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艺术歌曲《一首桃花》的 演唱分析

陈莹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

摘 要:艺术歌曲《一首桃花》选自歌剧《再别康桥》,该作品将东方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相结合,旋律与歌词朗朗上口,在情感表达与歌曲演绎方面富有许多技巧性的内容。本文通过对歌曲《一首桃花》作品时代背景介绍和演唱时情感的把握及声音技巧处理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该作品,希望可以对艺术歌曲《一首桃花》的演绎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艺术歌曲;一首桃花;演唱分析;


一、背景介绍

艺术歌曲《一首桃花》选自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本作品改编自民国诗人作家林徽因的同名诗作《一首桃花》。该剧是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作品。《再别康桥》写于徐志摩即将要离开伦敦和林徽因相识的大都会。而《一首桃花》则是新月诗派诗人林徽因的代表作,写于二人再次重逢。该作品描述的便是在香山养病阶段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经历。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日日来探访林徽因,并携带雪莱、勃朗宁等外国诗人的诗作与林徽因交流,也可以说这首作品是林徽因少女阶段诗文的沉淀。此时的林徽因有着桃花少女般的天真烂漫,身边有丈夫梁思成的琴瑟和鸣,有徐志摩这样的灵魂伴侣的诗文交流,有金岳霖这样的青年英才的半情半友的情谊在,从事的也是自己毕生所爱的建筑行业。所以此时林徽因虽然在养病,但是生活还算幸福能写出这样曼妙的语句,巧借桃花的形象描绘了一名清雅可爱的少女形象。


二、诗词赏析

该作品本身就是一首很美的古典诗词。无论从情感、格律到语言、形象上来看都是美的。这里的感情酝酿在“三月的薄唇边”,酝酿在“一瞥多情的痕迹”上,是一种含蓄、轻灵曼妙的情感。“朵朵露凝的娇艳、一瓣瓣的光致”借用桃花的形象塑造了一位轻灵纤弱的如桃花般的少女。“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描述的女子形象胜过桃花形象。“三月的薄唇边” 让人通过桃花粉嫩嫩的叶瓣联想到少女粉嫩红润的嘴唇与吹弹可破的肌肤。“一瞥多情的痕迹”那最后的一瞥使得《一首桃花》全篇诗得到升华,一瞥给你留下桃花随风而去,少女也渐行渐远,只留下了一个多情的眼神的意象。


三、曲式分析

艺术歌曲《一首桃花》是一首二部曲式结构的声乐歌曲,整体由引子、A段、B段、尾声组成。由宣叙调与咏叹调组成,A段为宣叙调,B段为咏叹调。《一首桃花》的调式为g自然小调,速度为行板。

引子共有12小节,为g小调,铺垫了《一首桃花》的情感思想与本曲的艺术内涵。引子部分使用小提琴与钢琴两种乐器,将旋律主题以小提琴的形式娓娓道来,使本首作品的和声色彩更加丰富。

A段从第13小节到第25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拍号为四四拍,调式为g自然小调。A段描写的是桃花安静美好的姿态,将桃花拟人为娴静的少女。A段到B段中间穿插了一次间奏,八度的扩展这是为转调作准备,将全曲的情绪扩展到最高潮。

B段从第27小节到第35小节,拍子由四三拍与四四拍交替进行,速度由69变作72歌曲情绪更加强烈,调式为降B大调。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特别是最后结尾部分,拍子交替进行并配合使用三连音,使原本幽静美好的景色转为动态,仿佛朵朵桃花迎风招摇一般,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了动态的桃花形象,将桃花拟人作活泼热烈的少女。


  1. 演唱分析

  1. 演唱中技巧的处理


在演唱艺术歌曲《一首桃花》时,声音技巧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A段的演唱中,因为本段富含宣叙调的特色,所以音色应该柔和含蓄,带有诉说的感觉。“桃花,桃花”的“桃”字,音高在小字二组“d”上,这个是需要高位置的支撑需要下沉气息,保持流动、轻巧的感觉,将气息拉开,做一个由弱及强再及弱的“枣核”。第二句仍是弱起,依然要保持宣叙调诉说的特点。但是在“朵”字的音高上,由于八度大跳,要注意放松喉咙,不要将歌词咬死,乐句之间应该注意气息的连贯与稳重,保持乐句的完整性。

B段为自咏叹调段,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与情感宣泄的阶段。更像是林徽因对自己情感的我剖析,所以要唱出坦然、真诚的感觉。由于已经到达全曲音高最高的部分,再加上节奏速度的加快与感情的激动,这使得B段的“多情的痕迹”这一句很容易气息吸不足且上提,要注意将气息“叹”下来。待到后面一句“多情的痕迹”音区移动至中声区,要注意休息,因为接下来还有反复要做。待到最后一遍结束,这里应有情感的抒发,配合语气要唱出少女的婉约、温柔的感觉。

二)声音情感的结合

为了表达艺术歌曲《一首桃花》对鲜嫩的桃花形象的阐述与对轻巧、灵动的少女的形象的阐述,在演唱歌曲《一首桃花》时,如何使用声乐技巧形象而准确地表达出桃花般的少女这一形象是需要思考的。同样,在演绎该作品时,音乐本身,速度、力度等对歌曲中的情感与艺术形象的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是表达音乐情感、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

歌曲《一首桃花》本身的速度为行板,速度是中速稍慢的,音乐情绪表达是婉转而又优雅的。在歌曲A段当中,整体速度较之B段是稍慢的,应当做出A段与B段的对比,塑造出静态少女与动态少女不一样的音乐形象,待到第25小节以后,特别是“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的含有三连音的乐句中,速度更应该做到渐慢,表现出少女释怀后远去的艺术形象,应表现出少女眼神流露出的不舍。

在歌曲《一首桃花》的原本音乐谱面中,力度是中弱的,这个力度是要配合速度而言的。中板稍缓慢而优雅的速度配合中弱的力度,这样给予观众的意境是闲适、悠扬的,给观众塑造的少女形象应该是纤细、柔弱的。在乐句“桃花,桃花”中力度应该是第一个桃花较弱,第二个桃花力度较强,富有感叹、赞美的语气。除此之外,在演唱的时候应该注意歌词的咬字与依靠演唱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歌曲演唱中加入合适的语气。比如“桃”字的咬字,特别是第一个“桃花”的“桃”字,在力度上是较弱的,如果想要表现少女的纤弱姿态,应该将字头轻咬并且使用弱声来演唱。在第16小节时“春说的每一句”中应该做出渐强的力度,而且要注意“春”字的归韵问题,这里的字头也是应该轻咬,位置应该向前稍微顶出,表现少女丰富的内心活动。

  1. 结语

《一首桃花》是有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旋律的一首艺术歌曲。以清丽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轻灵、优雅的少女形象,体现了曲作者周雪石教授与词作者林徽因先生深厚的艺术底蕴。《一首桃花》诗作本身、歌曲本身音乐性、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思考等方面,将声、情、意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以歌唱为手段,塑造抽象的音乐形象,表达具有内涵的艺术的思想,让声乐艺术接受舞台与观众的检验。

一首艺术歌曲的艺术性不仅仅在于其曲式结构、和声构成、旋律的优美性、歌者的表演,它的艺术性更在于艺术歌曲本身包括歌词的文学性、背景的历史性、舞台的优美性等等方面,只有在演绎艺术歌曲之前完整的剖析作品、做好案头工作,结合自己的音乐基本功才能完整的演绎出艺术歌曲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1. 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M].东方出版社,2004.

  2. 陈学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高建志.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J].通俗歌曲,2016,(08):30-31.

  4. 易雪林.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唱段《一首桃花》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15,(04):11.

  5. 陶珂.中国歌剧创作中的音诗画交融现象透析—以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为例[J].北方音乐,2012,(12):37-40.


作者简介: 陈莹,1995年12月,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