传播

要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途经一定要提到一个传播学的原理——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的重要传播效果之一,即传媒通过报道议题的设置,通过设置议题报道的重要程度,来构建舆论环境。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媒介”为核心,由于传统媒体线性传播的特点而不得不对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议程设置的过程,然而议程设置理论的局限性就在于只强调了媒体“设置”议题的一面,忽略了受众的舆论影响议程的一面。随着网络的发展,议程设置对舆论引导的作用也应该有所调整。Web2.0、3G技术对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信息发布的实时性、网络渠道容量的丰富性、受众互动的简易型。网络的“溢散效果”日渐体现。一方面信息随时随地发布,网民也能议程设置。网民发布信息的便捷性,自媒体时代到来,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新闻,摇身一变成为传者,多数网民参与的意见甚至可以形成意见雪球越滚越大最后成为焦点事件,甚至影响媒体议程。另一方面,渠道容量丰富,新媒体也能议程设置。随着近几年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己经成为通过“溢散效果”影响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重要媒介。例如网络媒体利用其渠道容量的多样性通过放首页、置顶、汇集、组织引导帖等多种方式引导舆论。可见,网络媒体已经能够进行议程设置,其模式一般为网民跟帖、评论形成多人关注,网络媒体通过置顶、组织引导舆论,再追踪报道事件进展,形成网络舆论场。

二、遵循传播规律,有效引导舆论

(一)加强监管,促进网络舆情正向发展

作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主体,政府既是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疏导的关键主体,也天然具备了其他任何个人和组织无法比拟的资源和权威 。舆情引导的有效实现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调配合,更离不开舆情监测与监管的双管齐下。一要建立协调联动反应机制。组建统一信息互动平台,构筑畅通渠道。在彼此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中,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减少因信息缺失而引起的信息反馈不及时、舆情发展不可控的现象。二要搭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系统,做好网络舆情预警。通过构建规范化的信息监测,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有效地阻止有害信息、谣言信息、非法信息的广泛传播,并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正确引导及推送。三要完善舆情即时反馈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保持积极正面态度,密切关注舆情事件的发生缘由、过程以及结果,主动、及时、准确和有效地回应公众疑虑,才能更好地抢占社会舆论阵地,掌握公众舆论的主导权。

(二)理清真相,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全面

网络媒体受众的广泛性、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使其新闻生产的能力、议程设置的能力以及引导公众关注焦点的能力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在热点舆情事件发生后,为争夺话语权和点击量,网络媒体常常在事件信息尚不完整的情况下抢发信息,并且采用标签化、情绪化等具有主观倾向性的传播手段报道新闻事件,影响网民认知,引发舆论发酵。特别是在由视频引发的热点舆情事件中,视频是公众了解舆情事件真实情况的重要凭证,但由于视频的“技术性信息隐藏”,眼见为实并不等于事实真相。网络媒体凭借“刻板印象”和“弱者伦理”等情感因素,在不全面了解隐藏信息的情况下先入为主抢发报道,如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四川“泸县坠亡案”、海口“城管打人案”等,会进一步强化网友对“城管”“警察”等涉及公权力群体的负面印象,刻意设置社会矛盾议程,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弱化了传播效果,激化放大了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媒体在进行媒体报道之前应尽可能了解视频隐藏信息,在结合报道及时性、公众兴奋点和受众疑惑点的情况下客观真实反映舆情。尽管网络媒体的出现抢走了传统媒体部分的议题设置权,但传统媒体由于其权威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往往在事件二次传播中更占据优势,所以传统媒体应发挥二次传播的优势,在后续媒体报道时在后续媒体报道时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信息筛选和报道,科学设置议程,转变传播策略,避免新媒体场域中的“群体极化”效应。通过对事件进行更准确的还原,补充新媒体首发信息“倾向性、主观性、片面性”的问题,避免虚假信息的不良传播,及时疏导公众情绪。

(三)善用直播,实时提供信息疏导民意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更改变了公众社会交往、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相比于文字、图片、语音以及富媒体化的视频,直播具有更强的信息即时性和互动性,直播的引入让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由原来的“结果公开”过渡到如今的“过程公开”。2016年 7 月南方暴雨,各路媒体充分运用直播、数据可视化等形式、新技术实时跟进灾情报道,中安在线甚至直播了“抗洪救猪”的全部过程,引发千万网友围观。2017年7月连云港反核群体性事件中,前方群众同样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引发数万网友对连云港事件的关心和关注。在热点舆情事件中,无论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还是平息各种谣言和不负责任的推测,信息公开成为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而直播技术的开放性、互动的实时性、传播的鲜明个性、不可篡改的真实性是信息全过程公开的良好选择,也是疏导民意平息舆论的较好方式。近年来,移动视频直播正成为政务公开和与民互动的新常态,面对热点舆情事件时,政府应当善于利用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即时传播成本小、效率快、效果大、影响远等天然技术优势,以更好地设置议程和引导舆情。

(四)提升素养,维持网络言论理性有序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进行了定义: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体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和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生产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实现网络舆情引导,需要每个网民自觉遵循网络使用规则,提升事物辨别认知的能力。因此,一要坚持客观态度,不盲从、不随意听信小道消息,在尊重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理性发言。网络舆情失控的部分原因是虚假消息泛滥,遮盖了正确信息。小道消息往往存在严重个人情绪或态度倾向,不注重对于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在舆情爆发过程中极易对公众认知造成误解。因而要对未经证实的消息不散播,对激进言论不擅自评论,做到独立思考,公正看待。二要丰富知识涵养,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通过传承经典文化精髓,吸收时代文化内涵,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不断拓宽自身视域,深化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在大是大非面前看清事件本质,分辨真实与虚假、善良与邪恶、正确与错误。



参考文献:

1.祝华新, 胡江春, 孙文涛. 2007 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 今传媒,2008,(2):31-4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 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94.

3.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 5) : 86-99.

4.潘雅婷,杨永恒.中国新媒体时代下的政策议程设置———以天津“8.12”爆炸事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7( 9) : 35-41.

5.徐慰增,何得乐,阿去克,夏志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04)

6.梁蓬飞.《弱势样态:因特网舆论功能的环境描述》,《当代传播》2002年第4期.

7.李先灵.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网络治理策略刍议[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 5) : 141-144.

8.谢耘耕,裘一娜.“议程设置”模式下的危机传播与应对[J].新闻与写作,2010( 11) : 25-27.

9.潘成清.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 5) : 180.




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资助(课题批准号:GUT20F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