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索

于丽娜 彭丽娜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

摘要:《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核心课程,是实现信息传递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究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实现育人目标。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出“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为了实现育人目标,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通信原理》的建设中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与思想政治课相辅相成,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通信原理知识背景

《通信原理》课程以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等多门课程为基础,对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理工科知识储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内容也较多。教学过程中常常要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进行大量烦琐的数学推导,这就让不少理论功底弱、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望而却步。除此之外,该课程系统性较强,概念极为抽象,强调对通信系统模块级、系统级的学习,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这门课程“难、多、乱”。

三、通信原理课程思政目标

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育人目标,结合课程特点,《通信原理》课程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统一,在思政教育上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结合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发展简史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结合确知信号、随机信号、信道分析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为国家做贡献紧密结合。结合信源编码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具备人文知识、掌握人文方法、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自我认同、自尊自爱、乐观向上。结合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严格约束自己,不触碰法律底线。结合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强化坚定地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四、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融入

1.数学建模的能力

课程内容中涵盖很多数学公式与数学推导的过程,通信原理中的很多模型都是数学建模的过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善于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团结协作能力

通信原理的一般过程包含很多环节,就AM调制为例,包括调制、解调等做个环节,信号要准确的实现传递,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实践能力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增加新的、较热门的技术知识内容:物联网接入技术、多天线传输系统和5G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当前主流的无线接入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RFID,NFC,WiMax和NB-IOT等。通信原理中涉及的技术大多是建立在点对点的单天线通信模型之上,较低的信道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是单天线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多天线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单天线系统的容量和数据传输速率。通过对5G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的学习能使学生初步把握当前蜂窝移动通信的信道编码发展趋势,了解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对信道编码方式的新要求,对培养学生以发展眼光看待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通信原理课程思政课堂实施

课程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验仿真,帮助学生学习。

课程开展以产出为导向的OBE教学理念:自学、导学、助学、升学,课程实施按照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详细准备。

课前:做好课程设计,完成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进行通信行业成功案例与经典事件解读,拓展行业新兴技术与行业发展方向。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树立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中: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解决复杂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启迪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围绕典型通信系统展开学习,将信息安全、技术创新等逐层渗透,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后:设定场景,促进学生完成技术创新。开展第二课堂、实验室开放项目,促进学生实现技能的外化,筑梦科技强国。

61c0390c3f414_html_46758438f5239452.gif

六、总结

课程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政融入,开展项目式教学。教学过程围绕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展开,知识难度逐步递进,知识范围逐层发散,构建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绿色思维、生态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工程思维,筑梦科技强国。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行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将立德数人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置身行业发展之中,培养工程思维与家国情怀,助力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佳佳,杜冰,张海君,姚琳.通信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和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1(01):85-88.

[2]方红雨,李晓辉,朱军,徐磊,张红伟.课程思政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3):42-46.

[3]张晓瀛,马东堂,赵海涛,龚广伟,魏急波.“通信原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31):80-83.

[4]孙云山,张立毅,费腾.通信原理“金课”建设背景下思政元素融入策略的研究[J].大学教育,2020(09):127-129.


项目基金:山东协和学院2020年度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通信原理)。

作者介绍:于丽娜(1987-),副教授,硕士,山东烟台,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应用。

彭丽娜(2001-),学生,福建龙岩,物联网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