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2
/ 4

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刘伟

扬州大学 , 225001

摘要:目的:研究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取亚砷酸联用维甲酸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甲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均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较单用维甲酸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关键词:亚砷酸;维甲酸;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


前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FAB协作组将其定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1]。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存在大量无限制性增生的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且释放大量凝血物质,导致各种出凝血及感染性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年轻人,起病迅速,病毒感染、电离辐射、有毒物质等均有可能诱发,绝大多数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2]。维甲酸是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中间产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主要用维甲酸治疗,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3]。为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于我院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作为样本,观察亚砷酸在M3治疗中是否能够起到一定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之间我院收治的中低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分别为40例和38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占27例和13例,年龄14~48岁、平均(32.62±6.61)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实验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男女分别占20例和18例,年龄15~46岁、平均(33.59±6.97)岁。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骨髓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遗传学等手段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肿瘤、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治疗、脏器功能不全、生命体征不稳定、临床资料不全或者拒绝参与本试验者。

1.2方法

将78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联用亚砷酸+维甲酸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甲酸对患者进行治疗。维甲酸采用口服方式,剂量为50mg/3次/d,直到患者白血病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亚砷酸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剂量为5mg/m2/d,直到患者白血病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4]

1.3观察指标

  1. 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所需时间。症状完全缓解标准为:经治疗后不存在髓外白血病表现;血红蛋白>60g/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穿刺涂片幼稚细胞在5%以下,不存在Auer小体。

  2. 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个指标;临床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两个指标;

  3. 临床治疗效果中,显效表示白血病体征和症状消失、早幼粒细胞及原粒细胞≤5%;有效表示白血病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比例降至5~20%;无效表示白血病体征和症状无改善,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20%;

  4. 不良反应主要评估并发胃肠道不良反应、肝肾损伤及心脏毒性三个方面;并发症主要评估高白细胞综合征、骨髓抑制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对比

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1。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d)

观察组

40

28.73±6.12

对照组

38

46.37±15.71

P

-

<0.05

2.2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对比

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对比

组别

例数

白细胞(d)

血红蛋白(d)

血小板(d)

观察组

40

21.33±6.82

20.64±4.98

18.97±4.28

对照组

38

29.60±7.04

28.65±5.80

21.82±4.69

P

-

<0.05

<0.05

<0.05

2.3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临床指标对比

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白细胞计数、早幼粒细胞占比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

阶段

例数

白细胞计数(×109

早幼粒细胞占比(%)

观察组

治疗前

40

21.64±1.78

0.70±0.08

治疗后

40

12.47±0.88

0.42±0.05

对照组

治疗前

38

21.71±1.82

0.70±0.07

治疗后

38

16.69±1.04

0.63±0.06

P

-

-

<0.05

<0.05

2.4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4。

4 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40

35(87.50)

5(12.50)

0(0.00)

40(100.00)

对照组

38

27(71.05)

6(15.79)

5(13.16)

33(86.84)

P

-

-

-

-

<0.05

2.5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5。

5 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胃肠不良反应

肝肾损伤

心脏毒性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0

2(5.00)

1(2.50)

1(2.50)

4(10.00)

对照组

38

5(13.16)

2(5.26)

2(5.26)

9(23.68)

P

-

-

-

-

<0.05

2.6并发症情况对比

两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6。

6 并发症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高白细胞综合征

骨髓抑制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总发生率

观察组

40

0(0.00)

0(0.00)

1(2.50)

1(2.50)

对照组

38

2(5.26)

2(5.26)

2(5.26)

6(15.79)

P

-

-

-

-

<0.05

3讨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15和17号染色体易位,形成异常的PML-RARα融合基因,干扰维甲酸信号通路导致白细胞分化阻滞,进而产生大量幼稚白血病细胞并浸润外周。传统治疗方式采用蒽环类药物为主的细胞毒化疗,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高。全反式维甲酸是目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主流药物,可作用于PML-RARα融合基因的RARα部分,促进早幼粒细胞分化为成熟粒细胞,不影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有较高的缓解率。但单独应用维甲酸维持缓解时间较短,长期应用后存在高耐药率及维甲酸综合征等问题。亚砷酸可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的凋亡及分化,降解PML-RARa融合蛋白,且对白血病干细胞可能有靶向性杀伤作用,临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且复发率低,不易产生耐药。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协同作用,且二者不存在交叉耐药,联合用药已成为当前治疗的主流趋势[5]

本文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d)为28.73±6.12,对照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时间(d)为46.37±15.71,可见联用亚砷酸+维甲酸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维甲酸药物的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更短,因此亚砷酸与维甲酸药物并无冲突,反而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d)、血红蛋白(d)、血小板(d)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分别为21.33±6.82、20.64±4.98、18.97±4.28,对照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d)、血红蛋白(d)、血小板(d)外周血象水平恢复时间分别为29.60±7.04、28.65±5.80、21.82±4.69,可见联用亚砷酸+维甲酸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维甲酸药物的外周血象水平恢复速度更快,因此亚砷酸与维甲酸药物联用见效更快。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109)、早幼粒细胞占比(%)分别从21.64±1.78下降到12.47±0.88、0.70±0.08下降到0.42±0.05,对照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计数(×109)、早幼粒细胞占比(%)分别从21.71±1.82下降到16.69±1.04、0.70±0.07下降到0.63±0.06,可见联用亚砷酸+维甲酸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维甲酸药物的白细胞计数和早幼粒细胞占比下降速度更快,可见亚砷酸与维甲酸药物联用见效更快。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84%,可见联用亚砷酸+维甲酸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维甲酸药物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因此亚砷酸与维甲酸药物联用的治疗效果更好。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胃肠不良反应、肝肾损伤、心脏毒性不良反应情况及总发生率分别为2(5.00)、1(2.50)、1(2.50)、4(10.00),对照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胃肠不良反应、肝肾损伤、心脏毒性不良反应情况及总发生率分别为5(13.16)、2(5.26)、2(5.26)、9(23.68),可见联用亚砷酸+维甲酸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维甲酸药物的不良反应几率更低。观察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高白细胞综合征、骨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并发症情况及总发生率分别为0(0.00)、0(0.00)、1(2.50)、1(2.50),对照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高白细胞综合征、骨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并发症情况及总发生率分别为2(5.26)、2(5.26)、2(5.26)、6(15.79),可见联用亚砷酸+维甲酸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比单用维甲酸药物的并发症几率更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联用亚砷酸+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更显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

参考文献:

[1]鲁会卿.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5):94-96.

[2]吴晓勇,王云龙.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青黄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3(04):32-36.

[3]李明,王树庆,王晓宝.补阳还五汤对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07):1325-1329.

[4]章蓓蕾,孙文瑞,黄望.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起重度分化综合征16例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10):67-68.

[5]张勇,吴献贤,张海莹.三氧化二砷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31(6):675-68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