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与分析

王利伟 1,刘娜 2

1.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 93498部队,河北石家庄, 050071


摘要:现代学徒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的主要育人机制。针对用工单位对现代学徒制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企业层面、教育培训层面和师资力量层面分析现代学徒制推广受阻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发展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导向,通过教师和师傅进行联合传授培训的职业教育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将学徒培养和职业教育相融合,提出了现代学徒制。2008年,美国、英国相继颁布了各自的学徒制法案。2012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了对11个国家的学徒制系统研究。2014年,新西兰引入现代学徒制培训。2015年,澳大利亚进行了学徒制系统改革,力求通过改革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和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徒制在各地展开了探索实践。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可见,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育人机制,既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有理论层面的支撑。现代学徒制充分利用校企结合的机制,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的不足,形成了全新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现代学徒制由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场所,因此企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而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相应培训课程,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企业特色。在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双方的利益均得以兼顾,提高了人才培训效率。

实践中发现,本应受到用工单位的欢迎和支持的现代学徒制,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用工单位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参与性不高,保持观望态度。本文从企业层面、教育培训层面和师资力量层面三个方面分析现代学徒制在推广过程中存在障碍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推广障碍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不少用工单位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在企业层面、教育培训层面和师资力量层面三个方面存在问题,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并未达到理想效果,不少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性不高。

(一)企业层面

首先,投资风险不可预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学徒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人、财、物进行保障。大量的投入,和漫长的、不可预测的产出,对于企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此外,由于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培养的学徒能否适应新技术要求也未可知。

其次,岗位准入门槛限制学徒培训。很多岗位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方可持证上岗。尚在培训期的学徒往往会被准入门槛限制,无法接触和了解相应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而造成学徒难以满足用工单位的使用要求。

再次,企业需要维护核心利益。各用工单位往往都有各自的生产、管理、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属于各单位的内部秘密。如果受训的学徒掌握了这些信息后,转而进入其他企业,就会导致本单位的技术机密外泄。而受训的学徒只是学校的学生,并非用工单位的员工,用工单位不可能通过法例对其约束,因此,为了避免对自身造成不可预期的损失,用工单位往往也会回避对学徒进行较深入的带教、培训。

如此以往,学徒制培训进入尴尬境界,用工单位认为投资风险过高,培训流于形式,进而无法达到用工单位预期效果,最终导致用工单位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教育培训层面

人才培训目标与单位发展目标存在差异,造成用工单位对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持谨慎、观望态度。学徒具有学校学生和用工单位成员的双重属性。在用工单位实习期间,学徒以单位成员的身份参与生产运营的全过程。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单位发展目标往往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被忽视。从而造成人才培训目标与单位发展目标存在差异。学徒在实习期间按照人才培训目标完成相关培训,却可能与用工单位的预期存在偏差。学徒自然会被贴上“不行”的标签。用工单位对培训效果持否定观点时,也就对培训失去了兴趣。

(三)师资力量层面

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学校新入职的教师多是应届毕业研究生。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理论,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当前各学校教师的普遍现状。即使部分教师入职前拥有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但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其所拥有的工作经验会很快沦为过时经验。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造成教学内容空泛、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点。

同时,用工单位的技术骨干虽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但普遍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技能。师傅的经验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即使完成传授,也往往是机械性的传授,缺乏理论铺垫,学徒并非真正理解掌握。由于学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出现断层,进而导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难以达成预期效果。

三、改革建议

(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使学员获得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能力和发展潜力,抛开市场支撑的人才培养是盲目的培养,因此,校企合作主要目标在于人才市场化培养,营造真实的市场环境,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开展培训。

(二)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双方共赢

通过校企携手将人才的理论培养和技能培养需求相结合,促进人才价值提升,院校通过将学生输入企业进行实训,在师傅的带领下促进其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企业可通过人才培养,为自身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对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虽然没有提出更高的标准,但要求两者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建立一个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融合,是适应现代学徒制要求的基本途径。定期派遣教师到用工单位开展跟产跟学,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为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员工强化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实现校企人才队伍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加强校企之间的全面合作,强化校企双方的培训人员队伍建设是进一步提升和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根本方法。校企深度融合,全力合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将会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0):9-11.

[2]宫波,李蕾,高维艳.践行十九大精神构建高职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J].北方经贸,2021,6:19-20.

[3]齐亚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2016.

[4]董甜园.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重庆,2018.



作者简介:

王利伟(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航空机务维修。

刘娜(1980—),女,工程师,研究方向:装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