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2
/ 3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

杨倩

山东英才学院(学校) , 山东省,济南市,邮编 250000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和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文查阅了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对深静脉血栓的患病机理以及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和预防手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减少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的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 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循环和流动,导致体内的深静脉内形成凝结或堵塞的情况,从而诱发静脉回流困难,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和多发的病症之一,因此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成为了近年来广大研究者备受关注的课题。目前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在骨折手术后的恢复治疗过程当中,患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超过75.68%,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有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约为61.54%。如果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会造成肺部堵塞,影响呼吸,进而威胁生命,因此深静脉血栓的发现与治疗格外重要,需要护理人员格外注意,用专业的手法和科学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康复。因此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诱发机理以及基本预防知识。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不仅能够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病同时,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进展,从危险因素、基本预防以及预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 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患者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滞缓、静脉血管壁破损以及患者的血液呈现半凝固状态。

    1. 血流滞缓

患者经过骨折或者骨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手术康复后,极易因石膏板固定或者长时间卧床不能行动而发生的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同时因为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或者大面积麻痹,此过程也会引起周围或者全身性的经静脉异常或扩张,进而产生血液循环减速等情况,同时因为麻醉药的使用,会短暂性的引起患者下肢肌肉组织或者神经组产生麻痹,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无法行动。术后因为伤口或者刀口未完全愈合,起身易发生牵扯,使得患者只能仰卧在床,以上几种原因都会造成患者因长时间的卧床不运动而引发的身体肌肉萎缩,血液循环不畅,血管堵塞等情况,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

    1. 静脉血管内膜损伤

正常的血管壁内侧有一层保护膜,不仅可以作为保护屏障,同样可以避免血液当中血小板发生聚集情况,因此正常健康的血管因为保护膜的存在使得凝血系统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但是当因为外界环境使得血管内壁的膜被破坏后,血液当中的血小板会迅速发生凝集,同时在此过程当中释放的大量活性物质因血管壁被破坏而无法被运输出去,形成血栓。患者骨折或者骨组织受到撞伤时,往往会伴随着外伤,这类机械撞击极有可能造成患者静脉血管内膜损伤,再加上骨折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损伤局部器官或肌肉,伤到静脉血管壁,再加上术后需要静脉注射,各种含有刺激性成分的药剂,会随着静脉运输全身。因此由于静脉血管内膜损伤,而造成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较大。

    1. 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骨折手术因其特殊性,需要在术前一定时间内禁止饮水,或者服用含有水分较大的物质。因此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因为缺少水分,而导致血液的储存量较少,血液浓度较高,呈现高凝状态。手术过程当中为了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小板的浓度含量,需要对患者不断进行输血处理。而部分血库因为自身条件设备或者血源来源问题,血液并不纯净,包含一些细小碎粒和血块。而在输血过程当中,可能会因为医护工作者的操作失误或者检查不细致等情况,致使这些杂质随着输液管流入到患者体内,从而诱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等症状。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给患者输血,因此在术后需要及时服用一些止血药物,同样加剧了血液可能出现凝聚的情况,如果在术后患者饮食结构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更有可能会致使血液不足或者患者自身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加重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

    1.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几种可能会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外,患者的自身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同样产生不同的诱发原因[1]。年龄偏高,长时间吸烟、酗酒以及体重过大或过小,女性长时间服用含有避孕成分等药物,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类疾病,肿瘤、癌症等都有可能会增加神经脉血栓的患病风险。近年来临床学研究实验表明,如果患者有大面积烧伤情况或严重骨折创伤,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为64.31%。也有研究表明,血型也是影响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患者是O型血的人,在护理过程中就需要格外注意血液流通情况。

2 预防护理

2.1 基本预防

2.1.1护理评估

手术之前需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初步的评估和预测,因为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原因过多以及该病的发病特点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有专业的人士,在手术前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例如血常规情况以及凝血酶原状态等,如果患者血液浓度较高,则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大,需要对其制定符合患者自身状况的预防措施,同时根据患者对疼痛的忍耐度以及对麻药的敏感性,设计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手术时间。并且术后需要对容易发生血栓的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制定。手术以后,通常48小时内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关注,大量临床实验表明,在48小时内,年龄偏大的患者往往会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也要大一些。临床实践证明,有51%患者会在手术后一个小时之内患有不同程度的静脉血栓

[2]。有35%患者,会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发生静脉血栓或者类似症状。因此在手术之后需要严格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以及血液循环情况,并定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神经末梢的颜色、状态以及温度等情况。手术之后每4个小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四肢维度,是否可以进行正常生理运转,必要时可以通过仪器检测患者血液当中二聚体含量的变化。

2.1.2基础知识的宣传

患者并不像医护人员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储备,因此护理人员有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以及后果,从思想上提高患者和家属对静脉血栓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增强其心理接受能力,并且可以帮助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只有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且高效的沟通,才能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各种不信任感,从而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

2.1.3 环境

医护工作者,有义务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安静和平稳的医疗环境,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如果外界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在45%度以下,有利于人体静脉回流。医务工作者应该指导患者,穿较为宽松的衣服,不要穿紧身衣,这样不利于血液循环。

2.1.4 体位指导

患者因为骨折或者骨错位等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医师会破坏患者的肌肉和组织,因此在术后患者可能因为刀口未愈合、骨组织未恢复等情况无法下床行走,甚至在病床上静卧时也存在因姿势而影响伤口恢复的情况,所以需要医护工作者对患者日常行为姿势进行指导[3]。本文将阐述几种常见的正确体位姿势。患者平躺时,枕头位置不应过高,保持头部要高于心脏20厘米处,并在小腿旁边设置单独的靠枕,方便小腿深静脉回流。时刻关注刀口及伤口处的引流管是否堵塞,应该保证引流的顺畅,避免因为引流管发生堵塞造成伤口肿胀化脓,从而影响伤口恢复和血液回流。并且医护工作者需要帮助患者多做一些抬腿或者提臀的动作,帮助患者下半身的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放松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大量临床研究得到的结论是,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时,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尽量进行深呼吸,如果病情趋于稳定后,应该帮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以便利于血液循环。

2.1.5 生活指导

患者因为长时间卧病在床,所以需要更改饮食结构,尽量食用一些低盐,低糖,低油的食物,多食用一些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血液的浓度,同时可以多次少量的饮水,防止血稠而发生的粘集现象[4]。因为长时间卧病在床,且不能剧烈运动,所以医护人员应该时刻关心患者的排便系统,如果发生便秘的情况,需要以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腹腔施加一定的压力,吸烟者要适当的进行戒烟,因为吸烟导致自己血管长时间受到刺激,进而影响其收缩性。

2.1.6保护血管

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约为上肢发生血栓概率的三倍,因此只要患者不是上肢骨组织进行手术,尽量将血液运输进行选择在上半身进行,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选择静脉注射的位置,一般护理人员不应该选择同一位置进行多次穿刺,尽量减少药物运输对血管的刺激,通常会选择身体中较粗的血管,因为输液速度较慢,药液吸收效果较强,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较低[5]。对同一穿刺的部位,持续进行输液不应超过两天,且拔管后按压时间不应过长,该操作是为了避免注射的地方发生血液循环凝聚等现象,如果穿刺部位因针管发生炎症,需要重新选择血管进行静脉注射。

2.2物理预防

2.2.1早期功能锻炼

临床实验表明,静脉血栓往往发生在术后的24h内,而有49.67%的患者在术后3h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术后24h内的活动和各项生理指标提高重视,并且做好这段时间的临床护理[6]。医护工作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肢体运动能力制定计划。帮助患者肌肉进行放松,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关节屈伸活动。特别是对受伤程度较重,或者需要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其下肢肌肉的运动能力格外关注,从脚踝开始,如果患者可以控制脚踝关节的运动,则应该尽快的使脚踝进行主动活动,由远及近,尽量帮助患者能够尽早下床。如果患者患病程度较轻,或者手术较为顺利,可以帮助患者在早期进行无痛功能锻炼,手术之后5个小时内,麻药的功效即将逐步减退,此时就应该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10小时内,需要对患者的小腿关节屈伸功能进行检测,术后14小时以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运动强度[7]。在整个早期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行动能力以及倾听患者的主观想法,如果出现不适应则应该立刻停止或减少运动量。

2.2.2下肢静脉加压泵

对于暂时无法下床或者已经有血栓趋势的患者,应该给予其足部、脚踝、大腿以及小腿部的静脉加泵感,使下半身的气囊充气,对患者的下半身形成具有一定规律和频率的压迫,可以促进下半身静脉血液的循环和流动。因为对下半身进行充气以后,不仅有利于动脉血管的循环并且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也可以使肌肉处于较为松弛的状态,从而降低患有静脉血栓的风险

[8]。但是在使用加压泵的过程中,医护工作者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控制使用的压力和时间,使用过程中需要时刻紧密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以及血流速度,避免因为泵感增加过多而对患者造成损伤。对于有外周动脉性疾病和正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应禁止使用此项技术。

2.2.3足底静脉泵

人体的足部和脚踝属于神经末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完善,底部静脉泵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人体行走或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足部受力情况,帮助患者行走过程中更好的发力。该装置内有一个可以膨胀或收缩的缓冲器和一个与之配套的足部膜套,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软管与压力泵之间的连接,当患者的足底承受不了身体给足部的压力时,静脉泵充气即将发生膨胀,产生压力,足部的静脉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血液就会被动进行循环和流动,以此来促进腿和下肢的血液循环能力[9]。该装置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运动,同时可以促进人体血流流动。在使用过程当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神经脉血栓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应该在医护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

2.2.4适量压力弹力袜

专业医用弹力袜对患者下半身的压力是自下而上的,从而产生了循环递进的压力,可以帮助静脉血液流动,并且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不仅可以提高血流的速度,同样可以减少患者因长时间卧病在床而产生的淤青[10]。医用弹力袜可以分为十几种形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等级,患病程度选择不同压力的弹力袜。

2.2.5 人力挤压法

通过专业的按压手法对患者小腿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进行按摩,使下肢的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经脉运行的状态。此操作不仅可以使患者的肌肉得到放松,同时可以有效的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小腿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需要依靠肌肉的力量和泵感才能使血液从下往上循环,因此人工挤压的方式不仅简单有效,而且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3 结论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所致,并且易危及生命。近年来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作为护士更应熟悉和掌握其相关知识。通过患者及家属实施有效的健康宣教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让患者及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祝晓珍.优质护理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0,42(04):164-165..

  2. 崔佳蜂.康复护理用于骨科术后患者中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06):122.

  3. 许胜男.预防性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01):134-135.

  4. 徐飞雁.循证护理在预防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双足与保健,2018,27(24):81-82.

  5. 胡凤.优质护理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5(99):129-130.

  6. 贺霞,王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6(06):157-159.

  7. 杨洁梅,梁燕婷,甄翠香.优质护理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14(24):97-98.

  8. 潘晓.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6,20(27):121-122.

  9. 李艳.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104-105.

  10. 吴红艳.75例骨科患者下肢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18,32(15):191-192.


作者简介:
杨倩(出生年 1999.9月---至今),性别女,民族:汉,职称:学生,籍贯:山东省青岛市,本科学历,护理专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