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CT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4
/ 2

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 CT 诊断研究

张莉

天津市黄河医院 300110

【摘要】目的:评价CT用于慢阻肺合并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20年3月~2021年8月期间内收治的40慢阻肺合并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观察组采用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上,CT的诊断准确性更高,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CTX线;诊断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典型症状,患者伴有气促、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约有9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均伴有肺间质纤维化[1],但伴有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而影响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影像学手段诊断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以往多采用X线检查,但检查准确性相对较低,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CT技术愈发成熟,在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上应用也愈发广泛。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40例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探讨CT的临床应用价值,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2020年3月~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共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91±3.23)岁。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8.98±3.57)岁。通过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1)入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2)病患的基础资料完整,且患者均可积极配合完成检查,检查依从性良好;(3)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均明确表示知情、同意,患者参与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本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要求。

排除标准[3]:(1)合并肝肾、心脑等严重系统性疾病;(2)合并认知障碍或精神异常。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X线检查:使用东芝 TCT300s X线机作为检查仪器,检查时取患者站立位,让患者保持呼吸均匀、平稳,拍摄患者的胸部正侧位。

观察组采用CT检查:使用飞利浦 Ingenuity Core 128CT扫描仪作为检查仪器,管电流为110mA,管电压为120kV,多平面重建,层厚为1mm,扫描范围是从肺底开始直至肺尖。检查时叮嘱患者保持呼吸平稳,观察肺窗,窗宽1400HU,窗位600~800HU。

由两名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分析图像,获得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1.3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和X线两种检查技术的诊断符合率进行计算,并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25.0版本,比较过程中的(`x±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采取的检验方法是t;对比中的(n,%)用于表示计数资料,采取的检验方法是卡方,若统计值P<0.05,则说明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检查有19例患者确诊,诊断符合率为95.0%。对照组20例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后确诊,经X线检查有14例患者确诊,诊断符合率为7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x2=4.329,P=0.037>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该病的典型特征为气流受限不可逆,呈现出进行性发展,而大多数的慢阻肺患者会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在双重病理作用下,其肺部组织受损,导致患者出现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障碍,影响预后。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和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依据。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CT等,以往多采用X线进行检查,X线检查的费用低,但敏感度也相对较低,尤其是一些微小病灶,经X线检查很难清晰的显示出来,增加了漏诊和误诊的发生风险,降低了诊断的符合率。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在接受CT检查时,可通过高分辨率对病灶情况进行观察,通过CT表现可以分析病灶的实际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5]。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CT特征表现有肺疾病和肺间质纤维化的双重特征,并且肺疾病严重程度和肺间质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随着慢阻肺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肺间质纤维化的范围会不断拓宽,患者的病情也就愈发严重,对肺部组织和结构造成的破坏和损伤就越严重。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采用CT诊断的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诊断符合率高,可达到95.0%,并与X线诊断符合率相比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充分体现了CT的诊断优势。

综上所述,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为疾病的确诊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此种诊断方法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俊,杨瑜,卢艳丽,等.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群中的临床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03):347-350.

[2]牛春燕.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4(19):184-186.

[3]张良金,张文俊,王颖,等.高分辨率CT扫描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7):33-35.

[4]仇煜,钱晓君,张雪,等.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和单纯慢阻肺肺气肿临床特点比较[J].临床肺科杂志,2018,23(09):1634-1637.

[5]廖正寿,陈东华,鲁潜乾,等.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经CT与传统X线诊断的效果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0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