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在高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何秀兰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接官亭镇中心小学 724300


近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但是,今天我要谈谈自己在高段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粗浅的认识。《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我知道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是否意味着高年级就不需要继续关注识字教学了呢?我想当然不是的,因为《课标》中对高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种较强的识字能力,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于后天的训练和培养。然而,在高年级中,识字教学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当我们埋怨学生的基础提不上去时,识字教学应当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反省。识字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的,每一节课的生字词的教学都应该引起重视,应该让学生牢记于心,但是在课堂上,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可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去进行,所以就需要学生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从中年级就应该抓起。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下面就粗浅的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课前预习、自学识字

统编版教材课后的生字都是没有拼音的,字音大都标注在课文中,而且识字量也较大,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独立识字材料。因此我把自学生字当成是预习中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自学时要求学生首先给生字注上拼音,再圈出部首,标出大写字母,而后再在原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最后在课后生字表中为生字组两个词并写在下方。学生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在书中去查找字音,勾画词语,有的生字课文中也没有拼音,需要借助字典才能完成。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又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 课上检查、记忆生字

在课堂上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是第一课时的必备环节。先让同桌相互检查是否预习;而后出示生字,抽查学困生认读,借此正音;接着说说易错的生字,难写的地方,再引导学生快速记忆字形,比比谁能在一分钟内记住这些字。通过此番活动,学生基本上都能记住和正确书写这些生字了。

三、巧用方法、灵活识字

1、随文识字

高段课文或练习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生僻字,这些字没有规划在生字表中,也没有要求掌握,但在基础应用中却会频繁出现。如《卢沟桥的烽火》中就有几个生僻字如:“万籁俱寂”的“籁”,“猝不及防”的“猝”,“蓄谋已久”的“蓄”,“如火如荼”的“荼”,这几个字学生最容易写错,因此我在教学时就特别注意,先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再记字形,而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虽然教学的速度慢点,但学生不仅理解了词义,还牢牢记住了词中的生字。还有《自相矛盾》中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的“鬻”和“誉之曰”中的“誉”字,既不好记,也易混写,我就用拆字法让学生随文识记“弓米弓鬲为”鬻,词义为卖;“兴+言”为“誉”,词义为夸“耀”,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对于练习册中出现的“赢、嬴、羸”这三个形近字,我让学生用拆字法编儿歌“亡口月贝凡”是输赢的“嬴”;“亡口月女凡”是嬴政的“嬴”;“亡口月羊凡”是更羸的“羸”进行识记。

2、 多音字识字

多音字辨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在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如果是比较陌生的、容易出错的多音字,可以把它放入一个特定的语境中,以便辨别记忆。例如在学习《猎人海力布》一文中的“扎”字,可设计这样的语境:“小鱼在网里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我的手,她扎(zā)着马尾辫。”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多音字“扎” 的几种读音。还有多音字“呵”,在《景阳冈》一文中读“呵(ā)呀”,但在《猴王出世》一文中却读“打了两个呵呵(hē)”和“列为呵(a)”这个字音最难区分识记,学生三番五次都会出错,我就让他们积累在后面的生字表下,经常复习巩固。

3、辨析字形、字义来识字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它是一种集音、形、义为一体的方块字,有其独特的构造方法。具有图画性、表意性,会意性的特点,妙趣无穷。所以字形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只要教给方法,学生很快就会在预习中运用。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1)析部件,简化学生识字心理过程。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启发学生用“加”“减”“换”“拆”的方法进行识记。记得在教六年级下册时,我经常用此法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分析记忆字形,要求他们看到一个字,就能和已经掌握的熟字(偏旁)联系起来,十分准确地说出“这个字是什么加上什么组成的”。如“颇”字是“皮”加“页”组成的;“漾”字是“氵”加没尾巴的“羊”加“水” 组成的;“幢”字是“撞”去了“扌”换上“巾”组成的;“德”是“彳+十+四+一+心”组成的;“翱”是“白+大+十+羽”组成的等等,用这些方法记字又快又准。

(2)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识记字形。汉字中有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教学生识记这些字时,可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无意识记忆变成有意识记忆,把枯燥的识记变成形象的识记。如教会意字时,可从会意字的造字方法入手:人靠在木上为“休”,二人背靠背而立为“北”。教形声字时,可强调学生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从而能分析形旁、从义辨形。如“锰”字,声旁是“孟”, “锰”是一种金属,所以是金字旁;“溢”字声旁是“益”,和水有关,所以“溢”是三点水旁。

(3)形近字比较法。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近字字形差异的比较来识记字形。中国的汉字浩如烟海,形近字特别多,在教学中,学生最易弄错,我们可采取编字谜或顺口溜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识记,效果十分明显。如 “拔”和“拨”学生常常乱用,我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编成顺口溜:“两只小兔拔萝卜、算盘珠子拨一拨”尽管这样的顺口溜有点牵强,但教学效果却不错,学生在练习中很少出错了。再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应用、书写时总是分不清“辨、辩、辫、瓣”这几个形近字,于是我就将这几个字编成了顺口溜:“辨别事物要用眼,中间有个眼和眉(‵是眼睛,丿是眉);说话辩论要用嘴,小小言旁站中间;麻花辫子粗又长,中间是个绞丝旁;瓣瓣花朵真鲜艳,一个小瓜挂中间”。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顺口溜,以后他们再遇上这几个字就能分得一清二楚了。

4、利用字典识字

在平时的阅读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开始学生总是习惯性的来问我,后来我就假装说我也不认识去查字典。慢慢的学生就不再来问我了,在做题和阅读中,遇到生字总是先查字典。有时候在讲题时,遇到某个字,我故意说我也不认识,学生就会飞快的查字典,争先恐后的告诉我答案,有时候还会怀疑我把字音读错了,也会去查字典印证。

5、课后检查巩固生字

课上的检查其目的就是交流、纠错,使全班同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但我觉得课后的检查更为重要,因为有的学生遗忘的特别快,需要反复巩固才能记住。所以我常用课前听写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听写前先预习一分钟,而后指定一人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在练习本上听写。完后先订正黑板上那位同学写的,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因为他们最喜欢给别人找错,然后在订正自己的,最后再交上来我检查,我再把大家错误频率最多的字记录下来让学生反复巩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也不错。

6、复习巩固识字

在高段教学中,随着识字量的增加,我发现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但有些字的读音、写法老是出错,怎么都纠正不过来。为了把这些字音记正确、字形写正确,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多读。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学生在听写或作业中易错的字词记录下来,过上一段时间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比如:“枢纽、膝盖,歼灭、纤弱、沏茶、悄然无声、黝黑、伫立、炽热、侍奉、似的、拎着、都督、忌妒、山清水秀、再接再厉”等这些字音和书写学生都容易出错,我就让学生积累在生字表后面反复读,经常读,久而久之就记住了。

以上就是我在高段识字教学中常用的做法,我认为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高年级学生来说,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识字能力,让学生自觉识字,主动识字,识字有法,才是我们识字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才能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恒心。只有坚持,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出自《新课程标准》

2.“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出自《新课程标准》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