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结构化备课,提升单元教学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1

单元结构化备课,提升单元教学价值

于鹏飞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族实验小学 138000

我理解的“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将知识进行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建。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是教学局限于教材中的单元设计,缺乏大局观。教师备课时一般以课时为单位,只重视课时教学的设计,不重视所教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作用。二是大部分教师总是让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却没有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基于此我认为,数学教学应采用结构化教学,以整体架构、有机渗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那么,如何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站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备课呢?现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为例。

一、单元内容编排:

测量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内容包括: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千米和米的关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列表法解决问题等。看似内容众多,杂乱无章,其实不然,每一课时的教学都围绕着长度单位进行,哪怕是关于质量吨的认识,看似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质量单位,两者毫无瓜葛,但实际上,在吨的认识的教学中,不仅是利用学生认识分米、毫米、千米的方法和经验做基础,更隐含着对“长度单位”理解的强化和提升。

二、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这些课程内容不仅给出了学习内容要求,其实也蕴含了对常见的量的教学要求,这为我们的实际教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利于我们站在整体建构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

三、上好生长课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种子课是生长的力量,生长的课堂。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那么什么样的课是“生长课”呢?它与“种子课”对应,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就是所有计量单位认识的种子课,而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本单元“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千米、吨”都是“厘米和米的认识”的生长课,我们要把学生在种子课中学习计量单位认识的方法迁移到生长课中,从而不断的巩固,最后形成结构化思维素养。

如,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上课伊始,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那些长度单位?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研究它们的?

生: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首先我们是定标准。

师:你还记得厘米的标准吗?

生:记得

师:能用手比一比吗?

生:比一比

师:你还记得米的标准吗?你也能比一比吗?

生:回答并比一比

师:在学习中我们只订了标准吗?还干什么了?

生:去测量

师:还记得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吗?

师:测量厘米和测量米的工具一样吗?为什么不能用我们的格尺去测量用米做单位的长度?

师:最后一步是——

生:得结果

师:同学们还记得怎样才能得到测量结果吗?

生:用测量工具“尺”去测量时,刻度尺的“0”刻度要与测量物品的起点重合,被测物体的终点指向刻度尺的哪个刻度,就得到了被测物体的长度,也就是“得结果”。

师:今天我们要继续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两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和毫米。

师:同学们知道该怎样去研究了吗?

生:1.定标准;2.去度量;3.得结果。

师:好,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单自主学习吧。

这样,我们就把分散到教材中的有关计量单位认识的内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角度单位、时间单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能”化素养,使学生越学越懂数学,越学越爱数学,越学越有智慧。

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结构化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及方法的结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综合性的视角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