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经济发展看大学生就业方向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从中国经济发展看大学生就业方向变化

胡广渝  湛晓芳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摘 要: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历程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供需形势与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源头,就业形势更受到经济发展趋势的更直接、更深入的影响。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将对人才资源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准确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脉搏,对有的放矢地改善高效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对分析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为高效就业工作和大学生择业提供参考

关健词:经济发展;影响;就业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出,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机制引入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激发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巨大活力。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余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底子极其薄弱,各行各业对知识这种生产力的需求也极其巨大,大学生被当作稀缺资源由国家进行计划性分配。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被引入了大学生分配过程,当时命名为“双向选择”,并在随后取消了绝大多数计划性分配指标,将选择权交给了企业和毕业生,使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分配中逐步发挥出主要的作用。在那一段时间里,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的巨大需求,总体看来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比较良好,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不大。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产业分工的调整,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加之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和高校扩招带来的供给增长,使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毕业生的供求总体形势和结构性矛盾都比较突出,大学就业压力凸显,毕业生“内卷”越演越烈,同时社会人才浪费和短缺同时存在,当前仍在继续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影响

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矛盾是迅速提高生产能力以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内外需求,中国经济进入了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重化工时代。这一段时期里,与生产资料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机械、建筑、交通、城建、规划等产业以及与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密切相关的采掘业、金属冶炼、化工、建材等领域高速增长,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各种工科院校和部委下属专业高校的毕业生成为社会需求的宠儿。

在经历了近20年高速发展后,中国的生产能力初具规模,低成本人力、土地、能源等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量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了WTO,中国经济进入了第二个高速发展期。随后中国不断健全产业链和制造能力,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逐渐成为了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期,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由于其巨大的产业带动能力,使房地产业迅速替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许多与市场相关的专业,如营销、经济、管理、外贸等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宠儿,与生产、市场和消费提供服务的各项产业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市场对金融、房地产以及各种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除与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与基本建设相关的专业毕业生受欢迎程度则逐步下降。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生产和生活正在向智能化、数据化方向转型,中国也不例外,而且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与先进信息和通讯技术、互联网、智能化等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数据、通讯、光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的毕业生的需求迅速提高,并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强劲。

  二、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变化以及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影响

1.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彻底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1],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了全球化的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的成本越来越高,与东南亚等新兴国家相比,成本不具备优势;二是随着近年来国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使内需初步具备带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条件。三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面临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民粹主义上升,全球化出现暂停或倒退趋势,更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力和地位提升围追堵截,使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的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将从以满足外需为主的经济循环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利用国内自身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和健全产业链条,建设核心竞争力和筑牢国家经济安全的底限。未来中国制造将从当前以满足全球需求为目的转向满足国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越来越大的产品需求为主要目的。同时,中国将充分激发国内居民的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国货将逐步成为主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金、高新技术、高端制造和服务等资源向中国聚集,在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对外部优质资源的融合和引领。

2.未来高校毕业生需求变化预测

在这样的经济大趋势下,预计中国的重化工业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国内产能也将会逐步下降,甚至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领域会彻底退出,从更低成本的国家进口。但中国的创新创造能力将提升,中国的制造能力会整体转向更高档次的、更高技术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能力,确保的国家经济安全。可以预见,随着重化工产业的比重的下降,未来中国社会对涉及基本建设和生产资料的传统工科毕业生的需求仍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创新创造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对基础学科领域和许多“专精特新”的工科领域的高层次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需求将上升,大幅度上升。同时,未来的中国向智能化数据化发展的方向仍然在不断强化,前述的各种涉及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数据处理、互联网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仍将保持巨大需求。

另外,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的一致性增强,低碳经济也逐步成为全球经济的共识,而中国作为当前碳排量最高的国家,面临的减排压力尤其巨大,并将在未来不久形成对碳减排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预计未来新能源、储能、氢能、燃料电池、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碳捕捉和利用、节能、林业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在生产服务领域,虽然通过近几十年的学习,中国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生产和管理技能,但在更高层次的资本、金融、货币、法律等领域,与世界强国还有不少差距。这是中国必须拿下的高地,否则将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处于劣势。未来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必须依靠大量高端人才,虽然当前这类人才高校毕业生人数也比较多,但中国经济未来对这方面人才需求也非常巨大,其中对掌握国际金融和国际法律、规则的人才的需求会尤其大。

在生活服务领域,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需求特点也将发生变化,一方面向商品需求的向个性化、多样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对精神满足和愉悦的服务需求将逐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因此未来能够提供人类精神生活的各类产品,如文化、旅游、体育、游戏、动漫、文学、音乐、社交等等领域的专业,也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择业方向。

参考文献:

[1]于永春.浅议我国开征物业税.公共支出与采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