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目标

沈红梅

湖州市第五中学 浙江湖州 313000


一、朋友圈里的发问

某天随意翻着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教研室专家在圈里的发问,他用的是对话式,内容如下:

——课本上的知识到底有啥用呢?

——考大学用啊,都记住了就可能考上个好大学呀!

——考上大学以后呢?

——那就不关我的事了,我的一本率指标已经完成了!

开始的两句对话,我以为这是学生之间的对话。最后一句话又让我反应到,这应该是两位老师之间的对话。不过,无论对话的双方是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目标”,无非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的目标,对于老师来说是教的目标,甚至就是我们老师备课时要研究的学教目标。

我印象中,我们老师设计课的时候,尤其是公开课和优质课,学教目标都是很科学合理并且有价值理念,什么核心素养、关键问题、家国情怀,让人倍感高大上。然而看到朋友圈的这个调侃似的对话,突然感觉这不是更加日常、更加常态吗?但是,感觉很不好。

美国心理专家、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威廉•戴蒙结合他四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认为很多学校没有完成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真实世界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突然我也想到,我儿子就经常会说,我现在学的科学知识以后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他言下之意是没用。确实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会时常出现那样的困惑:“课本上这些艰深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好像不怎么用得着。”“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学呢?”在戴蒙看来,这样的问题是教育工作者比必须要回答的。我也突然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开始我的一些思考。


二、开始目标的思考

那么,作为教育者究竟该怎样向学生解释清楚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呢?我们都需要找到“目标感”。

什么是目标感?目标感不是一张望不到头的待办事项的清单,而是一只直指人生目的地的罗盘。或许我们看不清终点的样子,但我们当下的每一步行动,都能指向那个笃定的方向,靠近再靠近。

当然,在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误区。戴蒙在他的《目标感》一书中告诉我们,有的人满意现状,意识不到疏离状态的危险性,因此称之为“疏离者”;有的人对目标缺乏现实层面的了解和努力,被称为“空想者”;也有的只关注目标带来的现实利益,叫做“浅尝即止者”。针对这些目标误区,我们必须连接空想和现实,避免短视,认识目标超越于当下的意义。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找到清晰的、长远的目标呢?对于目标明确者,他会找到自己真心关切的问题,发现世界上审视存在、迫切的需求,极深地体会服务他人的愉悦感。关键点在于发现一些“启示性时刻”,也许就是世界上正有一些事情可以被改正或者改进,我们可以认识到能够作出一些贡献,让情况有所改变。


三、寻找目标的努力

怎么样找到目标?尤其是帮助青少年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1.老师帮助学生寻找目标

学校老师责无旁贷。老师们每一节的授课,按要求都要设定目标,以往老师们都是设定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自己的教学达成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发展和变化。近些年来,教学研究领域中,一直强调要用学教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去设计教,而不是从老师的教去设计教。也许这里的阐述有点绕口,简而言之就是目标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设计目标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帮助学生在知识和真实世界的目标之间建立联系。

举一个例子,不少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没有用,那我可以用最简单的设计,就是带孩子们网上研学,游学自己的家乡。我们家乡湖州的很多地名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留下来的,比如“墙壕里”,比如“青铜桥”,原来你只是知道这些地名,却不知道这些熟悉的地名的由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你却可以认识到家乡地名的某些来源,甚至可以在学习中发现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白在家乡未来的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和方向肯定是没错的。


2.家长帮助孩子寻找目标

父母和孩子应正面的谈论自己的工作,毕竟孩子还没有踏入社会,对工作更是没有任何概念,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体验,来帮助孩子寻找目标。

比如我自己的工作是教师,在我自己的专业领域,因为有自己努力的目标,有自己行动的付出,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甚至可以暴露自己某些领域和能力的不足,来向孩子生动证明,人生每一天所学习的和积累的,在某一个偶然时刻或是必然时刻,会发挥它强大的作用。你学习了,不一定有用;但是你不学,到你想用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


3.社会舆论引向正确目标

媒体应增加真实正面榜样的报道,关注潜能和优势。甚至提出现实严峻的危机问题,作为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

比如这两年的华为事件的发展,尤其是《反思华为,无‘根’之痛》当中,讲述到2020年5月15日,美国对华为再次下手,全世界半导体企业,如果为华为生产芯片,必须获得美国许可。也就是说,华为从这一天开始,无论是生产手机芯片还是服务器芯片,无论是采用前沿的7纳米工艺还是成熟的0.18微米工艺,无论是12英寸硅圆晶的生产线还是8英寸硅圆晶的代工厂,通通都要受到美国政府的“长臂管制”。美国这样的行径在一个全球化、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何其霸道,何其荒谬,然而华为企业却是无可奈何,只因为技术的“根”在美国,华为只能体尝无根之痛。那么,中国的芯片企业究竟能否逆袭?华为要如何生“根”?仅仅依靠意志和精神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技术的生根,必须靠我们的正确目标,不仅需要天才的思维,技术的实现,工艺的突破,更加需要标准的制定,时间的沉淀,甚至还需要文化的认可。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媒体要营造氛围,提供条件,作出指引,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找到目标,哪怕只帮助到一小部分人。


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如果想要做的事情有价值和意义,我们需要设定目标,我们的目标既不是享乐,也不是一定要受苦,而是在于积极的行动,在于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让自己释放更多能量,体验更多收获,得到更多快乐!



作者简介:沈红梅,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市级教学明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61c1372d9306f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