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段计算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浅谈小学数学中段计算能力

郭晓赟

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 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就当下的中段学生而言,在计算过程中出错的概率比较高,整体的计算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对中段计算教学的策略不断进行优化,防止未打好基础知识,影响高阶段数学学习的质量。文章分析了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问题;原则;策略;

一、 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计算类知识的主动性不高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且逻辑性思维较为缜密的学科。虽然在小学阶段较为简单,以一些基本的数字计算为主,但是从小学生的年龄以及思维状况来看,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其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考验要求较高。加之小学生本身心智并不成熟,在课堂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通常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可能就被窗外或者其他事情所影响,而一旦某个环节学生没有掌握,后期想要弥补就非常的困难,这也影响了知识的吸收。小学阶段主要就是以加减乘除各类面积计算为主,长期面临这种枯燥的计算问题,学生逐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当计算频频出错时,更无法提起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必须要对学生注意力、主动性等问题进行优化,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

首先,当下很多地区的小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甚至有一些代课教师并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就进行教学,教师的综合能力并不高。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践行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一味地对学生灌输一些课本中的知识,并让学生进行题目的测试和训练。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整体教学的质量。其次,教师对于计算这类教学并不够重视,认为其就是需要通过学生不断的测试才能够提升水平的。这使得在整个小学计算教学中几乎都是以题海训练为主,整体计算教学的效率较差,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 优化小学数学中段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计算类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优化课堂。多媒体技术内部存在的图片以及视频的功能,可以调动小学生在课堂的兴趣,让小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其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数学计算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内容,实现难题简单化。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这一单元内容时,其需要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了解时、分、秒所代表的含义,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针对这一类计算题目,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创设钟表的情境,如第一个钟表的时分秒都在12点上,第二个钟表分针走了一圈,时针在1点上。学生通过两个图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分针转一圈即是60分钟,时针的一格就是一个小时,代入之后就是1小时=60分钟。通过这种方式更易让学生掌握时、分、秒的单位换算。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应用时,教师也可以融入这类方式。如这样一道计算题,一辆火车原本应在9:25分到达,但是要晚点30分钟,请问几点可以到达?这道题目考验的就是学生对时钟以及分针的真正掌握能力。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逐步掌握时、分、秒的计算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相关知识时,应融入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以此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的观察以及分析。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计算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类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如今天安排人员扫地、擦桌子、擦黑板,其中扫地人数是10人、擦桌子人数5人、擦黑板人数1人,请问扫地人数是擦桌子人数的几倍,是擦黑板人数的几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关系,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扫地人数用小方框标出,第二排标出擦桌子的人数,第三排标出擦黑板的人数。从黑板上可以看出,扫地擦桌子以及擦黑板具体的人数且存在的数量关系。通过帮助学生科学分析,融入生活的实际情况,学生就会了解“倍”的概念,从而得出10÷5=2。扫地人数是擦桌子人数的5倍,10÷1=10,扫地人数是擦黑板人数的10倍。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分析,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并保证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传递一些数学固定的知识时,应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信息的教学方法,其注重的是在课堂中将学生分为多人一小组进行问题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获得某些知识计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就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一系列数学思维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复习简单的个位数字的加减运算,如8+4=12,3+9=11,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运算的基本方法。接着教师引入两位数+两位数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计算方法。如58+23=? 37+29=? 25+37=?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过个位数的加减法,在面对两位数的加法时,学生有点胆怯。所以将此内容放置到小组内部,让学生汇集小组内部成员的共同力量得出最终的答案。例如有的小组会通过提前的预习去了解多位数相加时,将个位数和个位数相加,十位数和十位数相加,如58+23,先将8和3相加,等于11,十位数多余的1变成5+2+1,最终得出答案81。也有的小组通过拆分法进行计算,不仅快而且较为准确,如58+23,50+20+8+3=81。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将一些知识的学习放入到小组内部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数学探究能力,同时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和巩固。

三、 结语

学好中年龄阶段的计算内容,有利于为学生学习高阶段的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中段计算进行教学时,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的优化教学的模式,如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数形结合的方法等,提升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逻辑思维等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齐海宽.谈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4):211.

[2]陈林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2019(1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