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现象对“0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挑战及培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偶像崇拜现象对“ 00” 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 挑战 及培育路径探究

刘资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流行,“00”后已经大批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生力军,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跟踪问卷调查,分析“0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揭示“0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挑战,探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偶像崇拜;0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课题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资助(项目编号:X2018034)

作者简介:刘资(1988-),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福建中医药大学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如今大学生已经是“00 后”的一代,他们自小成长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互联网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形象大幅提升的年代,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铸就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注重个性追求、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意义重大。但同时大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人生阅历不足,明辨是非能力弱,要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还存在困难。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偶像崇拜现象普遍,偶像崇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寻找自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偶像崇拜会影响直接大学生“三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偶像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会直接影响其崇拜者的“三观”树立。因此,偶像崇拜现象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当前“0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

本文采取跟踪调查的形式,对福建某中医药院校2018级180位学生进行了两轮不同时间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两次问卷结果,了解当前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价值观认可情况。同时对比两次结果,分析大学偶像崇拜及价值观认可变化的情况,以探寻影响因素。

2018年初次调查中,发出问卷180份,收回180份,有效问卷179份。问卷结果显示83%的学生有崇拜的偶像,并将其作为自己学习榜样。从崇拜偶像的对象看,84.4%的学生偶像为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专业名人、商业人士、政治领袖占10.4%,老师、家人、身边同学占5.2%。大约85%的学生获取偶像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及自媒体。从具体数据分析看,大多数崇拜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的学生,都源自当下热播的影视剧或者综艺选秀节目,且崇拜理由多为明星出众的长相及展现出的对专业认真、努力的态度。初次调查中,多数学生未将崇拜偶像与个人信仰、人生发展相关联,从众追星的心理现象较为明显。

2021年实施的第二次问卷调查,发生问卷175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70份。结果显示88%的学生有崇拜的偶像。从崇拜偶像的对象看,45.5%的学生偶像为娱乐明星、体育明星,钟南山、张伯礼等医学领域专家占18.2%,袁隆平、钱学森等科学家、革命烈士占18.2%,当代政治领袖占9%,老师、家人、身边同学占9%;大约61%的学生获取偶像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媒体、网络及自媒体;23%学生获取偶像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课堂、教科书、专业书籍;在偶像崇拜对象变化原因自我分析中,成年更为理性,知识面广,接触面广两个原因占80%左右;从偶像应具备的条件看,有人格魅力、有个性和气质、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是前三选择;从偶像对个人影响看,人生价值观形成占第一选择;除此之外,89%的学生开始有明确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54%的学生经常思考价值观和信仰问题。

两次问卷结果对比显示,偶像崇拜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呈现平稳增长趋势;随着年纪增长及社会环境变化,学生崇拜的偶像出现了明显变化,既体现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稳定性弱的特点,又反映大学生偶像崇拜渐趋理性化特点;从偶像崇拜对象看,从最初对偶像的外貌特征的关注多过对其品质才能的欣赏,偶像欣赏标准表现肤浅与表面化,到重视偶像的社会贡献、个人成就、优秀品质的倾向,体现偶像崇拜由表层性崇拜向内在化崇拜的趋势;在崇拜对象中成比例上升的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政治领袖、科学家、革命烈士,体现了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时事的更多关注;从偶像信息获取途径看,虽然网络媒体仍是主要渠道,但学校教育也成为了重要途径来源;从价值观形成角度看,大四学生呈现出对自身信仰、价值观更为有意识塑造、更为重视的趋势。

二、偶像崇拜现象对“0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挑战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偶像崇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倾向,因此,偶像崇拜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存在挑战。第一,多元化的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产生的价值选择困惑。随着全球化进程,多样化文化不断交织碰撞,各类流行文化借助新媒体推广宣传,不同类型娱乐性偶像层出不穷,且更新快速,涉及领域广,迎合了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的特点。这其中也包含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对中国意识形态的侵蚀,不断输出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消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二,偶像崇拜参与方式网络化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得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各类偶像信息,直接参与偶像互动,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但网络的虚拟性及匿名性,淡化了大学生对网络相关行为准则、法律的认知,错误以为网络世界不需要对自身言行举止负责,阻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第三,偶像崇拜中突出自我感受最大化造成大学生知行不一。大学生在偶像崇拜中过度注重自我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依赖与心理上的满足的现象,会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对偶像崇拜时,又无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趋向。

三、偶像崇拜现象视域下“0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培育路径探

尽管巨大的挑战存在,但机遇并存。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要正确认识偶像崇拜心理,更要重视偶像崇拜的效应,以此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学校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首先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各类课程育人合力。打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专业课程、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等组合架构的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立起受学生欢迎的学习转化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日常化、形象化、具体化,以更接地气的培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解读、宣讲,树立正面典型、多样化的偶像形象,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的光环,学习偶像内在的精神品质,纠正盲目和非理性的崇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偶像的闪光点,用偶像的力量对其进行启迪,激励学生由仰视的旁观行为向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转化。其次,注重校园文化构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校园文化中重视树立校园偶像、榜样作用,依托各类讲座讲坛,邀请专业领域专家,以专家自身学术、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修正对偶像标准认知。抓住伟人、名人纪念日、诞辰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

第二,社会发挥制度保障作用。构建公众人物监管机制。对公众人物言行举止要有相应限制,对于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公众人物应直接对其封杀限制,避免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大众媒体应积极弘扬正能量,参与培育社会优质偶像。杜绝为博关注度、点击率大肆报道偶像的八卦绯闻和恶劣行径,而应该从有利于大学生成长角度出发,报道各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成功背后努力奋斗的个人,树立平民偶像。加大对历史名人、社会贡献度大的科学家、学者、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宣传,引导大学生理性崇拜,注重精神偶像崇拜。例如近年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国从医护人员、科研人员、警察、社区志愿者各领域为抗击疫情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都可以将其宣传成为大学生偶像崇拜对象。

第三,大学生个人自觉参与实践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标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关键。大学生要主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才干。实践经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甄别是非的能力,将个人理想与发展融入社会建设大流中,从而客观审视偶像,理性崇拜,选择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神偶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朱晶璇. “互联网+”语境下95后大学生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21.

[4]王戎.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第13期):P27-28.

[5]朱瑾, 朱成功.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