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2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唐振

安徽省淮南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 淮南 232008


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接受了相同时间的语文教育,其实际的学习效果是很有差异的。究其原因,当然是受了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而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习惯的影响。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帮助。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且必需的教育工作。

一、习惯与语文学习习惯

(一)习惯与学习习惯

一般认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即习惯是长时间反复历练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习惯行为特质的背后是人的大脑皮质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已经成为人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心理现象。习惯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特性,即“养不成好习惯”,便养成坏习惯。

学习习惯指学生无条件的、自动的学习行为或倾向,它来自于强烈的内在心理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日常需要而不是额外负担,它能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自觉探索、创造,自觉将教师的指导与建议应用于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学校生活只是学生全部人生的一部分,离开学校学生将要面对更为广阔的世界,好的习惯与素养是面对任何境况、处理任何事情都需要的。

(二)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习惯指学生在长时间内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语文学习行为、思维方式或倾向。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学习内容繁复、学习时间长久、学习形式开放、学习场合多样、学习结果潜隐、学习功用倾向于实践,所以更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中,语文学习也更能够提供空间、机会和素材去促进良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高素养的体现,表现在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自主积极地解读人生、认识社会,从而增强体验、培养情感、塑造人格。

二、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

(一)书写规范

书写规范是语文的基本功,指字体端正、字迹清楚,不写错别字、不写简笔字、不写已经废弃的简化字。对书写规范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写字姿势与写字的基本功抓起。要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都要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另外,语文教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板书和作业批改的书写。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手写体文字就是教师书写的。教师的书写,尤其是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代表一种人际的交流。工整的书写能给学生树立榜样,给学生带来美感。

(二)善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学生学习的“拐杖”,是学生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还可以学习到许多文化历史知识。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查阅工具书,比如通过查阅工具书去感受一些字、词和成语的细微差别;在预习时就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做解释、造句;将课外文章拿到课堂,就其中的个别字词使用进行商榷;还可以就工具书中的俗语、成语故事进行扩写和改写。学生的自觉性在初始时常由教师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所激发,因此语文教师一旦就使用工具书开展活动,务必安排对此活动成果的检查与评价,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广泛阅读

这里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要重视对教材的学习,更要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得知识。阅读的内容可以来自书籍、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介,可以是名人传记、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学术评论,也可以是社科文献和科学著作。广泛的课外阅读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指导。哪些书当读,哪些书不当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判断力;哪些书应先读,哪些书应后读,教师应该协助学生选择;有些书只需略读,教师不必要求过多反馈,有些书需要精读,教师可以就其在全班开展讨论活动。不仅如此,阅读要从学生兴趣出发,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的素质;阅读要与课堂相联系,课内外内容的脱节容易使学生迷失学习的目标及方向;阅读要有反馈,读书笔记、文章摘抄,哪怕是剪贴本,也要有成果展示出来;阅读要适合学生水平,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有希望达到阅读的目标。语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阅读有很大关系。

(四)勤思好问

学习与思考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多元解释的学科,尤其是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上,没有固定答案可言,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思考的机会和天地。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要以民主的态度和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质疑;要对学生的兴趣点具有高度敏感力,帮助学生提出质疑;要促使全班学生对疑点进行交流,力求全体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越是能够感到自己的提问被肯定,就越是有动力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创造力与探究精神就会逐渐成形,渐渐在学生的全部人生中发挥作用。

(五)勤于背诵

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方法,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背诵习惯的重点在于多用多查。学生一旦觉得背过的材料可以用上,就不会太在意背诵时的枯燥与无聊。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背诵竞赛活动,或者拿与背诵材料相关的文章给学生作测验,增强学生的背诵动机。还可以将背诵与默写联系起来进行检测,尤其是当堂默写,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背诵效果,使学生检验自己的背诵情况,还可以获得学生背诵的真实信息。

(六)勤于练笔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自主性强,自主性强,不受体裁、时间、题材的限制,比起课内作文,它更能够传达学生的真实感受,也更能够出精品。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对精品作业的判断力,如果发现好的练笔文章,可以通过推荐发表、在全班讲读等方式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他们以努力的方向。课外练笔不仅包括写,而且包括修改,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让他们把初稿念一念,一边念一边改。要他们了解,写作不是交差,而有一种对自己情感表达的责任和义务。

三、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学习成功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对当代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对语文学习习惯有基本的了解,要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通过长期、认真、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些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致耐心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特别的细致和耐心。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发现学生的具体学情;只有耐心启发、引导、帮助,才能使学生有信心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同时要与教师的具体指导相结合,要有具体的标准和规范,要督促学生持之以恒,行动到位。

(二)严格要求且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语文教师严格要求且坚持不懈。好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养成 ,坏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正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并要经常检查、时常提起,使学生具有养成习惯的意识,并且朝着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去努力。

(三)及时评价和反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教师能及时评价和反馈。对学生哪怕只是点滴徽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评价,让学生从教师反馈的“信息”中去感受自己的变化,增强行动的信心。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了初步的是非观、评价观。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在课上联系自己周围的实际,或从自身、或从同伴身上看到的进步和变化,来督促自己,进行自律。

(四)身教重于言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求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本人具有学习语文的诸多良好习惯,就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良好影响。比如说,教师阅读广泛、知识丰富,学生便会由衷地钦佩、倾慕,由此产生内驱力,也逐渐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此外,利用家庭教育因素,寻求家长的支持配合和督促检查,也是提高培养习惯的速度和效果的有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