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何谢”释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敦煌文 献“何谢”释诂

杨继升 高雅琪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 408100




摘要:敦煌愿文、歌辞、赋及敦煌文书是敦煌文献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尚有部分词语未校释,影响了其文献价值。此类词语错误多由形误、音误造成。歌辞《空无主·调名本意》“何谢”实即“荷谢”。

关键词:敦煌文献;词语;校释


敦煌文献是唐五代文学中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敦煌歌辞、敦煌愿文、敦煌变文、敦煌赋等,龙晦、张涌泉、蒋冀骋、项楚、郑贤章等学者对敦煌歌辞、敦煌变文作了大量校勘整理工作,成果颇丰。当前仍有部分词尚未考证,影响了敦煌文献的文学价值。本文在此对歌辞中的“何谢”再略作考释。

《空无主·调名本意》:“身心合散无根棳,阴界诸入常解脱,自在无碍随缘用,冤亲憎爱永以割。能通达,涅盘大海为衣钵,清净慧命以自活,断饥渴,周旋往返湛不动,少时何谢佛菩萨。”1

该辞抄于P3056写卷,共八首。本辞为其中第六首。上片一律七言四句,下片一律作“三七七”两叠。该辞中“何谢”词义尚不显豁。任中敏校:“‘何’待校,疑是‘多’字,或‘何以’之意。”2《空无主·调名本意》乃佛教歌辞,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未录。核查原卷,“何”字本作“61c0368f1f91f_html_3bb7fd582166006f.png ”,录文不误。此处存疑窦。

此“何”不应校为“多”,“何、多”音义均远,不可从。其实此“何”即“荷”,乃“感荷、多谢”之义。“感荷”,谓受惠承情而感谢。3如鲍照《拜侍郎上疏》:“祇奉恩命,忧愧增灼,不胜感荷屏营之情。”《大唐西域记》卷第七:“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恩,忍不报语。”歌辞《空无主·调名本意》“何谢”即“荷谢”,句意是感谢佛菩萨。敦煌文献中“何、荷”多互用。如《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可憎猧子色茸茸,抬举何劳餧饲浓。”蒋礼鸿《通释》:“何劳,同‘荷劳’,承荷烦劳的意思。”4S5454写卷《千字文》:“渠河(荷)的历,园莾(莽)抽条。”张涌泉校:“‘河’字甲乙丙等卷同,伯3743号作‘何’,壬、斯4948背等卷及智永本作‘荷’,‘荷’字是,兹据校。”5再如P2661、P3735写卷《尔雅注》:“何皷谓之牵牛,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担皷。担者,何也。”许建平校:“何,刊本作‘荷’,‘何、荷’古今字。”6佛经文献,再如慧琳《大宝积经音义》:“荷担,《说文》并从人作何。《玉篇》云:‘负、任、儋,何也。’今经文‘荷’字从草。”7玄应《金刚般若经音义》:“荷担,《说文》:‘何,古文,同。胡歌反。《广雅》:‘何,揭担也。’何,任也。今皆作荷。’”8再如汪泛舟《敦煌石窟僧诗校释·杂咏诗》录道均《同赠沙洲都法师悟真上人》:“莫辞往返来投日,得睹京华荷圣君。”9敦煌文献“感荷”又作“感贺”,如《王梵志诗·先得他恩重》:“先得他恩重,酬偿勿使轻。一餐何所直,感荷百金倾。”项楚校曰:“‘荷’,各本作‘贺’。按‘荷’‘贺’同音通用,敦煌卷子屡见。”10项楚所论各卷分别为丁一P2718,丁三P3558,丁四P3716,丁五P3656,丁六S2710,丁七S3393,丁一一P4094,丁一三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项校又引《变文集· 维摩诘经讲经文》“发大愿,唱奇哉,感贺慈悲化利开”,《丑女缘起》“为度门徒生善相,感贺如来圣力潜”。此校甚确。郭在贻亦曰:“今谓‘惭荷’即‘惭贺’(贺、荷通用,习见于敦煌文书),乃感谢之意。”11再如S329《书仪镜》“竟未答贺”,P4093《甘棠集·上三相公状》“以荣以惧,贺宠若惊”,S1438背《吐蕃占领敦煌初期汉族书仪》“则小人与(以)身报贺,万死酬恩”,S4677《某年六月廿七日杨法律与僧戒满书》“自从拜别以来,微心恋忆,未得报贺恩德”,张小艳指出,此数例“贺”皆当读为“荷”,“报荷”“答贺”即报答、感激之义。“贺宠若惊”,“贺”者,荷也。12此言颇正确。

一言蔽之,《空无主·调名本意》宣扬了佛教思想,“少时何谢佛菩萨”中“何谢”即“荷谢”,句义即少时要感谢佛祖、菩萨。


参考文献:


[1]黄征 吴伟.敦煌愿文集[M].岳麓书社 1995年

[2]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M].巴蜀书社.2000年

[3]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商务印书馆 ,2012年

[4]任中敏.敦煌歌辞总编[M].凤凰出版社,2014年

[5]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敦煌文献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

[6]龙晦.唐五代西北方音与卜天寿《论语》写本[J].考古 1972年

[7]蒋礼鸿 敦煌文献语言词典[C]、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年

[8]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M].作家出版社,2000年

[9]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M].中华书局 1977年

[10]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M].中华书局,2004年

[11]郭在贻 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琐记[J].古汉语研究 1990年,第3期

[12]王瑛 诗词曲语词例释[Z].中华书局,2005年

[13]杜琪.敦煌歌辞概观[J].社科纵横,2006年 第7期

[14]黄征.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年.

[15]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M].中华书局,2005年

[16]袁宾.《敦煌变文集》词语拾零[J].语文研究,1985年03期

[17]张涌泉 黄征.敦煌变文校注[M].中华书局 1997年

[18]汉语大词典编写组.汉语大词典[C].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19]王力等.王力古汉语字典[C].中华书局 2005年 第68页

[20]敏春芳.敦煌愿文词语例释[J].敦煌学辑刊2005年 第2期

[21]龚泽军.敦煌愿文校补五十例[J].图书馆杂志2005年 第1期

[22]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C].中华书局 1999年

[23]敏春芳.敦煌愿文词汇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基金项目:2021年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敦煌文学类、社邑文书类写卷形误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S202110647028


1任中敏.敦煌歌辞总编[M].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608页

2任中敏.敦煌歌辞总编[M].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962页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7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612页

4蒋礼鸿 蒋礼鸿集·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5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八)[M].中华书局,2008年,第3920页

6许建平.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四)[M].中华书局,2008年,第2052页

7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06页

8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9汪泛舟.敦煌石窟僧诗校释[M].香港和平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113页

10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56页

11郭在贻.郭在贻敦煌学论集[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页

12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