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资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2


乡土文化资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翁燕瑜

晋江市街道灵水中心小学 362200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将当地民间的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音乐教育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学生音乐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教师立足当地实际,巧挖本土文化资源,抓住契机把它融入到课堂中、推广到课堂之外,并大胆创造平台,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展示。

【关键字】 乡土文化 资源 小学 音乐课堂

钱理群先生在《贵州读本》中谈到:“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这也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把它们渗透到课程中或开课成课程,引领学生去寻找自己的根?一个人如果不知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无疑是一种教育上的缺失。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一线音乐教师,应该把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并融入学校音乐教育中,本文只以当地乡土民间传统音乐为土壤,紧扣当地乡土实际,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所在地区常闻、常见的。将乡土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构建三维目标,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当地乡土文化资源,阐述融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几点做法。

  1. 品乡音,浓郁童谣乡土气息

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务院对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强调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也是一线教师立足实践所追求的方向,而富有乡土气息的闽南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闽南的一大特色,也是音乐课堂的一个活力源泉,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江当地一线音乐教师,我根据学生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本土的童谣挖掘出来,灵动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温故知新般地体会到家乡童谣的魅力,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当地周边流传着《当地古厝》《当地茶饼》《啊囡仔,逛灵水》等童谣,它以朗朗上口的语调,丰富多彩的内容,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孩子们的知识而著称。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中,我巧妙的把童谣《啊囡仔,逛灵水》和《当地古厝》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或唱或念或演,在韵律中感受家乡美,并在童谣的传唱中加入灵水菜脯、当地茶饼的图片,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的进一步认识。有的同学说,第一次觉得我们的乡音听起来那么悦耳动听;有的同学发现,童谣节奏分明又好记,里面还藏着故事,真有趣;有的孩子居然提出可以边唱童谣边做游戏(如:跳房子、跳皮筋)。通过乡音的学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致,延伸教学的内涵。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巧挖资源更能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提高,音乐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活泼。

二、寻乡情,感悟家乡民风民俗

“乡情”是很多人感兴趣、关注的一种感情,简单说来就是对家乡的一种感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其地域风情迥异,每一种民俗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了解民俗、传承民俗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的家乡当地街道灵水村,现有超过200座明清以来的民居建筑,其中完整保存的有近150座,包括“燕尾式”闽南古式大厝、“中西合璧”、“华侨番仔楼”等古建筑。近日,灵水古村落获评“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这是一个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健身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时尚元素的古村落。我校地处灵水村,背靠当地山。当地山高三百零五米,唐代称“太平山”。而当地寺则以它悠悠千年的历史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在历史长河中它创造了无数经典传奇,如《沐讲造菩提丸》、《八十药签》、《神灵树传说》……当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我立足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经常组织学生亲身走进当地古村落、当地山和当地寺,去寻访,去了解,去调查,去观察,去体验。笔者以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主,采用分层式教学,各个年段选几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形成一支领导小队,带领自己年段的同学带上笔记、相机、录像机走进亲身体验。三年级:观察当地古村落的古老建筑和历史文化。四年段:寻访、调查并了解古村落华侨的故事和伟人事迹。五年段:走进当地山景区佛教文化(当地禅寺的历史、风光、建筑、学佛学讲礼仪等)。六年段:探秘当地山,了解大山自然生物、特产、旅游事业发展)。学生通过亲眼看、亲身问、亲耳听、亲身进、亲手摸,让学生感悟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另外,有些小组懂得与网上查阅资料相结合来收集素材,这样效率更高。

三、巧创造,激发音乐创作源泉

 《201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与表现能力包括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及时地转化成特定的图像的独创能力。”徐特立也曾经说过:“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染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使教科书与学者生活联系起来……”这要求教师要有意识运用教育创新理论,极力培养、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大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我在教学湖艺版四年级上册《电闪雷鸣波尔卡》时,多增设了一节“风雨雷电的交响”。我先带领孩子们走进交响的音乐课堂,感知乐器带来的神奇音效,他们在愉悦、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验和感受风雨雷电的形象,这大大增强了孩子们审美的感受性和创造力;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风雨雷电的场景和同学一起合作设计乐器,表现“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的场景。孩子们课堂上,时而凝神观察、时而低头创作,宛如一群音乐家。相信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多年的音乐教学经历,让感觉到音乐教学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跳出“纯音乐”“专业体系”的小圈子,进入音乐教育的大环境,注重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校园,融入到课堂中、推广到课堂之外,做个有心人。我坚信,只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一定会让乡土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真正成为地方文化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创造者,而我们的音乐课堂将会是形式各异,多姿多彩,乡土文化也会在音乐教育上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贵州读本;贵州教育出版社;2013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8月第一版